本书主线是讲述范仲淹传奇的一生,重点再现了范仲淹近三十年政治生涯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1028 1038),政坛三起三落。他曾因直言上书、被人诬陷勾结朋党,三次被贬,但他从不在意个人得失,所到之处,不仅继续向朝廷提出各种改革意见,还一心一意为人民做实事。第二阶段(1038 1043),御守边疆。1038年,西夏元昊登上王位,随即发动了对大宋王朝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西北边境压力陡增,范仲淹被重新启用,负责西北军政事务。他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进行兵制改革,提升军队战斗力,团结羌、吐蕃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固城防、修建城堡,从而保证了西北边疆的稳定。第三阶段:庆历新政(1043 1045)。1043年,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又将范仲淹召回京师,着手清除弊政的改革 庆历新政。范仲淹陆续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等改革意见,
北宋真宗朝在历史上除了澶渊之盟,戏剧性事件很少,但在王瑞来先生看来,这看似平平无奇的二十几年,却是中国政治史上最值得研究的典型年代。宋太宗大规模开科取士,积累了能量巨大的士大夫阶层。到了宋真宗朝,士大夫政治全面登场,让皇帝的行政实权逐渐趋于虚化,演变出士大夫主导下的君臣共治这一历史形态。皇权在历史上权力结构中的角色,由此被重新定位。 本书是一部中国传统社会权力宏微相济的考察著作,以北宋真宗朝为剖面,完成了对中国历史上皇权问题的一次总体观察。书中讲述的真宗朝五位宰相,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宰相的基本类型,真宗朝所奠定的制度基础和权力结构,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政治走向。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精神基因,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知识人。 本书文字通俗典雅,立论严谨,资料翔实,刻画生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一套 知宋 丛书,旨在为有一定文史基础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门径。 《知宋 宋代之政治制度》重点关注宋代政治制度的构成和发展,分为 宋制概说 皇权与中枢体制 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官员管理制度 四编,收录邓广铭、朱瑞熙、龚延明、张邦炜、李全德、张东光、虞云国、余蔚、曹家齐、邓小南、赵冬梅、苗书梅(按篇目顺序)十二位学者的十三篇经典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关于宋代官制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尽可能涉及大部分重要研究侧面与议题,又期待能提示宋代制度史研究的热点趋向,展现基本的研究方法。
《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穿越时光的隧道,揭开南宋的神秘面纱。西湖池畔的轻歌曼舞,奇巧精致的珍宝器玩,一叹三叠的宋词唱曲,灿若群星的英雄才子 更精彩的还是书中的那些事儿:面对外部的军事威胁,南宋人该如何实现复国的梦魇?一位位有心作为的南宋皇帝为何*终多走向了平庸、成为不问世事的 太上皇 ?南宋高度富庶的物质文化,为何却无法抵挡蒙古的铁蹄而悄然玉碎? 《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表现的不只是南宋王朝的奢华,还有她的挣扎、血性与骨气 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套 知宋 丛书,旨在为那些已经具备一定文史基础且渴望深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便捷的学习途径。 本书精选宋代科举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呈现宋代科举制度的全貌。书中探讨的主题涵盖了科举制度的创立、改革,进士、明经诸科及制举、武举各类考试的设置情况。此外,还重点关注了科举促成的社会流动性,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及科举对宋代文化繁荣的推动作用。本书内容扎实,编排有序,除选文外,主编亲撰导论、编者按,呈现选编思路及对宋代科举制的理解。本书不仅是对宋代科举的一次学术综览,也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深入认识宋代社会的诸方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科举塑造下的生动宋代。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一套 知宋 丛书,旨在为有一定文史基础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门径。 本书精选了宋代军事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力图关照到宋代军事史的主要方面。讨论的议题包括军事制度与武将,军事征伐与战争,军事思想、战术与技术三大类,涉及宋代募兵制、军赏制度、禁军制度、三衙统军机构、武官地位,等等。内容涵盖面广泛,或研究相关军事制度,或考察不同时期的战争,或聚焦军事思想与战争观,或探究军事司法,或论述阵法与阵图,或反映革命性的火药武器之产生与应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宋代军事的窗口,也将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宋朝历史的认识。
本书是一部通俗类历史读物。范学辉教授以北宋开国六十年(960-1020)为时限,为读者展示了北宋开国史上的精彩片段和生动细节,剖析了宋代历史发展中的关键点和重要环节。作者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融合自己的考证,用通俗风趣的语言,给大家讲述这段历史,不是 抄史料式 的转述,而是颇有深度的分析。譬如 陈桥兵变 ,作者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还原,特别是人物的关系,每个人在事变中处于什么位置、发挥何等作用都进行了分析。程度达到了阅读的通俗性和历史考证的可信度完美结合。
南宋时期,江西吉州有 士乡 之称,诞生了文天祥众多知名人物。本书选取了王庭珪、胡铨、周必大、杨万里、曾三异、欧阳守道、刘辰翁、谢谔等吉州相关士人,从科举、婚姻、生计、社交网络等角度,探讨他们及其家族如何在不安的时代奋进、存续。各章内容逐渐交织,构成一幅南宋士人阶层的整体画面。无论是待在家乡,还是活跃于中央政坛,他们的视野都兼顾中央与地方,而非彻底的 地方化 。士人的转变、宗族的组织化、地域社会的建构,都指示出了历史的演进方向。日本宋代宗族社会史领域第一人小林义广,以绵密的研究揭示南宋士大夫的世界。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徽宗崇宁( 1102 )至宣和( 1125 )年间北宋都城汴京的社会百态,是一部了解宋代风俗民情、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全书共分为十卷,内容覆盖了北宋年间的都城河道、宫宇街巷、酒楼医铺、礼仪典礼、民俗传统、饮食起居、岁节时令等方面,应有尽有、巨细无遗,与北宋名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可以说是一部浓缩了的北宋风俗史。
王安石集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于一身,在许多方面都是宋代精神风貌的缩影。本书以王安石折射宋代诗歌文化,通过其昭君诗引起的巨大争议,论述宋代诗人的翻案与求新;以其所编《唐百家诗选》的选目问题,展现宋代的唐诗选本与唐诗经典化的关系;借后世对其诗歌的评价,讨论中国诗歌审美中 晚期风格 的形成;以其禅诗,研究其在佛理与诗法上的成就;通过《君难托》中的 弃妇 形象,探讨早在 乌台诗案 之前就已存在的诗歌与政治的纠葛,指向北宋中后期语言环境的彻底转变。各章材料详尽、安排巧妙,推动叙事走向其背后隐含的理论思考,成功建立起以代表性诗人为视角研究诗歌文化的范式。
墓葬作为一种人造空间,既是建筑营造、器物生产等技艺演进的展示空间,也是家族伦理、丧葬礼俗等思想观念竞逐的舞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演进、思想和观念变革的结果。 本书以南宋墓葬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南宋为中心,从田野出发,以墓葬为支点,寻求田野和文献、考古学与历史学全面整合的可能性,在较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变迁,赋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较成体系的学术价值。
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建都临安,史称南宋。 宋室南迁,大量北方人口南下,给南宋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促进了南宋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至蒙古人入侵前夕,中国文明的诸多领域已达灿烂的巅峰,堪称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足以自豪地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梦回南宋 : 重拾真实的南宋文化》一书从食、衣、住、行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的叙说方式,再现了丰富多彩的南宋文化,读后让人仿佛神游到七百多年前的临安城。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 靖康之耻 。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 围城战 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
以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为开始,到张世杰崖山战败为结束,将南宋一百五十余年里发生的精彩战役一一铺陈开来,如南宋立国之初的宋金黄天荡之战、宋金富平之战、宋金顺昌之战,以及后期的宋蒙鄂州之战、宋元襄樊之战、宋元鄂州之战、丁家洲之战等。在战争中,南宋名将的传*经历也将一一体现。和尚原前,吴玠一夫当关;黄天荡内,韩世忠乘风破浪;铁面之下,毕再遇的泪水湿透面具;大安关前,曹友闻的鲜血染红了战袍。本书根据史籍资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南宋时期的精彩战例。
中国历 , 五胡十六 国 南北朝 五代十国 辽 金西夏 这几个阶段各王朝 和各帝王 迭比较烦杂,一 般读者对此比较陌生而且很 难找到对这几个阶段各王朝 帝王作全面介绍的严肃而又 通俗的读物。为了满足广大 读者对相关王朝和每一位皇 帝了解的需要,编著了 极 简中国史 《辽金西夏概述 及帝王全览》一书,介绍辽 金西夏皇帝的历史 迭,还 有辽金西夏帝王在 主权 、社会管理、经济发展,以 及民生、教育、文学、艺术 、科技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或 破坏,力求让读者在 短的 时间内,准确而清晰地了解 辽金西夏各皇帝在中华民族 发展史。
《你一定爱读的中国战争史:元朝》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为开始,元顺帝仓皇北逃为结束,将元朝从无到有、从兴到衰经历的精彩战役一一道来。全书分为蒙古统一战争、蒙夏战争、蒙金战争、蒙宋战争、蒙古西征、黄金家族内战、元朝对外战争、元末战争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许多场关键战役构成,从而串联成完整的元朝战争史。
繁华盛唐,衣冠缙绅,终是狂澜难挽。 五代十国全史 全套八部,唐末五代通俗说史类作品,以史料为本,用缜密的逻辑分析和生动幽默的笔触,道尽这一纷争不断、波谲云诡的重要历史时期。重点叙述从唐末黄巢起义,到宋灭北汉的一百多年间(875 979年)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黄巢起义、梁晋争雄、五代更替、十国兴起、赵宋统一等,详细解析其始末缘由,全景描绘唐宋间五代十国大乱世。全套八部,分别是《黄巢起义》《万马逐鹿》《 朱温称霸》《 大唐末路》《 后梁帝国》《后唐三朝》《契丹强横》《三贤帝时代》,本书系第五部《 后梁帝国》。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 具 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 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 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 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 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 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 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 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11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在、保守、封闭、自省,失去创新的动力。
这是一段高浓度的历史,它里面包含了改革运动的要素:权力争斗、是非激变、制度设计、忠奸面孔、世道人心,当然还有经验教训。到底是谁杀死了这场改革?王安石到底做错了什么?改革是个永恒的命题,王安石变法永远在警示着后人。 本书以白话讲史的形式,深度破解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揭露北宋权力厮杀的隐秘内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去伪存真,将北宋的风云变幻鲜活地呈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