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历史小说《甲午战争》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陆奥宗光、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为始,详细讲述了自朝鲜的壬午兵变到甲申政变,从日本处心积虑发动战争到后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部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客观地描写了那个特殊时代不同利益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刻画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打败的,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追问。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幕?朝鲜又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 太平天国 一部太平天国兴亡录,就是一部晚清中国大历史。本书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为主线,全景式展现了晚清中国和世界局势。作者对登场人物做了精准刻画,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石达开、杨秀清等,到清政府各级官员如林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太平天国史纲》共分为八章,作者分别考证的背景、的酝酿及爆发、十五年战争的经过、《天朝田亩制度》下的社会展望、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影响等方面。著者秉持着“既不歌颂洪杨,也不咒咀洪杨;既不借往事以宣传,也不愿掩饰史迹的真相”的态度,“只求在真确可信的史料中,写出一部真确可信的历史”,正如汤象龙、吴晗先生所评价的“全书结构的严密,资料的丰富,态度的谨慎,我以为在现代中国史学界里,是一部难得的著作”。
《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史论》总共9章,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进入局部抗战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开始,到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与中国抗战胜利结束时为止,围绕苏联援华这个主题展开,既突出了主线,又开阔了视野。读这部书稿,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种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全景,随着全景一幕幕地递进,可以清晰而深入地了解抗战时期苏联为什么要对华援助、苏联对华提供了哪些援助、苏联是怎样援华的、苏联援华的效果又如何等基本问题,从而形成对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的系统认识。
本书自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谈起,简述闳放昂扬之盛世,如何被历史大势扒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进而用十九章,七十万言的篇幅,细述偌大一个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之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动乱及嬗变。作者悉心描摹其间中外力量之角逐、中央和地方权力之消长,及权势人物和社会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种种图存在之努力,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完整图景。 本书选取的历史事件和叙述结构,看似与市面上通行的近现代史教科书出入不大,但作者旁征博引,极严谨而客观。在少数客观。在少数流露个人喜好之处,聊聊数语,又极传神。
本书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8年7月31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记叙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动,内容相当丰富,被誉为晚清三大日记之一。据一些学者考证,翁同稣戊戌罢归后,为避忌讳,曾对日记中有关戊戌变法和维新派的内容作过删改。新版首先完善了日记的整体内容。已有的几种本子仅限于“涵版”《翁文恭公日记》所载的内容,即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的部分,“陈版”虽将军机处日记编入,但仅有1883-1884年的中法战争日记,尚缺1894-1895年的甲午海战日记。此次重新出版的《日记》除将此两种军机处日记全部收入外,还有一部分由翁万戈先生提供的翁同龢早期日记,包括己酉夏南归赴试日记(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初六日)和庚戌恭赴西陵日记(道光三十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