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的形式,陈磊(笔名:混子哥)和半小时漫画团队就清晰捋出了明朝和清朝的历史脉络: 大明就像滑滑梯:快速登顶巅峰,然后缓缓滑落,突然加速走向灭亡!清朝就像植物大战僵尸:从天朝上国到自救反抗,依然挡不住一批批列强的侵略浪潮 掀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每一页都有历史段子,每三秒让你笑翻一次。翻开本书,在哈哈大笑中不知不觉记住历史知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迎来了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此影响下,晚清诗人或出使,或游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的足迹遍及五大洲,行程远涉茫茫重洋。 在与海外世界的接触和交流中,他们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留下大量的古体诗词,内容涉及朝贡体系瓦解、个人身份定位、西方新技术观察、跨洋旅行体验和对西方女性的全新认识等等。本书把这些诗词作为切入点,在反映近代文人的思想嬗变之余,还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认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16位皇帝,统治276年。1368年,朱元璋在统一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后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今南京),其辖区称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把国都迁至北京,将原京师改称为南京。 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1368-1398)之治,国力迅速成长。到明成祖时期,国势到达高峰,后世称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1424 -1435)之治。明英宗与明代宗时期,虽有土木堡之变,但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明武宗朱厚照沉溺游乐,最终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后,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政权,在东南沿海任用胡宗宪、俞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用铁腕扫除开国功臣,严令后宫和宦官不可干政,将皇权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的继任者没有先祖的雄才大略和治国热情,于是宦官开始出现在帝国的权力系统中。同时,内阁逐渐形成,票拟制度应运而生。帝国的权力逐渐从皇帝流向宦官和阁臣。 在科举制度下,文官集团极易出现党派争权。宦官与皇帝的亲密关系使其拥有染指*权力的便利。因此,强势的宦官或者强势的阁臣,就充当了弱势皇帝的权力代理人。而文官与宦官的矛盾虽然不可调和,但二者也有联合的时候。就这样,三者之间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关系,将大明王朝这部政权机器逐渐拖垮,*终走向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
清朝(1636-1912,1644年建立全国性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朝为李自成所灭,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整个中国的实际统治者。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从此清王朝基本控制整个中国。 清朝共历12位皇帝: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之后的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至康熙朝,平三藩,收台湾,清朝统一全国。历经
本书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编: 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所有经验事实,尤其是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都被抽象化,成为无具像事实甚至数字,从而留下了大量需要在历史场景中得到落实和丰富的课题。历史学处理的则是鲜活的人和事。黄国信著的《市场如何形成:从清代食盐走私的经验事实出发(精)》试图通过鲜活的人和事,对话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深入讨论市场从抽象的逻辑上的形成到具体的运作之间,还需要人们哪些具体的行为与活动。
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实录、起居注、朱批、奏疏、档案、笔记、方志等,在《清史不忍细读》中用一种 历史书写 方式来说大清王朝,有朝堂之争,有宫廷探秘,有真伪辨析,有褒扬贬斥,正评反批,直击清史中*戏剧性与转折性事件,觉察偶然因素导致帝国巨变的连锁反应,明暗交替,惊心动魄。全书共分五篇,分别是 辽东天命 定鼎中原 康雍迷局 乾嘉荣衰 帝国余晖 。翻开此书,您将看到近三百年大清王朝的嬗变:多情与冷血,放荡与克制,智慧与昏庸,兴盛与衰亡
《万历十五年(精)》的作者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其代表作。80年代出版以来,形成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许多看似末端小节的事件,实质上却是之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作者的“大历史”观在本书中这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明清时的中国在大航海时代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近代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又是如何?一代经济史学术名家全汉昇先生以宏大的学术视野,聚焦明清中外交通与贸易、清代经济两大主题,通过讨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 的交通贸易与美洲白银输入等情况,以及论述清代时中国的人口与农业、货币与物价、近代工业化等问题,勾勒明清至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本书由作者在 清华大学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生动好读、通俗易懂,是概观明清中国经济社会演变的重要读物。
本书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 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 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讲述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的生平事迹,侧重“讨伐太平军”和“洋务运动”两个方面。史料丰富,语言生动,对晚清历史人物的分析颇有自己的见地,在晚清人物史的研究上确有独到之处。
康熙的身高真的只有一米五几吗? 乾隆为什么要禁《大义迷觉录》? 光绪皇帝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慈禧是美人儿吗? 清朝灭亡以后,为何很多百姓仍不愿意剪辫子 新奇的观点,诙谐的文字,著名新浪博主、头条大号覃仕勇新书热销,让你欲罢不能,熬通宵也要读完!
本书描述的是我国东南海疆若干岛屿的社会历史变迁,虽然舟山群岛、南田岛、玉环岛与陆地的距离均只有数里之遥,传统时代各岛屿之间的水路交往也算便捷,但以其与王朝关系为坐标的历史进程,却呈现出差异巨大的路向与面相。唐代舟山已经设县,以后其建置兴废无常,明初开始长期处于半荒弃状态,诸方走私者云集,明亡后成为南明重要据点,历经战乱与迁界,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展复设县,重归王朝版图。至于玉环岛,宋代就建有盐场,明初和清初两度厉行海禁,嗣后长期为所谓“漳贼”和“导漳之贼”等亦商亦寇的海上武装力量活动之地,其弃守决策和治理方略与乐清湾周遭地域社会及其行政建置的变化密切相连,直至雍正六年(1728年)才展复并设置玉环厅。地处舟山与玉环之间的南田岛距离陆地仅二里许,却以“孤悬海外”为由,自明初迁
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 年,这一年表面看只是首辅张居正去世了,除此之外,没有 大的动荡,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却随着张居正的离开,迅速掀起巨大的波澜,究其因果,细细品读才发现,万历十年时,大风便起于青萍之末,恰恰是明朝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本书分别从万历、朱常洛、慈圣李太后、张居正、冯保、海瑞、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邱橓、朱宪?、邹元标、王大臣等人物出发,试图为读者还原生动立体的明朝旧事。
吴晗是明史研究的著名专家,他于20世纪40年代著《明史》于昆明,原为四章,即收入本书的*、四、五章,缺《军与兵》一章。此次出版增补了《朱元璋的统治术》、《明初的恐怖政治》、《明代的军兵》、《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等力作,与前三章基本可构成一部完整的明史,大体可窥见明代历史全貌及其特点。这是本书稿首次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是了解明代历史和朱元璋统治艺术的杰作。
本书是季宇先生的一部讲史力作,作品大含细入,注重宏大的历史叙事,生动还原历史细节。笔力触及历史深处的幽暗和复杂的人性人情。大清开国元勋多尔衮的无奈悲歌,太平天国及捻军的腥风血雨,刺客徐锡麟热血洒江城,贵妇人隆裕怯懦失江山 清朝是中国末代王朝,恰好位于古代通往近代的十字路口,可以细细品鉴的地方很多。本书牢牢把握大清帝国的要害,尊重历史记录,但不盲从,讲史通俗而不失深度,把历史的玄机讲给众人听。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阉竖祸国论——一个流行千年的政治话题、监阁体制——明代太监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必然性、“宦”难相随三百年——明代政治舞台上的太监参政往事、不可或缺的帝国润滑剂——新评明代太监参政功效的双面性、一入宫门深似海——明代太监的宫廷生活、余论——清代太监为何形不成气候。作者文笔流畅通俗,力求做到学术性和通俗性兼备,让读者了解真实的明代太监。本书有明史专家方志远、南炳文、胡丹等人作序,写推荐语,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本书描述的是我国东南海疆若干岛屿的社会历史变迁,虽然舟山群岛、南田岛、玉环岛与陆地的距离均只有数里之遥,传统时代各岛屿之间的水路交往也算便捷,但以其与王朝关系为坐标的历史进程,却呈现出差异巨大的路向与面相。唐代舟山已经设县,以后其建置兴废无常,明初开始长期处于半荒弃状态,诸方走私者云集,明亡后成为南明重要据点,历经战乱与迁界,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展复设县,重归王朝版图。至于玉环岛,宋代就建有盐场,明初和清初两度厉行海禁,嗣后长期为所谓“漳贼”和“导漳之贼”等亦商亦寇的海上武装力量活动之地,其弃守决策和治理方略与乐清湾周遭地域社会及其行政建置的变化密切相连,直至雍正六年(1728年)才展复并设置玉环厅。地处舟山与玉环之间的南田岛距离陆地仅二里许,却以“孤悬海外”为由,自明初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