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六篇讲座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单元: (一)《华夏群星闪耀时》是最简版的北宋政治文化兴衰史。上篇介绍北宋前中期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展现 帝制时期儒家政治的最好成绩 。下篇讲述 大变法 如何造成了 北宋政治的法家转向 ,是 最好成绩 的消失史。 (二)《东坡过岭》讲述 过岭 之后的苏东坡在惠州的快乐生活。《苏轼,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苏轼兄弟是如何看待司马光和王安石的。 (三)《帝制时期的王朝政治:我的想法和做法》试图从《白虎通义》等帝制国家官方树立、承认的理论文本出发,抽象出帝制时期王朝政治的理想形态,为不同王朝的政治史研究建立坐标。 (四)《传统中国,何为真实?》讨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古人所说的 真实表达 (或者说 实录 ),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真实表达 ,真的是一回事吗?
10世纪 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先后建立的辽、夏、金、元四个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成为广阔草原的霸主,更越过草原界限统治了北方,乃至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 传统历史学家以宋朝为正统,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历史叙事中也被忽视。实际上,从东北的原始旷野到西北的戈壁绿洲,在兼具游牧、渔猎、农耕经济和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的疆域内,这些王朝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与现实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之中,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本书由国内辽夏金元史领域的中坚学者联袂撰写,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不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北宋熙丰变法的史学专著。作者以宏阔的视野,将熙丰变法置于两千多年的中国皇朝历史,乃至世界史中进行考察。书中系统且全面地梳理了熙丰变法的各项重要改革,并运用当代制度经济学等多种跨学科方法论对改革的成本、收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熙丰变法的成败得失,揭示其独特性与超前性。 此外,书中对围绕变法的激战过程进行了生动、翔实的描述,同时对北宋新旧党的重要人物如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的政治品格做了细致的梳理与评价,可作为了解北宋中期政治改革的重要参考。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 靖康之耻 。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 围城战 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境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帝国兴衰的深层根源。
以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称帝为开始,到张世杰崖山战败为结束,将南宋一百五十余年里发生的精彩战役一一铺陈开来,如南宋立国之初的宋金黄天荡之战、宋金富平之战、宋金顺昌之战,以及后期的宋蒙鄂州之战、宋元襄樊之战、宋元鄂州之战、丁家洲之战等。在战争中,南宋名将的传*经历也将一一体现。和尚原前,吴玠一夫当关;黄天荡内,韩世忠乘风破浪;铁面之下,毕再遇的泪水湿透面具;大安关前,曹友闻的鲜血染红了战袍。本书根据史籍资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南宋时期的精彩战例。
《你一定爱读的中国战争史:元朝》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为开始,元顺帝仓皇北逃为结束,将元朝从无到有、从兴到衰经历的精彩战役一一道来。全书分为蒙古统一战争、蒙夏战争、蒙金战争、蒙宋战争、蒙古西征、黄金家族内战、元朝对外战争、元末战争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许多场关键战役构成,从而串联成完整的元朝战争史。
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 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 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11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在、保守、封闭、自省,失去创新的动力。
13 14世纪,蒙古统治下的元朝和伊利汗国关系密切、交流频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对伊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书聚焦蒙元时代中国西迁伊朗的移民群体,以及元朝和伊利汗国之间的使者,考察他们为中华文明西渐所做的贡献。同时,重点讨论了中国物质文化在伊朗的传播,揭示出中国文明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 中国制造 为改善古代世界人民的生活贡献了巨大力量。
这是一段高浓度的历史,它里面包含了改革运动的要素:权力争斗、是非激变、制度设计、忠奸面孔、世道人心,当然还有经验教训。到底是谁杀死了这场改革?王安石到底做错了什么?改革是个永恒的命题,王安石变法永远在警示着后人。 本书以白话讲史的形式,深度破解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揭露北宋权力厮杀的隐秘内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去伪存真,将北宋的风云变幻鲜活地呈现眼前。
这是一部晓畅生动的王朝兴亡史。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格调、浓淡相宜的笔触、丰赡翔实的内容,铺展开两宋320年、18个皇帝波澜起伏之画卷。对太祖太宗创建北宋立定规模,真宗仁宗因循守旧,英宗神宗变旧图新,哲宗绍述熙丰,徽宗钦宗矛盾,高宗偏安东南,孝宗壮志未酬,及南宋后期政治日趋昏暗至 等两宋历史诸多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颇为客观、中肯的评价,深入浅出,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宋朝历史读本。
近年来,由于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南宋史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而建炎、绍兴之际南渡君臣的所作所为,不仅左右着南宋初期的政局走向,而且影响着整个南宋的政权格局与历史命运,很值得深入研究。本书为作者虞云国有关宋高宗时代的研究文章结集,内容涉及靖康之变北宋王朝刹那覆灭到建炎南渡高宗政权初步立足的历史过程、宋高宗于岳飞在宋金和战上特殊的君臣关系等,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不仅代表了作者对于南宋初四十年历史的认识, 有助于一般读者深入认识“中国转向内在”这一主题。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 具 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 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 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 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 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 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司马光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 的重要人物,他凭借多卷本《资治通鉴》家喻户晓,也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而闻名。这是用英语撰写的关于司马光从政和思想的著作。冀小斌博士追溯了司马光的宦海沉浮,分析了其保守思想的的优势。冀博士的研究为读者理解宋代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和雄心勃勃的改革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文笔生动,但又不失学术性。严谨的史料勾陈、史实辨析,辅之以轻松有趣的轶事,不仅有助于说明本研究的分析要点,还使其读来引人入胜。
《在田野看见宋朝》是诸位学者行走田野时面对残碑遗址而生发的思考与讨论。由宋代历史研究的数十篇随笔集合而成,包伟民主编,作者分别来自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文物考古所等等高校或单位。其内容涉及有宋代的建筑、人文美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市民生活、自然风光、墓葬考古等诸多领域,涵盖了宋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作者古今结合的观察视角和田野考察与文献记载相对照的学术旨趣。我国素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除了在浩瀚的文献典籍中寻找历史外,走向田野,直接体悟、触摸、感知已经逝去的历史,往往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人文体验,似乎能够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越时间,“看见”那些曾经鲜活的画面。这也是本书各篇作者们的一个共同立场,从田野中发现一些在文献资料中所缺少
这是一部历史文学纪实读物,以忽必烈争夺汗位开始,到他去世为止,讲述忽必烈帝国30余年的政治、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内容包括 大蒙古国 向 大元 的历史性转变,元朝的统一战争,忽必烈政权的性质、特点以及元帝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 本书坚持史实的严肃性,以纵横交错的叙述线索,坚持表述的生动性,突出情节化、现场感,侧重人物命运的发展脉络。作者用他生动的笔触,把读者似乎带回元朝创立初期,一起纵览忽必烈帝国历史。
官制研究一向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重头戏,曾被誉为古代史研究的 四把钥匙 之一。本书以元朝官制的形成为中心,深入探讨了前四汗时期官制研究中比较薄弱之处,修正了前人的一些普遍看法。本书认为,元朝的官制主要形成于三个时期:一是太祖朝,二是太宗朝,三是世祖朝。世祖朝奠定的有元一代官制是在继承延续前四汗时期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适当补充和更新,世祖的 采行汉法 其实也是前四汗时期政治实践的继续和自然演变,而不是另起炉灶。前四汗时期和世祖继位后时期两个阶段间政治制度上一脉相承的一面,研究者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历时120年。在此期间,北部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发展变化不仅对金国本土,而且对同时期的南宋及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金朝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 本书在撰写体例、史料运用和观点方法上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或开拓。如改变了以往断代史著作通篇以历史发展阶段为纲,将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穿插其间,最后简要介绍文化的格局,而将全书分为金朝兴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科技、社会生活5编,全方位、多侧面展现金朝历史;在史料运用上,除主要依据官、私史书文献外,还注重利用碑刻、考古资料,乃至笔记、诗文,扩大了史料来源;在方法上,除使用传统历史学方法外,还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辽金史研究,是辽金史研究名家,撰有专著
13世纪蒙元帝国的崛起,是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学界已经有多方面深入的研究。但是,军事礼仪和军事法在蒙元帝国的崛起进程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长久以来是基本未被触及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书系统地明确了军事礼仪与军事法这对概念,以及二者在思想史与制度史层面具体而微妙的关系形态,在此基础上,从芜杂的历史记载中复原、重构蒙元帝国军事礼仪和军事法的基本面貌。作者广泛搜集不同时期各类语种的相关记载,用语言学和历史学方法加以甄别考订,追溯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经济和政治结构。作品还依据史料对蒙元帝国的围猎、检阅、旗鼓仪仗、军装服色、行军纪律、战场守则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展现,解析了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游牧军事文化传统,为重新认识蒙元帝国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从公元10世纪至公元13世纪初,与当时的北宋王朝对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南北朝。辽宋分立,各自都按照自己的政治制度与统治模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辽宋以后,元人两次议修宋,辽、金三史,即以“谁为正统”的问题迟迟确定不了而历时80余年不能成书。最后只得“各予正统,各系其年号”而修《宋》《辽》《金》三史。《辽史》虽然首尾欠缺、记事也不完备,但仍然是今人研究该段历史的基本史料。李锡厚先生从事辽史研究30余年,成绩卓著,是国内公认的辽史研究大家。本书即是他毕生研究的心血结晶。 书稿共7章29节、另有绪论、征引书目与索引。分别以不同的篇幅叙述了辽朝的建立、兴盛与衰亡及辽朝的典章制度、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生活。著
一部全球范围内欧亚史、蒙古史很好学者——日本京都大学杉山正明教授有关蒙古帝国历史的精彩铺陈,杉山关于蒙古帝国兴亡历程的研究精华。 蒙古时代历史的研究是一项具有相当古老传统和积淀的领域。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日本,新的潮流不断兴起。所谓“新潮流”,就是让东方的汉文史料和西方的波斯语史料双剑合璧,跨越多语种史料的壁垒,从人类的统一视角来眺望当时跨越东西范围的整个“时代”的研究角度。从中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于此前关于蒙古帝国和那个时代的普遍认识。本书也尽量吸收了这些最近的研究成果,也直截了当地叙述了专业论文里不会提到的一些事实。
傅伯星著的《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精)》是一本古代服饰断代史。它将充分展示通史式服饰图书难以顾及的细节、局部和变异,从而使读者对该时期的服饰获得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本书引用的图例基本上来自宋代绘画与雕塑。本书资料的识别与图例的绘制,全由具有数十年宋史研究经验与连环画创作实践的作者亲手完成,努力保证史料的可信性与插图还原临本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