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实地勘查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百门明清红夷大炮,并结合庞杂的史料记述,尝试勾勒出这些西式火器的 文化传记 ,重现其在中国两百多年间的演变过程和多样性。 红夷大炮的操作与铸造技术,是近代东方大陆文明向西方海洋文明学习的课。书中首先探索十七世纪初自闽粤沿海欧洲沉船上打捞的大炮,如何在天主教徒的努力下进入辽东战场,并在萨尔浒之役(1619)重创努尔哈赤。皇太极又如何起用降顺的汉人铸炮、操炮,并以汉人炮兵与满蒙步骑兵协同作战的卓越战术,迅速在中原攻城略地。此事不仅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军事革命,更使清朝建立起亚洲*强大的 火药帝国 。 明清两朝所先后发展出的铁心铜体红夷大炮,不仅比铜炮更轻更省,且大幅强化了炮管的抗膛压能力,其品质曾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然而,即使是此独特的复合金属制法,在清朝定鼎之
侯杨方讲清史 三部曲包括《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治世: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三册,分别从开疆拓土、治国理政、君臣关系角度讲述清朝的历史,是一部清史入门通俗读物。这套书解答了小部落如何成长为大帝国、清帝国如何治国理政、清朝文臣武将如何在朝堂内外游走等问题,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大清史。
《明朝大历史》 开局一只碗,结尾一根绳,铮铮铁骨,贯穿始终。 本书是史学大家孟森的史学名作。在这里,有草根开国皇帝朱元璋、天生战士朱棣、谜一样的万历皇帝 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明朝全史,尽在此书。 《清朝大历史》 有勤政爱民的帝王,有丧权辱国的屈辱,这是个令人百味陈杂的末代王朝。 本书是史学大家孟森的史学名作。从明末农民起义到努尔哈赤起兵,再到多尔衮挺进中原,一统天下,清朝时期的中国,曾威震四海,但也故步自封。在这里,有文武兼具的创业之君皇太极、从少年天子到千古一帝的康熙、风流天子乾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 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清朝历史,尽在此书。
从年少有为的兴藩世子到饱含争议的大明之君,嘉靖的人设要多复杂有多复杂 他是大孝子,为父母争名分,为个人树君威,杖打二百大臣,血溅左顺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他搞大独裁,二十四年不上朝,帝王制衡之术登峰造极,政治手腕炉火纯青,奸臣严嵩、权阉黄锦都是他擦屁股的草纸; 他是大迷信头子、服药狂人,玄修祈寿,宠信方士,吃重金属,迷房中术,以斋醮挤占国务,以青词选拔阁僚; 他是败家皇帝,天下本天子之家,斋醮烧炼就是不顾家,他漠视弊政,倚重佞臣,致社会动荡,生民涂炭。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灵魂,本书作者文史大家卜键,披阅大量史料,南下钟祥,北上永陵,踏访嘉靖生命的足迹,寻觅拼接零碎的历史映像,剔理他在决策大政时的思维脉络,探讨其推行斋醮、青词之类败政的根因,以细致的笔墨描摹他的精神世界
本书共收录文章13篇,包括专论8篇、札记1篇、综述2篇、书评2篇。作者均为当今明清史研究领域 外的名家、专家,内容涉及明清地方文书、明清商业、法律、士绅、科举等话题,既聚焦于热点论题,也有新的发现与开拓,代表了当今学界有关这一领域特别是以地方档案文献为中心的明清史研究的前沿水平。
《清朝通史(共4册)》作者蔡美彪以简洁的文字再现了清代300年间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学术思想、科技、宗教、习俗等演变的轨迹和风貌。一般读者感兴趣问题也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比如:满族作为山海关外一个弱小民族为什么能把握明清之际的历史走向,进而主宰华夏大地? 清朝是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后阶段,该如何看待 康乾盛世 ?以往的同类书很难超过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为主的写作思路,本书则涉及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科技、人口、宗教、中外交流、民俗等方方面面。本书的某些内容有镜鉴的作用,比如对清朝中期出现的奢靡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变化的分析阐述,对现实就有启迪意义。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以清朝十二帝为主轴,以各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对清宫档案资料的挖掘,力争较为全面地揭示出有清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真实的历史还原于大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康熙王朝》,书中具体包括了:康熙继位之谜、苏麻喇姑之谜、“大内密探”的风尘生活、康熙密查苏州女子买卖案等内容。
本书考察了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本书第二部考察了农业,从耕地、品种改良,到农产品与肥料的商业化,再到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与小规模化,表明农村社会呈现出零细化的趋势,这与第三、第四部所论述的货币、流通动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明清经济的发展画卷。 二是贯穿于变化和发展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行为模式。与以封闭的家、村为基础的日本封建社会不同,中国社会流动性强,竞争激烈,经济关系的不稳定性不仅贯穿于商品流通和货币之中,还贯穿于经营形态与行政组织之中。 在考察中,除了主流史料,本书还运用了此前人们关注较少的民间农书、鱼鳞图册、通俗小说、地方档案等不同类型的史料。
创始于1842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 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其以细腻生动的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以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 快速度,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画报初始就对中华帝国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仅1857年至1901年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 它们大多是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 手的原始资料;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中的观点和看法相左,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其中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
双龙宝星是中国历史上首种近现代意义的国家勋章。其产生和发展,不仅是中国近代史、勋章文化史上的 重要事件,同时也是清末中国近代化变革大历史的缩影。 《龙星初晖:清代宝星勋章图史》 是陈悦酝酿多年的中国勋章专著,本书 从清末中国引入西式勋章形式开始,结合大量文献、制度、图说、获颁者名录等相关史料及实物照片、图案彩绘,将以双龙宝星为代表的晚清勋章从诞生、变迁、完善到随清王朝覆灭而消逝的全过程加以呈现,并详细介绍了晚清勋章的设计及制度,填补了中国近代勋章的研究空白。 全书文字翔实,考证严谨,完整收录同治、光绪、宣统时期各款勋章的相关史料,并配有 388幅高清彩图和珍贵老照片、78幅晚清勋章图案彩绘,对各款各级宝星之图案施以原色、还以原样,弥补了实物存世极罕、档案记载匮缺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