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 红票 。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 闭关锁国 朝贡体系 文明冲突 等历史论调提出了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作为晚清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他是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仅就收复新疆、建设和治理西北而言,他就是研究晚清史不容忽视的历史人物,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与现有左宗棠的传记不同,本书稿有如下特点: 订正史实,根据清宫档案,考证传主不少传闻的真伪。 拓展视野,花较多笔墨介绍左宗棠的性格兴趣、学问修养、家庭经济情况如收入与支出以及家庭成员如妻室、儿孙等情况。 不虚美、不饰过、不掩恶,写出左宗棠的性格局限、个人情感等特性。 浓墨重彩介绍收复新疆的过程,展示其维护统一的巨大决心与艰辛历程。 设立专门章节介绍左宗棠建设、治理西北的具体举措,如大兴文教事业、大力植树造林、造桥修路等。 总体而言,本书稿史料丰富,写作严谨,考证精当,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此外,本书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 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 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
自嘉庆继位开始,清帝国的财政连年亏空,官僚日益腐败,百姓民不聊生,白莲教起义声势浩大。自此,帝制的荣光渐趋暗淡,清帝国由盛转衰,中国也逐渐落后于西方。直至1840年,英军陈兵珠江口,中国开始了积贫积弱的近代历史。 但是,近代的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早已潜伏于清帝国的统治之中。自定鼎中原,到覆灭南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治理,清廷逐渐稳固了统治基础,终于将帝制推向巅峰,却未料世界形势已悄然巨变。清帝国的统治面临哪些挑战?从 康雍乾盛世 到 嘉道中衰 ,清帝国的盛世基于哪些治理之道,又为何骤然而衰?在近代的前夜,清帝国为何落后于西方?本书作者李晓鹏,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生产技术、组织能力、思想观念、地缘战略等角度,审视帝制时代最后的巅峰,带我们重新走过这段转折之路。
曾国藩为什么能成大事?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揭示了他的秘密,他说: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为国家利益而谋划、成就自己的大事业,要有帮手,要有智囊、幕僚团队。本书选取曾国藩的十大幕僚(李元度、李鸿章、陈士杰、程桓生、赵烈文、周腾虎、龚橙、沈葆桢、容闳、薛福成)为标本,以扎实的史料、生动的讲述,细节呈现清代高官与秘书相处的诸多场景,全景展示曾国藩幕府对晚清政局的深远影响。
《森林帝国(增订版)》是一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富有创新性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原版基础上增加近三分之一内容。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由 中原农耕文化 西北草原文化 东北森林文化 西北高原文化 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 等五种文化形态组成,到全面、细致地介绍满洲三千年历史发展历程,成功回答了 清朝缘何由几十万人口、十多万军队,战胜明朝一万万人口、一百多万军队,且巩固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 这一历史之问。书稿史料翔实,配以精美彩插,重新绘制7幅中国古代地图。
本书以明武宗的人生轨迹为线索,生动地记述了正德一朝的政治风云和军事活动。明武宗这个被认为是明代荒诞、另类、有个性的谜一样的皇帝,其出身之谜、宠幸之谜、荒诞之谜、好战之谜、巡游之谜 在本书中被一步步揭开谜底。向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鲜活的君主形象,也折射了他所处的动荡、变革时代。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森正夫就致力于研究江南社会经济史,尤其是江南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史,发表相关专题的论文数十篇,本书就是这一系列论文中的优秀之作。这些论文共14篇,分四个部分展开,集中反映了 地域社会论 这一近代以前中国社会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及发展方向,大有助益。
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于学术巅峰时期写就的经典之作。 从人的角度,了解清代州县政府的运作和基层治理逻辑。 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至今仍是一个绕不开的起点一座未被逾越的高峰。 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即便是无学术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阅读无碍。 第三次全面修订译本,精益求精,忠于原作。 天高皇帝远,皇权不下县? 本书描述、分析和诠释了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作者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地方行政中的角色。
内有文官党派纷争,外无武官英雄崛起,恰逢战事众生缭乱,体制上政治制度内部牵制消耗、外力无法使出,南明之倾根源可溯。 《南明史:1644 1662》的目的是回答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这一问题。由此出发,作者司徒琳所讨论的是明朝世袭君主统治失陷后18年的历史进程中所映射出来的溃败根源。 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主要把明朝由强变弱的原因归结为 文武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 大臣们在如何作为皇帝的辅弼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作者同时注意到以上两点并不是仅有的两个把明朝引入灭亡的原因,近代经济变迁的也是原因之一,但朝廷内部冲突造成抵制外力的失败仍是明朝灭亡主要的原因,而这内部冲突的根源,在朱元璋太祖从一开始设计官僚制度时就已埋下。随着时间推移,文官内部的党派纷争、在外武官战斗力沦为平庸,内忧外患,大厦将
晚清帝国风云系列,是关河五十州近代历史写作的重磅作品。本系列参阅了国内外丰富的史料,运用多重的观察视角,深入地理解当时历史现场各方的立场,和他们真实人性底色和认知逻辑,试图重新梳理近代史发展脉络,再现一个真实可感的晩清,解读历史的多样可能性。分为《鸦片战争》《湘军崛起》《火烧圆明园》三部。 晚清时期,长于守成的道光帝遇到了传统中国帝王从未有过的挑战 鸦片战争。它将传统中国社会坚实外壳敲出了裂痕,这一危机,让整个大清帝国疲于应付,进退失据。就在鸦片战争告一段落的时候,噩耗却再次传来 广西出事了 本书以嘉庆朝 林清之变 为引子,从道光皇帝的登基讲起,通过对江河日下的清帝国诸多弊端情状的解读,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撞击与矛盾冲突的多视角展示,揭开鸦片战争这一历史大幕背后的种种秘辛,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华书局的增订版,重新核校全部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精选彩色历史图片10余幅。
这是一部有关清初政治史研究的论文集,由四篇长文组成,分别关注皇太极入关、多尔衮摄政、福临亲政改革和玄烨结束四大臣辅政等满族入主中原的重要历史片段。 四篇文章均是从个案入手讨论清初政局演变。历史上的疑案或具体的事件其价值如何,在史学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不可一概而论。同样一件疑案,研究者的需要和目的不同,其价值亦迥异。价值判断的前提是确认事实,后者必须建立在史料的鉴别和分析之上,即属于实证。清代历史上的许多疑案,原因不外是与统治者利害攸关,其原始过程和直接证据被当时的记录者或后来的编纂者有意湮灭。若能还其本来面目,不仅可以揭示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往往也是破解历史表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关键。
为何光绪帝遗骸中检测出巨量 砒霜 ?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是历史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慈禧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政治舞台,操控政局的?她与恭亲王奕?之间是如何互相利用并*终反目? 年仅三岁,顺位较低的小光绪为何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有怎样过人的政治智慧? 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搞的一场闹剧吗?慈禧太后果真是反对改革的 顽固派 吗? 光绪帝为何独宠珍妃,又为何因夫妻感情问题与慈禧产生矛盾,帝王家事又如何影响历史走向? 本书围绕光绪帝之死疑案,全面回顾了光绪帝一生:从他幼年获得储位,跟随朝臣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受慈禧指导处理朝政,进而亲政,开展百日维新;*终被困瀛台,抑郁而终。作品从新颖的角度,立体而真实地展现了光绪帝复杂多面的人生。 全书还依托奏章、日记、信件、皇帝朱批等原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临终诗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西太后带着光绪跑到西安,清廷大乱,无人收拾残局之际,清廷想起了被闲置的李鸿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 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惟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 李为免再成为替罪羊,本欲观望,但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无奈,李上京求和,在悲伤的心境中开始了他与洋人噩梦般的周旋.1901年7月25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度发难,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而当时这个位年迈的重臣因为感染风寒
本书是研究“杜凤治日记”的专著,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第一,杜风治的生平及日记的史料价值;第二,官员之间、官绅、官民的关系,并讲述同治、光绪年间广东各级官员的一些故事;第三,晚清州县官的公务,包括主持考试、审理案件、地方教化、缉捕盗匪、管理省城、对外交涉等方面;第四,州县钱粮催征和州县官的收支;第五,州县官与士绅的合作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