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撰。谷应泰,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时官至浙江学政,广稽博采,多所取材,借鉴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等多种史料﹐至十五年年末成就此书。本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共八十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该书选录此间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因该书成于《明史稿》及《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受当时人的重视。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朝野拥戴,表现平凡又低调的皇四子雍亲王出人意料地突围而出,在一片质疑声中迅速登极。他为父皇办了一场前所未闻的葬礼,而自己的登基仪式却办得草率至极,还反复上演 让位 闹剧 所有的反常之举似乎在暗示什么。雍正难道真的得位不正,甚至弑父? 经历康熙61年盛世的清王朝此时积弊重重,雍正即位就刻了一方 为君难 的印玺。因为从朝堂到民间,对他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各种抵制他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而父皇康熙的成就看起来也的确难以逾越。但雍正立志成为 一代令主 ,力图革除康熙晚年的各项积弊,扭转大清王朝早已隐现的衰亡危机。 为此, 硬汉皇帝 雍正展开了大规模的整饬行动,而在如此严重的困难与重重阻力面前,他该如何破局?该如何让大清跳出 盛不过三代 的历史怪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丛书第九卷,叙述自1616―1800年的清代历史,包括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该著作分10章,涵盖了约200年的历史,从16世纪末女真的形成一直到1799年乾隆帝的驾崩。该卷显示了作者对材料的全部把握以及对*材料的娴熟掌握的功底,立体地解读了帝国社会全盛时期的面貌,展现给读者的是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平衡性混。*章讲了1644年以前的清朝开国的历程;第二章顺治朝;第三章康熙朝;第四章雍正朝;第五章乾隆朝。时间界限是1644到1800。前面五章纵向讲了清朝重大的事件,包括对各个皇帝的评价,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后面五章从横的方面,比如艾尔曼先生讲清代前中期士人的社会角色,另外各章讲女性、性别、家庭、婚姻,有的讲清代社会的稳定与变迁,*后一章讲清代的经济发展。这部书纵横两个方面用将近百万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历时14年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 正史 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 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钟翰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本次在繁体竖排点校本《清史稿》基础上,转为简体横排,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经明史专家毛佩琦审订推荐,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样的大明王朝:非常看点1看少见的个性皇帝大明国祚276年,历经16帝,没有一个皇帝是相似的套路。
本书是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首批重大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清代国家统一史 的终成果。全书从 国家统一 视角展开,在充分吸收清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从时间、空间、制度等不同维度系统阐述了清代国家实现统一,巩固和维护统一的历程;从巩固和维护统一的视角全面论述了清代治理边疆的史实,呈现了清代国家统一的全貌;梳理了清代经略边疆的过程,并对其得失作了客观的评价。多民族国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由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清代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大一统格局,是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定型时期,正确诠释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左传》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 此乃春秋时期周臣刘康公之语。显然,将 兵戎 与 祭祀 并列,反映出春秋时期政治精英已经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活的重大影响。《孙子兵法》之《计篇》亦开门见山指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春秋时期军事专家孙武的眼中,战争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之道的高度。乾隆朝爆发于川西北一隅的两次金川战争(1747-1749,1771-177),特别是第二次金川战争因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耗费银两之多,不仅在当时震惊朝野,而且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项目最终成果《乾隆朝金川战争新探 档案文献与田野调查双重奏》以有关官书为导向,以《金川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档朱批奏折》、《宫中档乾隆朝奏折》、《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文奏折汇编》
明代卷 郭 红 靳润成 著 本卷依据《明史》、 《明实录》、 《明会典》、 《大明一统志》、 《寰宇通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对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构成即作为正式政区的布政司系统,以及作为非正式政区的都司卫所、总督巡抚的设置和辖区变迁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尤其是首次全面复原了明代特殊的 军管型政区 都司卫所的设置全貌。 全卷共分三编,在考证政区设置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作出归纳总结。 *编对明代正式的高层政区 布政使司,即通常所谓的 两京十三省 及其所属的府州县进行考证,揭示其设置过程及各级政区的沿革,指出从元代行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布政使司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中国高层政区的边界基础。 第二编考证由五军都督府统领的都司、行都司及其所属卫所的设置和沿革,指
资政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代议机构,其设立与议事是晚清力图实施宪制的重要标志,亦为议会政治在中国的一次勇敢尝试。《碧血难招蜀道魂 晚清资政院研究》根据《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等原始资料,对资政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内容大致以第一次常年会和第二次常年会为中心分上下两编,分别阐述了会议召开的背景、议长和议员、会议规则、主要议案、影响和历史反思等内容,附录部分包括第二次常年会议事概况、议员和政府特派员简介以及资政院大事记等,是中国法律史、宪制史研究的用心之作。
本书在回顾学界研究平准战争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雍正朝平准战争中西路军需补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军需补给的内在逻辑和雍正朝平准战争西路军需补给过程,对雍正朝平准战争前西路军需补给筹备、军需补给对象、军需补给内容、军需补给过程、军需补给对甘肃社会的影响等诸问题作了粗略考察。勾勒出雍正朝平准战争西路军需补给的基本状况,力图说明清王朝经略西北边疆与西北边疆稳定、内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南明史一百二十卷,钱海岳撰。钱海岳(一九〇一-一九六八),字腾英,江苏无锡人。父麟书,字史才,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举人,任颍州府通判,宣统三年(一九一一)调绩溪知县,后受聘协修清史。 钱海岳幼秉家学,十余岁即以骈文名乡里,被当时各宿誉为 奇才 。其自述求学经历时说: 予少有大志,束修以来,欲尽读天下奇书,交天下奇士,穷天下奇山水,建天下奇功业。四岁识字,七岁为诗文,九岁卒九经,十六极诸史,泛滥百家,兼及鞮译象寄。倪仰公卿士大夫问,历知于冯蒿庵、樊樊山、王晋卿、秦宥横、林畏庐、赵次山、张季直、梁任公诸先生。 (海岳游记自叙)一九二五年,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政经科。翌年南下广州,参加北伐,经邵力子介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秘书,后在国民政府多个部门任职,所从事者多为案牍
明太祖朱元璋发布《教民榜文》,明确以 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六句话来教化百姓,后世称圣训、六谕。在明初,一时摇铎口唱,坊乡皆然。然而,随着明初所设定的基层秩序的衰微,明代士大夫开始重拾宋元以来乡约的基层教化组织形式,结合六谕,开启了十六、十七世纪以六谕为宣讲核心的新型乡约体系。明清士大夫配合乡约、族规、家训,对六谕进行诠释,产生了众多文本。从最早的成化年间王恕的《圣训解》,到晚清的《宣讲拾遗》,存世文本近百种。本书梳理了六谕诠释史及文本流变,对存世文本进行汇辑,有利于探视明清两代基层教化之细微处。
晚清四书:觉醒/维新/国变/革命,首度集结出版阅读晚清*读本马勇首次披露四十年治学心路历程敬意与温情,重叙晚清历史传统与创新,重构中国社会 《革命》点击进入《国变》点击进入《维新》点击进入《觉醒》点击进入《更优秀作品请进入新星出版社旗舰店》点击进入
清代鸦片走私贸易与禁毒运动,既是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国际禁毒史上的重大事件。针对这一复杂课题,中外史学家发表了许多论著,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然而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值得深入讨论。近三十年来,本书作者积极参与了这一课题的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学术探索和争鸣:19世纪以前罂粟和鸦片传入中国年代及其医药价值;1839年禁烟运动中有无弛禁派;战前鸦片输入与银钱比价变化的关系;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在 重治吸食 问题上陷入的法制困境;英国外交官在弛禁鸦片问题上展开的各种外交活动;传教士在华早期禁烟活动;19世纪晚期中、英、印三国围绕鸦片税厘并征展开的外交博弈;清末广东禁烟运动与中英外交官争执问题;清末禁烟运动的成败得失。本书即是这些专题研究的集结,清楚地勾勒了清代鸦片问题渊源和流变,从问题
全书共有五章,附录五种,以清代江南职业昆班为研究对象,关注到昆班的人员结构及演剧活动、生存策略及演剧影响,以及职业昆班与家班,曲社等不同戏曲唱演传播载体之间的关系,最后探讨昆班演剧市场及其变迁等内容。
魏女士治学勤谨,多年钻研清代制度及清史人物,而用心深细,克尽烦琐,於清代人物任官升降调补,不厌详慎追考,力求其正确无疑。在我所见史家同辈,功力之细无有过之者。二十五年前魏女士完成其《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之後,收辑与补充工作亦在日常研究之际,无时不作修订改正之预备,片纸只字,蓄存於笥,以备其作再版之准备。
《清史列传》80卷,是一部清代人物传记专书。 本书不著撰稿人。分为宗室王公、大臣、忠义、儒林、文苑、循吏、贰臣、逆臣8个门类,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2894篇传记,另有附传多人。 清代的传记书,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为齐全。但《清史稿》的多数传记叙事简略且多舛错;《清史列传》所收传记,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一般要详尽得多,在某些方面还可补充、纠正《清实录》中的缺失,史料价值很高。 本次在1987年王钟翰点校本《清史列传》基础上改为简体横排,同时对原书一些编校失误加以修订,并将书后人名索引由四角号码改为音序排列,方便读者阅读。
阎崇年编著的《清朝开国史(上下)(精)》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清太祖时期,下卷为清太宗时期,各分15个专题,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经,贯穿讲述了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至清军占领北京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大势,在通史撰述中形式较为新颖,文字通俗,可读性较强。本书立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等诸因素,对明清嬗代的过程做了深刻的分析和解剖,书中既有史实的叙述,又有理性的论说,既有纵向的中国古代史的追述,又有横向的与外国古代史的比较,视角开阔,观点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