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两编,*编总论清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清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部分,对清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 全书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清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清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中国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吴晗先生对于明史的研究文字既鞭辟入里,又通俗易懂,是大众读者了解明代历史的很好的版本。 本书选取《明史简述》《朱元璋传》《明史(未完稿)》《读史札记》等,并精选先生关于明代社会、历史问题的其他史论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归纳汇总,结合历史背景、评述得失兴亡,并配插图。力图使读者以*小的篇幅,在*程度上了解明代历史。
《左宗棠传》是一本介绍左宗棠生平事迹的经典传记。 左宗棠是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人生经历十分复杂和传奇。 本书对左宗棠的一生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和分析,书中重点分析了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尤其是详细描写了左宗棠收复西北及新疆的过程。可以说,本书不仅是传记,更是一部神奇的晚清西北边疆史,一本视角独特的中国近代史。
历史是连续的,在从明至清的王朝更迭中,权力结构的基本盘,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惯性。腐败,正是分析这个权力结构的入口。 本书聚焦明清,以清晰的逻辑和鲜活的细节完整讲述了朱元璋、弘历等人的反腐始末,通过对其背景、历程、结局及影响的阐述,集中探讨了明清两朝深陷腐败泥潭的种种困境。并以 陋规 这一贯穿明清两朝的腐败现象为切入点,再现当时的帝国制度结构以及官场生态,深探明清衰败的根本原因,提出跨越时代的反思。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时间变得稀缺而紧张,但一味的碎片化阅读或浅度阅读也会令人厌倦。作者坚持用细读的态度探究历史,也为读者呈现有深度的文章。晚清是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期,中外、新旧势力交织存在,有许多精彩故事值得细读、细看,作者翻阅档案馆、回忆录、《清史稿》等,以通俗轻松的语言去讲解,保持旁观者的清醒来评论,从政治、军事、文化等不同方面讲述从1840年到1911年那段动乱的时期内涌现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力求在枯燥的史料中挖掘出新鲜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启发读者思考和辨析。
本书是吴晗先生研习明史的精要集成: 《明史简述》为吴晗在中央高级党校所做学术讲演的讲稿记录,详细阐明了明史研究中的基本和关键问题;《明代政治军事与社会》收录了吴晗一生中解读明王朝的核心文章,特别包含了其对明代恐怖政治、朱元璋统治策略等命题的深入探讨;《明代人物》则深刻再现了明代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以点带面,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全面理解明代的政治特点和社会风习。 历史是一面镜子,纵览明朝大历史,还原你心中真实的大明影像。
1911年,武昌起义,事起仓促,仿佛只一夜之间,一个硕大无比的王朝就轰然坍塌。其实,这是自1840年起,清王朝对中国面临现代性转型懵然无知,对现代性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制度系统懵然无知,因此应对失据、步步被动,各种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尖锐的总爆发。 本书从多个视角全景描绘了晚清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后几十年的历史画卷,围绕这一时段的史事、人物、社会等方面展开解读,*终梳理出了清王朝覆灭的内在逻辑在于传统 天下观 与现代国家观、技术进步与制度落后、改良与革命这三对矛盾的长期撕扯与断裂,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屡屡陷入困局的关键所在。
本书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编:*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写于1920年,有关清代学术的*部专著。它系统评述了明末至梁启超以来200多年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概况,主要对清一代的哲学、经学、史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全面论列,在政治思想史学上具有深刻的意义。本书是有关清代学术的*部专著。它系统评述了明末至梁启超以来200多年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概况,就有清一代的哲学、经学、史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全面论列,把每一时代的学术作为思潮进行总的历史考察,探讨起因,分析点,剖析衰落之根源,并对各个时代、各学科的代表人物及著作详尽阐述。
什么?一开国就要亡国!一桩朱元璋洪武元年发生的受贿案,竟然牵涉出一系列的事件。上到当朝宰相李善长、刘伯温,下到 求雨济民 的老和尚,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围绕着这件受贿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重线索交织在一起,让你读来目不暇接、喘不过气来。 故事从明朝与元朝战斗前线的 义妇营 逃亡女子讲起,讲述了李善长的侄子李彬受贿、刘伯温无论权贵一概一视同仁将其下狱,李善长搬出朱元璋营救李彬,求雨老和尚是元朝的卧底被揭穿,李善长与胡惟庸的步步紧逼,刘伯温与姚广孝的见招拆招,以及朱元璋的 大杀功臣 计划的启动等等。 这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导火索、这是明朝初期党争的首次交锋、这是对《大明律》的执行的考验、这是大明开国的罪与罚。
这是一部内容清晰、逻辑严谨、极富启发性的极简清朝断代史。作者戴逸先生,是目前少有的能贯通清代前、盛、中、晚期的大学者。本书将清史划分为八个阶段,从崛起到建立全国统治,从康雍乾盛世到清中期的衰落,进而到晚清大变局,作了概要而不失细节的讨论。既从宏观层面勾勒了清代三百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的历史发展,又从细节方面对清史以及中国近代史中的关节点和重大课题逐一进行细致的研究、论证,提出了清通而合理的解读。本书还提点读者和研究者关于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其思想性、学术性与普及性难能可贵地协和统一。本书还有一个闪光的特色:它贴紧时代发展脉络,古为今用,用殷鉴不远的历史智慧为中国现代化过程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明朝简史》是吴晗先生明史研究丰硕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在《明史简述》的基础之上,增补吴晗先生研究明朝历史的多篇重要文章,分主题重新编辑而成。全书从元明的历史更替、君臣的权力博弈、东西方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流寇等小人物的命运四个角度,立体呈现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兴衰起落,带领读者拆解历史背后的政治逻辑、文化密码,一探人性的幽微。
康熙独宠曹寅家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清朝的汉人大将军岳钟琪如何能得以善终? 乾隆真正欣赏的汉人大学士是谁? 究竟谁是同光中兴的领导? 在清朝三百年历史中,除了掌握皇权的帝王外,还有数十名影响王朝命运的重要文臣武将,比如索额图、年羹尧、陈廷敬、张廷玉、福康安、和珅、朱珪、肃顺、奕 、李鸿章、袁世凯等,他们在清王朝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左右王朝走向的作用,他们既是名臣也是棋子,他们的宦海沉浮之路既是王朝兴衰的清晰折射,也带给我们面对大变局时该有的大智慧。本书讲述清朝数十位重要历史人物,是一部讲述个人在时代变迁中不同际遇的沉浮史。
1681-1796年,中国经历了一个长达110多年的盛世王朝。《细说康乾盛世》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着重讲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排除异己,赢得万民之心,坐拥大好江山的;又是如何呕心沥血地打造了康乾盛世;又经历了哪些政治与生活上的光辉与纠葛;国事与家事之间的利弊权衡。本书从点到面,全面立体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康乾盛世。
本书是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的回忆实录,围绕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描写了一个西方人视角下的近代中国。全书以时间为轴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大清王朝的垂死挣扎(1898 1912);帝制的终结(1912 1924);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到去往奉天之前的生活(1924 1931)。 在这本书中,庄士敦不仅描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生活,也展现了晚清到民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百日维新义到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等等。
努尔哈赤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征程。其后又以 七大恨 为由发布讨明檄文,正式展开了与明帝国争雄辽东的战争。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承大汗之位,采用更为灵活的外交手腕和战略战术,*终瓦解了明帝国在辽东的统治。而随着 小冰河期 的到来,中原大地的百万饥民揭竿而起,大明帝国的命运进入了倒数计时。有人说,如果不是满清入关,也许中国也会走向资本主义革命的道路,但历史不容假设。
上承绪业、下启宏图的皇太极究竟有哪些用人之术?一生英武的康熙大帝为何晚年悲催?雍正和乾隆究竟谁是更残酷的君王?从康乾盛世到晚清败局的转折有哪些发人深省的启示?木兰秋狝和帝王南巡为巩固王朝统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一错再错的咸丰皇帝如何影响了近代中国走向? 本书讲述了明朝灭亡后,清朝重建统治秩序,开创封建王朝后一个盛世的历史。作品从笼络人心、皇权巩固、内政民生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清王朝统治的权术策略,分析了封建时代帝国统治的特点,展现了王朝盛世与没落的演化过程,给人以警醒和启示,是一部治世史、兴亡史。
汉族王朝的后荣光,我们对明朝真的有足够了解吗? 清朝在官修明史中出于政治因素的 小心机 ,有很多地方都直接采用了可信度存疑的民间纪录,而没有将明代的官方纪录加以对比论证,久而久之使人们对明朝历史产生了很多根深蒂固的误解,有些甚至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反。为了揭开这些被尘封掩盖的历史真相,本书在脉络上以大明十六帝为时间轴,以《明实录》《明会典》等一手史料为基础,结合正史和野史记载,将各个时期的一些隐秘事件、争议谜案,放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下去重新审视、正本清源,从而还原出更接近真实的大明帝国景象和朱氏帝王人物形象,是一部充满了人文情怀、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朝历史。
谈及明帝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倭寇之乱和万历援朝当是国人的*印象。但各类史料纷繁复杂,普通历史爱好者对这两大历史事件本身往往不甚了了,对其前因后果更缺乏全面的了解。有鉴于此,本书将首次采用西方年鉴学派的理论,对明帝国与日本往来的三百年历史进行全面的梳理,全面展示中日两国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对抗和博弈,为读者深入解读期间种种高层决策背后的考量。
全书分两编,*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部分,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 全书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从一个怯生生的懵懂少年到君临帝国的无上权威,妥懽帖睦尔如何成功的仅用7年时间便夺回了长期旁落的大权?富饶的江南大地之上,各路军事力量又上演着怎样空前惨烈的争夺战?在群雄纷争的过程中朱元璋又如何步步为营,积聚起空前强大的力量?从西北到辽东,北元与明帝国在近十年时间里展开过多少次关键性主力会战?面对明帝国重兵集团的步步紧逼,北元方面是否全无还手之力?本书将首次为您全境式的展现元末明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以往的明代道教史研究,将注意力聚焦于宫廷与道教上层精英的关系及其政治影响,而忽视了道教及其护教人群在明代地方社会中的广泛存在。本书则将视角转向明代分封于各地的藩王,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书展现出,除了个人信仰的因素之外,资助道观及其宗教典礼、豢养道士、 整理刊刻道教典籍,成为明代藩王巩固和展示影响力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藩王们深深卷入了地方社会中宗教文化事业之运作,成为明代官方宗教政策与地方民众的信仰需求之间的中介者。总之,本书不仅在道教研究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还为我们重构了明代藩王这一长期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群的新的形象,也展现出了明代地方社会的多重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