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由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增订本)》英文本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好评如潮,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韩文等版本。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
康熙独宠曹寅家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清朝的汉人大将军岳钟琪如何能得以善终? 乾隆真正欣赏的汉人大学士是谁? 究竟谁是同光中兴的领导? 在清朝三百年历史中,除了掌握皇权的帝王外,还有数十名影响王朝命运的重要文臣武将,比如索额图、年羹尧、陈廷敬、张廷玉、福康安、和珅、朱珪、肃顺、奕 、李鸿章、袁世凯等,他们在清王朝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左右王朝走向的作用,他们既是名臣也是棋子,他们的宦海沉浮之路既是王朝兴衰的清晰折射,也带给我们面对大变局时该有的大智慧。本书讲述清朝数十位重要历史人物,是一部讲述个人在时代变迁中不同际遇的沉浮史。
上承绪业、下启宏图的皇太极究竟有哪些用人之术?一生英武的康熙大帝为何晚年悲催?雍正和乾隆究竟谁是更残酷的君王?从康乾盛世到晚清败局的转折有哪些发人深省的启示?木兰秋狝和帝王南巡为巩固王朝统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一错再错的咸丰皇帝如何影响了近代中国走向? 本书讲述了明朝灭亡后,清朝重建统治秩序,开创封建王朝后一个盛世的历史。作品从笼络人心、皇权巩固、内政民生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清王朝统治的权术策略,分析了封建时代帝国统治的特点,展现了王朝盛世与没落的演化过程,给人以警醒和启示,是一部治世史、兴亡史。
乾隆的统治占据了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将康乾盛世推向 。除了康熙、雍正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外,自制力强、勤政、处理问题果断迅速、善于吸收历代统治得失、感情生活比较专一、健康长寿等才是乾隆能够成功缔造盛世的重要因素。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 多、国力 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 大、 富庶的 。然而,乾隆身后却是盛世的崩塌和一个逐渐衰败的大清王朝。乾隆晚年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爆发;他死后不到半个世纪,鸦片战争爆发。乾隆是成功的,其成就足以让他跻身中国历 伟大的帝王之列;乾隆也是失败的,18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让他的统治显得没有任何新意。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可以看到,乾隆时期中西历史发展正经历另一种“大分流”。
明朝创造过无数辉煌,为何在 的60年里迅速崩塌?崇祯帝一生勤奋,为何没能挽救明朝的颓势?明末名将众多、军队庞大,为何被人口仅数十万的女真打得节节败退?李自成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灭亡明朝的?本书回望明朝 60年的困局,从朝堂之乱、辽东之困和农民起义这三条主线展开,剖析明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重危机和应对之策,揭示明朝的内外矛盾,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全新的视角解读这段兴亡史。
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16位皇帝,统治276年。1368年,朱元璋在统一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后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今南京),其辖区称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把国都迁至北京,将原京师改称为南京。 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1368-1398)之治,国力迅速成长。到明成祖时期,国势到达高峰,后世称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1424 -1435)之治。明英宗与明代宗时期,虽有土木堡之变,但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明武宗朱厚照沉溺游乐,最终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后,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政权,在东南沿海任用胡宗宪、俞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华书局的增订版,重新核校全部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精选彩色历史图片10余幅。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用铁腕扫除开国功臣,严令后宫和宦官不可干政,将皇权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的继任者没有先祖的雄才大略和治国热情,于是宦官开始出现在帝国的权力系统中。同时,内阁逐渐形成,票拟制度应运而生。帝国的权力逐渐从皇帝流向宦官和阁臣。 在科举制度下,文官集团极易出现党派争权。宦官与皇帝的亲密关系使其拥有染指*权力的便利。因此,强势的宦官或者强势的阁臣,就充当了弱势皇帝的权力代理人。而文官与宦官的矛盾虽然不可调和,但二者也有联合的时候。就这样,三者之间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关系,将大明王朝这部政权机器逐渐拖垮,*终走向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
帝制时代,皇位继承问题往往困扰着最高统治者,即使康熙这位英明睿智的君主,也被弄得焦头烂额:老皇帝始终不放权,皇太子跃跃欲试;老皇帝疑惧被夺权,皇太子担忧地位不稳,不安全感笼罩在各自心头。其他皇子们也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甚至拉帮结派。明争与暗斗纷起,阳谋与阴谋交杂 康熙年间的储位之争,是强烈牵动朝局的重大事件。本书展现的正是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皇嫡子允礽:两岁即被立为太子,做太子长达30多年,为何两度被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皇长子允禔:被康熙帝委以重任;才华横溢又 具有其他种种美德 的他竟用巫术诅咒太子,东窗事发,被幽闭高墙内长达26年。 皇三子允祉:能文能武,颇得康熙帝赏识;在太子二次被废后,成为储位的有力竞争者,为何最终还是落了下风? 皇四子胤禛:看起来势单力薄、一度
清朝(1636-1912,1644年建立全国性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朝为李自成所灭,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整个中国的实际统治者。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从此清王朝基本控制整个中国。 清朝共历12位皇帝: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之后的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至康熙朝,平三藩,收台湾,清朝统一全国。历经
本书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编: 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人性解史,以趣味说史,将整个大清王朝将近300年的历史,分为 天朝上国初长成 、 跃马中原,扶摇直上 、 夕阳残照:在残败家园被辱的岁月 三个阶段,从努尔哈赤崛起于东北写起,从跃马中原到驰骋天下,从统一全国到丧权辱国、宣统退位出宫,记述了大清王朝近300年的历史史实。
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实录、起居注、朱批、奏疏、档案、笔记、方志等,在《清史不忍细读》中用一种 历史书写 方式来说大清王朝,有朝堂之争,有宫廷探秘,有真伪辨析,有褒扬贬斥,正评反批,直击清史中*戏剧性与转折性事件,觉察偶然因素导致帝国巨变的连锁反应,明暗交替,惊心动魄。全书共分五篇,分别是 辽东天命 定鼎中原 康雍迷局 乾嘉荣衰 帝国余晖 。翻开此书,您将看到近三百年大清王朝的嬗变:多情与冷血,放荡与克制,智慧与昏庸,兴盛与衰亡
《万历十五年(精)》的作者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其代表作。80年代出版以来,形成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许多看似末端小节的事件,实质上却是之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作者的“大历史”观在本书中这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明清时的中国在大航海时代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近代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又是如何?一代经济史学术名家全汉昇先生以宏大的学术视野,聚焦明清中外交通与贸易、清代经济两大主题,通过讨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 的交通贸易与美洲白银输入等情况,以及论述清代时中国的人口与农业、货币与物价、近代工业化等问题,勾勒明清至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本书由作者在 清华大学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生动好读、通俗易懂,是概观明清中国经济社会演变的重要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