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25周年精装纪念版,布艺烫印封面,全彩影印顾诚未刊手稿《谈治史》。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立谁为新君的问题就变得迫在眉睫,文武官员纷纷涌动,都想在新君面前占据首功,却不想,这种各怀鬼胎的心思为南明政权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武将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而这些 定策 功臣也造成了南明内部权力的失衡,继而引发内斗不断。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继立,先后与大顺军、清军展开你争我夺的角逐,但激烈的内部斗争,使南明君臣在不停的内耗中,失去了无数翻盘良机,走向了失败
本书合著名史学家郑天挺所编《上编》与南炳文所编《下编》为一部完整的清史名著,全书自追述满族先世的发展源流及满族的兴起始,迄于鸦片战争前夕。 本书熔铸各位撰稿人的学术见解与研究心得,吸取了清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详实,生动精炼,篇幅适中,兼顾了学术性与普及性,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断代史系列 之一种。 全书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结构布局安排合理,尤其是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历史内容设专章专节予以讨论,将时间线索与重要事件相结合眉目清晰,有利于读者研读。二是内容丰富,同时重点突出,善于发掘清史中富有特色的内容,并将之穿插于各个章节,多方面、多角度的记述清代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三是在朴素扎实的史实陈述中吸收以往学术成果,并见出独立的学术见解,给读者以意
《清代皇宫图鉴》分为《清朝十二帝》《宫闱里的后妃》《清宫与皇家生活》三册。由清史专家、清东陵博物馆馆长、《百家讲坛》主讲人李寅所著,以官修正史、清宫档案考古发现为基础,参详野史笔记,真实地再现了宫廷往事,揭开了十二位帝王奢华背后的悲喜人生;披露了后宫妃嫔的生存状态;全景展示清朝 第一家庭 的烟火日常,从一饮一馔到一节一俗,从政务武备到岁时游乐,尽显清宫生活的有滋有味。八十万字的鸿篇巨制,配以五百余幅典藏图像,考古级细节还原,为读者打造一席纸上清朝盛宴。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丛书第九卷,叙述自1616―1800年的清代历史,包括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该著作分10章,涵盖了约200年的历史,从16世纪末女真的形成一直到1799年乾隆帝的驾崩。该卷显示了作者对材料的全部把握以及对*材料的娴熟掌握的功底,立体地解读了帝国社会全盛时期的面貌,展现给读者的是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平衡性混。*章讲了1644年以前的清朝开国的历程;第二章顺治朝;第三章康熙朝;第四章雍正朝;第五章乾隆朝。时间界限是1644到1800。前面五章纵向讲了清朝重大的事件,包括对各个皇帝的评价,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后面五章从横的方面,比如艾尔曼先生讲清代前中期士人的社会角色,另外各章讲女性、性别、家庭、婚姻,有的讲清代社会的稳定与变迁,*后一章讲清代的经济发展。这部书纵横两个方面用将近百万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作者积20年之功,在*手资料的蒐集和解读上,上下求索、四海搜罗,苦心孤诣地查找、求证,运用丰赡而可靠的史料来鉴识伪说、辨明历史真实,先后出版《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戊戌变法的另面: 张之洞档案 阅读笔记》四部书。 作者从历史细节入手,力图把握戊戌变法的种种关键环节,以严谨细致的考证功夫重建史实。进而识其大、见其全,层层揭示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幽微隐秘与真实意义。推动戊戌变法研究在存真求实方面取得突破,一百多年前那场宏大事件的真实面相得以重建。 值此戊戌变法120年之际,将四部书汇刊为 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 ,既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先进以往贡献的深度整合与推
《被统治的艺术》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 中间地带 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同时使利益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嘉靖帝的四季》 本书用 四季 来比喻嘉靖帝亲政之后,其漫长统治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突出标志在于不同的、强有力的首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分别对应春、
《家人父子》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 话题 人物 (明遗民),《续编》的 制度 言论 心态 ,《家人父子 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 父子 夫妇 ,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家人父子 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 家庭 家族 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本书是关于明嘉靖刻本的断代版本研究,作者遵循版本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以字体风格为主要依据,将嘉靖刻本划分为苏式本、京式本和建式本三类,对这三类版本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了嘉靖刻本的地域差异及其关联,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嘉靖刻本复杂的面貌。 本书分绪论、上编和下编三个部分。绪论概括了嘉靖刻本由明代至今的研究历史,并重点引入 实物版本学 的理论。上编梳理了嘉靖刻本的发展史,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归纳出苏式本、京式本和建式本三种基本类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嘉靖刻本分布与演变的规律。下编选取天一阁所藏135种具有代表性的嘉靖刻本撰写书志,以刻书地为序,全面且直观地反映了天一阁藏嘉靖刻本的特色以及明嘉靖间两京十三省刊刻书籍的概貌。
本书是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首批重大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清代国家统一史 的终成果。全书从 国家统一 视角展开,在充分吸收清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从时间、空间、制度等不同维度系统阐述了清代国家实现统一,巩固和维护统一的历程;从巩固和维护统一的视角全面论述了清代治理边疆的史实,呈现了清代国家统一的全貌;梳理了清代经略边疆的过程,并对其得失作了客观的评价。多民族国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由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清代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大一统格局,是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定型时期,正确诠释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是一个后起且综合多种学科视野的概念。本书就社会变迁与明代生活质量、明代生活质量变迁及其内涵、明代生活质量的历史定位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借助“生活质量”这一概念,采用社会经济史与社会文化史两个研究路径,通过对明代收入、物价、消费、负担乃至各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等的考察,探求明朝人生活观念的变化乃至真实的幸福感知,藉此弥补以往研究过于集聚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局限,进而深化明代生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大明朝储位东宫二十年、六次监国的朱高炽终于在永乐二十二年面南践祚。谁料,在位不及一载,便龙驭宾天。在南京监国的太子朱瞻基白龙鱼服,赴京师奔丧,经历千乘之家的围堵,到达京师,荣登大宝,但地位并不稳固,二叔汉王朱高煦、三叔赵王朱高燧,这两双血红的眼睛盯着奉天殿金灿灿的宝座。 尤其是朱高煦,对太宗文皇帝的不满,对先帝仁宗昭皇帝的怨毒,终于在此时爆发。他几次刺杀亲侄儿朱瞻基,未能得手,于是欲效其父太宗文皇帝朱棣 清君侧 ,遂紧锣密鼓准备起兵。 朝廷一刻也不敢大意,各路人马侦刺两王,双方在暗中较力。 朱瞻基刚刚荣登大宝,危机四伏。他十分清楚,山雨欲来
本书稿为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之一种。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国史学会主持,几乎当时所有国内著名历史学家都参与编纂的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大型资料汇编。其编纂时间之长、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多、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作用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书籍编纂领域中是的,也是研究近代史的学者所必须翻看、查阅之资料,故这部书的功用自不必多讲。本编《洋务运动》共8册,约350万字,初版于1961年,共收辑资料97种,其中外文资料4种。分专题介绍清朝在甲午战争前的洋务活动,包括综合篇、育才篇、海防海军篇、练兵篇、制械篇、马尾船政局、轮船招商局、铁路篇、电报篇、矿务篇、纺织制造篇、传记篇。本次出版为影印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明太祖朱元璋发布《教民榜文》,明确以 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六句话来教化百姓,后世称圣训、六谕。在明初,一时摇铎口唱,坊乡皆然。然而,随着明初所设定的基层秩序的衰微,明代士大夫开始重拾宋元以来乡约的基层教化组织形式,结合六谕,开启了十六、十七世纪以六谕为宣讲核心的新型乡约体系。明清士大夫配合乡约、族规、家训,对六谕进行诠释,产生了众多文本。从最早的成化年间王恕的《圣训解》,到晚清的《宣讲拾遗》,存世文本近百种。本书梳理了六谕诠释史及文本流变,对存世文本进行汇辑,有利于探视明清两代基层教化之细微处。
本书是民国年间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史料旬刊》《文献丛编》中清代档案史料的选编整理本,涉及有清一代各项制度、外交通商、司法行政、思想文化、科举教育、社会宗教、吏治状况及若干重要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凡已经其他专题资料(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清代文字狱档》)全部整理者,或该专题另经过更为全面深入整理者,本书不再选入,以省不必要的重复。入选史料均按朝代分辑,校正原先编辑过程中的错讹疏误,并根据原档的文件样式,对所有史料进行分段并加新式标点。由于这些档案原先的刊布方式是 随时发现,即行刊布,片鳞只爪,兼容并纳 ,所以某些专题的内容并不完整,为便于读者,本书在整理过程中,参考《清实录》及少数能接触到的其他档案史料进行了必要的增补。意在通过兼备资学助研和方便阅读的史料编纂体例,为广大
本文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登峰战略 资深学科带头人项目 清代满汉关系研究(2018-2020) 子课题之一。选编了作者自1987年以来发表的清史、满族史论文58篇,分编为 清初史 八旗制度与社会 旗民关系 三个专题。文集的基本特色:从满族史角度研究清史,从八旗史角度研究满族史;注重利用满汉文档案、契书、碑文、家谱等史料;研究视野从清前史延伸到近代,始终围绕满汉关系的主线展开;继承实证史学传统,解读历史中的疑难问题。
清代是中国传统海洋管理体制转向近现代海洋管理体制的重要时期,有清一代,从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再到晚清的洋务运动,近海管辖问题成为清朝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依托档案、奏折、文集、电报、手稿等多形式的原始资料,对涉及清代近海管辖权的资料进行了汇编和点校,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全面的资料。
16世纪中叶,世界历史进入转折点,大明王朝也进入大变局的前夜。本书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塑造了给积弊丛生的大明王朝带来清明刚健新风,以忠诚、干净、担当著称,锐志匡时,肩大任而不挠的执政者的真实形象,揭开了帝制中国上层的神秘面纱。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全方位再现了大明中后期那段犹暗乍明、朦胧躁动的历史。 本书主人公高拱是一位意识超前,推崇实政,集忠诚、干净、担当于一身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也是有望引领中华号航船驶向新航道的领导人。在他的执政下,大明王朝面临战争与和平、保守与改革的抉择。这一时期,体制内的争斗表现得异常激烈,从而使这部书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王世贞、俺答汗、三娘子、邵大侠等作为与主人公有交集的重要人物,展示出不同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