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 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 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蒋廷黻 代史(1840-1925 图增强版)》将 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 的 代化为线索,认为 人能否 代化将关系国家兴 ,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代化的国 不但需要 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 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 了 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 代 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十九世纪中叶,东西两半球各自发生了一场大规模内战。西半球那场发生在崛起中的美国,东半球则发生在日益衰颓的中国。而当时的全球霸权英国,则在其间发挥了关键性影响。大清帝国这场内战,台湾称为太平天国之乱,大陆则视之为革命或农民起义。奇特的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是当时中国为数极少的基督徒,他在屡试不第之后崩溃瘫软,断断续续做异梦四十天,数年后宣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并开始领导宗教运动,随后转为政治军事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国已嵌入全球贸易体系中,西方列强的外交与军事力量对清廷或太平天国更有一定的影响力。西方各国的舆论甚至国会内部,对于是否干涉这场战事各有看法,但才刚攻进北京并放火烧掉圆明园的英国最后却选择帮助满清朝廷。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伊藤博文便认为,英国介入使得清廷多活
一本对晚清民国纳妾法律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妇女史、法律史著作,立足于司法机构会议记录,不同地区出版的期刊,以及581起涉及妾的法庭案件记录,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呈现了妾在社会、家庭中的百态,展演了妾这一群体在法庭上捍卫自身权益的戏剧性故事,对20世纪中国法律对妇女及其家庭的实际意义进行了生动描述。同时,作者以性别、家庭、法制、社会文化等视野切入,联通法律史与妇女史,探索了法律制度的变化是如果作用于妾及其家庭的,以及其带来了怎样的婚姻乃至家庭关系变革,反映了一夫一妻制和性别平等观念在中国的变化与普及。
本书辑录了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所载的抗战亲历者回忆文章。这些亲历者既包括何应钦、张发奎、宋哲元等国军高级将领,也有参加过大小战斗的国军中下级军官。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抗战。本书选取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对日受降五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用手资料为读者解密不为人知的战场细节,近景重现中华民族的悲壮史诗。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目前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由普通幕僚成为显赫重臣,李鸿章的宦途通达,与大动荡时代的跌宕变幻紧密相关,也由于他本人通权达变,懂得审时度势。由于长期位高权重,参与大量政务和机要,李鸿章向朝廷呈上的奏折以及与同僚往来的信函之中,透露出晚清政治、社会、外交的重要信息。历史的风雨飘摇与个人的浮沉荣辱,生动地反映在他的这些文字之中。 本书选取李鸿章政治生涯中重要的奏折和信函作为线索串联起历史脉络,以富有新意的体裁从 为官 外交 和 洋务 等纬度梳理了他的从政之路,展现了其政治见解与个人利益、恩怨的复杂纠葛。同时融合新颖独到的细致解读,可使读者了解李鸿章的为官之策、为人之道以及功过得失,有助于全面认知这位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在短短的奏折中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充分表达己意,是李鸿章的拿手本领。李鸿章的奏
作为中英官方的 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中国女性运动史领域研究专家游鉴明扛鼎之作,呈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本书以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为研究对象,透过当时的报刊、调查、广告、口述等材料,将近代中国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如何看待及试图改造女性身体的历史做了梳理,并用近百幅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广告、漫画等相关图像,让我们 清楚地了解到时人心中、眼中的女子体育与女性身体。作者从性别视角出发,用女子体育史、运动史勾连近代中国史,审视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与 、民族、社会文化的关系,不仅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多元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丰富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女性的认识。
本书是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也是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书中以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以批评的笔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产生过程、权力结构的确定,以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 作者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以读史札记的形式,分析从先秦至清代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土的应对苦心,别善恶,寓褒贬,辛辣精准地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史论结合,展示了古代朝堂上的生存法则,以及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
《中国近代史(彩图增订本)(精)》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这本被他称为‘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本次再版,全面校订文字,并搜集增补作者相关文字九篇,内容大为丰富和完善;同时,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六幅,以帮助读者理解历史情境。
激进是一柄双刃剑,有人视之为潮流,有人则视之为旋涡,在后者眼里,中国从近代向现代转型,所感染的一大病症即可形容为 激进之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 告别革命 的呼喊声中,对激进主义的剧烈批判构成了中国学界与舆论界的主流。可是,如果不能洞察激进的起源,如果不去追究 说什么激进 背后的 为什么激进 ,如果不愿设身处地去追索为什么众多国人会投身激进之河,那么不管后世的批判多么慷慨激昂,多么痛心疾首,都无法驱散激进的身影
......
甲午海战,国人聚焦已久,却又常辨常新。本书深入发掘中日双方文献资料,结合新近的水下考古成果,以丰富的照片、图解配合严谨的历史叙事,对这场牵动中日两国国运的旷世海战做出了新的解读。书中不仅详尽展示了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生动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海战场面,而且将海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海战前后反映出的技术和制度问题更是进行了深刻分析。本书对 昆明换渤海 一说是否成立,北洋海军是否存在战术选择和指挥失误, 致远 舰冲击的目标是谁、因何不幸沉毁, 经远 舰的沉没地点在何处等热点问题都有涉及,提出了独到且具有说服力的见解。
从 统治者到官僚队伍,再到商人和底层民众,1900年的大清上上下下都透着一股衰败相,乌云暗沉,山雨欲来。本书就1900年的大清事迹“切其一片”,一片虽薄虽小,但通过对切片的病理分析,意义却未见得轻而浅。清政府对危机的发生起了什么作用,危机产生后又是如何处理的?鸦片战争60年后,社会阶层的变化对此又有什么影响?在这场惊涛骇浪中,官员们又是如何应对的?简言之,本书将视角投射在清政府对危机的判断和管控、新的社会阶层对社会进程的影响、中 官员对时局的判断和应对之上。
中国 近三百年的历史中,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 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时代。而这本由两位美国女学者撰写的著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 有活力的一个时期”。本书的核心观点强调,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 加多元化”。此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本书是部概览性的史学著作,作者以史学的分析论说为主要著述方法,同时吸纳了社会学重视结构变化和
从非著名胡子到东北大帅,张作霖的人生路是怎样的华丽逆袭,皇姑屯的爆炸声又是一个何等卑劣的阴谋毒计?从私塾秀才到直系大将,牧野鹰扬、洛阳虎踞的吴佩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又为何在直奉大战中众叛亲离?一代护国军神蔡锷是何等的风流倜傥,他和小凤仙的故事是确有其事还是民间的多情演义?本书精挑细选了一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事件,真实再现了较为完整的民国人物活动事迹。该书文字简洁流畅,解读通俗易懂,图片精美,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通俗读物。
本书由 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等积五十年之功撰成,是目前 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极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萃集 外相关研究成果,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将北洋军阀兴衰分成四个阶段,对其间中国诸多社会历史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空间和认识空间。 本书面世后收获颇多赞誉,被称为该领域“科学的总结性成果”,并已成为相关研究与教学 的经典之作。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19 世纪中后期,沉睡中的东亚各国陆续遭遇西方列强的入侵,由此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展开了的一场激烈的碰撞与交锋。东亚各国在剧烈的冲击下,被迫开始沉痛的蜕变,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本书由日本知名东洋史专家组织编写,将清末中国、日本等国的锁国状况与欧洲同时期历史做对比,再讲述西方 入侵,东亚各国被迫陆续开国的过程, 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东亚 做出的一系列反抗斗争与应对措施。
这是一本描写191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图景的文集,收录了陈平原、马勇、沈艾娣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包含访谈、随笔、影集、书评等多种文体,囊括了20世纪初大转型期中国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历史情景,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各个社会阶层在面对转型时的应对策略、心态变化,视野之开阔、叙事之生动也难得一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20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与反帝反封建运动,掌握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脉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胡绳创作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目前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累计发行三百多万册。 原本约70万字,198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由郑惠、陈铭康、郑则民、石仲泉、孙洁人做了简本出版;199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新简本由白小麦、黎钢根据修订本对原简本作了相应的修订而成。本次出版本即为新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