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作《二战那些事》畅销30万册后,国内以漫画的形式讲述清末民初 中国近现代历史浓墨重彩的开端的作品。《黄同学漫画中国史》以轻松、幽默的画风,按历史发生的时间轴,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那一段宏大的清末民初历史如画卷般慢慢展现在读者的眼中。让读者轻松地记住了清末民初的那段历史,明了战争的缘由,知晓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特别的故事。 ★爱闻苹果香气,还喜欢 cosplay ?没想到慈禧的生活如此有趣! ★ 清朝带货达人 NO.1 李鸿章独创的杂烩菜风靡北美饮食圈! ★百年名枪 汉阳造 ,辉煌开创中国自制步枪新纪元! ★清朝*短命的纸币,还未发行就已变成古董 ★功夫之王 or 杏林圣手?真实历史中的黄飞鸿竟是民营企业家! ★爱穿西装、打网球,还喜欢收藏眼镜?没想到溥仪竟是 京城潮男 ! ★怎样才算 帅 ? 关于民国军
《民国风度》 底子上都有一个 士 字守着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 士 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 硬朗 ,而又 好玩 、 有趣 的人。 《民国风度 2》 为先生立传,意在同行 33位大师,从民国走来,与共和国风雨同行,但依旧守护着一以贯之的
在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本书利用极为丰富的多语种资料,重建了广州贸易在 18 至 19 世纪上半叶的日常运作。 它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专注于实践和程序, 而不是官方政策和协议,重新审视了贸易的成功和失败。作者揭开了所有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从引水 人、买办、通事,到大班、行商和海关官员。作者对广州贸易体制的成功与崩溃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反思,提供了一条重新理解鸦片战争起源的重要思路。
十九世纪中叶,东西两半球各自发生了一场大规模内战。西半球那场发生在崛起中的美国,东半球则发生在日益衰颓的中国。而当时的全球霸权英国,则在其间发挥了关键性影响。大清帝国这场内战,台湾称为太平天国之乱,大陆则视之为革命或农民起义。奇特的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是当时中国为数极少的基督徒,他在屡试不第之后崩溃瘫软,断断续续做异梦四十天,数年后宣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并开始领导宗教运动,随后转为政治军事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国已嵌入全球贸易体系中,西方列强的外交与军事力量对清廷或太平天国更有一定的影响力。西方各国的舆论甚至国会内部,对于是否干涉这场战事各有看法,但才刚攻进北京并放火烧掉圆明园的英国最后却选择帮助满清朝廷。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伊藤博文便认为,英国介入使得清廷多活
清末,列强纷纷侵入中国,他们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任意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伴随列强入侵的西方传教士打着传播福音的旗号,勾结官府,鱼肉百姓,招收了大量不法教民。在其庇护下,教民为非作歹,欺压良善,激起民众的普遍痛恨,民教冲突不断升级,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义和团悄然兴起。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得势,他们迷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功,欲借其达到排外的目的,在保守派的纵容和推动下,义和团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毁铁路、拔电杆、烧教堂、杀教民,逐步由山东直隶进入京师。列强大为恐慌,以保卫使馆和传教士为由,组建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皇亲国戚仓皇西逃,留下千年古都被洋人蹂躏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目前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百年前的一战,欧洲之殇,举世皆知。可是,中国在这场大战中的牺牲身影久被遗忘。 作为企鹅中国特辑纪念一战百年之作,本书聚焦20世纪初叶一战中有关中国但鲜为人知的风云变幻,再现从东亚返归西欧参战的欧洲人,以及中国人约14万奔赴法国、比利时等欧陆战场,约20万在俄国支援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华工经历。 彼时,青岛竟是一战在东亚的*战场,当上海的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回国参战,欧战中的华工也天真地期待着结束一战、实现和平共赢的新生活。 可是,内有政治动荡、复辟闹剧,外有东方形象的世纪偏见、巴黎和会的列强背叛,前线战场则有华工被俘的战俘营,后方工段亦有喝沼泽水、吃黑面包的沙俄苦旅,遥远的中国真是举步维艰。 一战百年后的今天,久已走出刺鼻灼目的硝烟,可遗忘一战之中国人,难道不等于背叛百年前我们共有的历史吗?
本书选取了北京日报深度周刊 旧京图说 栏目的经典篇章,250余张北京珍贵老照片,再现百年旧世相:车夫大战电车、北京 巴黎汽车拉力赛、漂洋过海而来的动物园、慈溪专用小火车、北平各色美食、百年前的假照片 图文并茂,生动重现老北京旧影,那些奇趣事儿、时髦事儿、民风民俗、不为人知的宫廷秘事,打破你对老北京的认知,重温那些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日常图景,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老北京。
慈禧太后在晚清危亡之际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康有为要对戊戌变法的失败负多大责任? 李鸿章为何自称 裱糊匠 ? 孙中山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民国 国父 的? 《走向辛亥:从孙文崛起看晚清落日》以辛亥革命为契机,百科全书式展现了从晚清到民国的军政、经济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书中对慈禧、李鸿章、康有为、孙文等人进行了细致刻画,对各派系间的斗争进行了深度还原,并补充了一些被忽视的关键细节,是了解这段历史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
本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太平天国丰富生动的历史脉络,并从文化裂变的角度研究其兴亡的历史规律,充分利用国外的太平天国历史研究成果,澄清史料的真伪,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研究视野。与此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太平天国的文化与中国近代史的关联,并仔细归纳了二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全书从金田起义开始叙述,至后一支太平军被消灭,较为全面地描述了太平天国及其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历程,利用挖掘的史料,还原了这场运动的真实历程,并将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史之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作了较为细致的比较,研究并归纳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历史价值和性质,在农民运动、宗教革命,以及民族义举之外,首次提出了太平天国的文化革命属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甲午海战,国人聚焦已久,却又常辨常新。本书深入发掘中日双方文献资料,结合新近的水下考古成果,以丰富的照片、图解配合严谨的历史叙事,对这场牵动中日两国国运的旷世海战做出了新的解读。书中不仅详尽展示了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生动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海战场面,而且将海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海战前后反映出的技术和制度问题更是进行了深刻分析。本书对 昆明换渤海 一说是否成立,北洋海军是否存在战术选择和指挥失误, 致远 舰冲击的目标是谁、因何不幸沉毁, 经远 舰的沉没地点在何处等热点问题都有涉及,提出了独到且具有说服力的见解。
由普通幕僚成为显赫重臣,李鸿章的宦途通达,与大动荡时代的跌宕变幻紧密相关,也由于他本人通权达变,懂得审时度势。由于长期位高权重,参与大量政务和机要,李鸿章向朝廷呈上的奏折以及与同僚往来的信函之中,透露出晚清政治、社会、外交的重要信息。历史的风雨飘摇与个人的浮沉荣辱,生动地反映在他的这些文字之中。 本书选取李鸿章政治生涯中重要的奏折和信函作为线索串联起历史脉络,以富有新意的体裁从 为官 外交 和 洋务 等纬度梳理了他的从政之路,展现了其政治见解与个人利益、恩怨的复杂纠葛。同时融合新颖独到的细致解读,可使读者了解李鸿章的为官之策、为人之道以及功过得失,有助于全面认知这位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在短短的奏折中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充分表达己意,是李鸿章的拿手本领。李鸿章的奏
《1913,中国华北见闻》是玛丽.冈特一生中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书1914年出版于伦敦,是一本比较全面、客观地介绍民国初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山川河流的好书。一百多年来,再版无数,是包括澳大利亚人在内的西方人早了解中国的 教科书 。
《看地图话长征》作者赵飞鹏在多年研究长征的基础上,分十二章按时间顺序和长征行进过程,即第一章秘密突围、第二章血战湘江、第三章通道转兵、第四章遵义会议、第五章四渡赤水、第六章巧渡金沙江、第七章抢渡大渡河、第八章懋功会师、第九章分歧日深、第十章向北挺进、第十一章分道扬镳、第十二章会师陕北,较为简明扼要而又生动形象地叙述了长征的全过程,特别适合青年官兵和广大青少年了解和认识长征。
《皇朝落日》中收入的清宫秘藏照片非常珍贵,蕴含的文献价值就不可估量;它们留下了清末帝后、宫殿、民生等各方面珍贵的信息。从中,人们可以看到慈禧、李鸿章、袁世凯、溥仪等历史人物的身影,可以见到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彩瞬间,还可以欣赏到京城古代建筑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