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蒋廷黻以独特的内政与外交并重的视角,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凝练在一条主线、四大主题中,为读者提供了洞悉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视角。
清末,列强纷纷侵入中国,他们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任意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伴随列强入侵的西方传教士打着传播福音的旗号,勾结官府,鱼肉百姓,招收了大量不法教民。在其庇护下,教民为非作歹,欺压良善,激起民众的普遍痛恨,民教冲突不断升级,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义和团悄然兴起。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得势,他们迷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功,欲借其达到排外的目的,在保守派的纵容和推动下,义和团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毁铁路、拔电杆、烧教堂、杀教民,逐步由山东直隶进入京师。列强大为恐慌,以保卫使馆和传教士为由,组建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皇亲国戚仓皇西逃,留下千年古都被洋人蹂躏
本书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该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一本对晚清民国纳妾法律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妇女史、法律史著作,立足于司法机构会议记录,不同地区出版的期刊,以及581起涉及妾的法庭案件记录,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呈现了妾在社会、家庭中的百态,展演了妾这一群体在法庭上捍卫自身权益的戏剧性故事,对20世纪中国法律对妇女及其家庭的实际意义进行了生动描述。同时,作者以性别、家庭、法制、社会文化等视野切入,联通法律史与妇女史,探索了法律制度的变化是如果作用于妾及其家庭的,以及其带来了怎样的婚姻乃至家庭关系变革,反映了一夫一妻制和性别平等观念在中国的变化与普及。
本书以甲午战争期间及战后近三十年内(1894 1920),全球范围以中、日、西文书写的早期战争史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国官、私叙史活动及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知识史脉络,将讨论的焦点从战争转投向战史,从史实重建转移至知识的秩序与流转,从东亚三国及东西方的跨国空间中,考察有关近代战争的知识的生成机制、基本形态及流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近代东亚知识生成的主要特征及新动力。
1930年李剑农出版《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1898—1928)》,广受赞誉。此后为了教学需要,将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补写四章与原编合印成《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946年交蓝田启明书局出版,1947年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在美国出版英文版,1964年在新德里出版印度版。 本书记述了从鸦片战争到国民党北伐、北洋军阀的覆灭近百年的政治、军事、经济史。材料丰富,叙事准确,分析透彻,评价公允,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根源及来龙去脉叙述得非常清楚,使人读了豁然省悟,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好书。 本书是一本经典名著,本书在国内外影响颇大。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说它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清晰的全面的评述……对于西方的研究学者来说,作为一种可靠的纪事史和重要资料的简编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是一部重新讲述辛亥鼎革历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从清廷、袁世凯、革命党、立宪派、列强、舆论等多个维度详细考订了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总计125天中每一天所发生的事,然后依照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这一历史剧变进行新的叙述和分析。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新史实,而且在袁世凯如何应对革命、袁世凯的政治诉求、清帝退位诏书的拟定及颁布、袁世凯是否逼迫清帝退位,以及孙中山缘何让位于袁世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新的认识,极具启发意义。
本书系 教育中国与知识空间 丛书之一。同文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展开自强运动而设立的学校,以培养外语翻译官为宗旨,包含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与广东同文馆等三馆。本书以这三馆为研究对象,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三馆成立的背景、成立的经过与演变、馆务行政与管理、教学与课程、教习与学生、三馆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它们在外交、教育与西学等方面的成效;下编则以三馆的中外教习、学生中曾任驻外使节及洋务专家者为对象,分别探讨他们的生平志业与成就。
由普通幕僚成为显赫重臣,李鸿章的宦途通达,与大动荡时代的跌宕变幻紧密相关,也由于他本人通权达变,懂得审时度势。由于长期位高权重,参与大量政务和机要,李鸿章向朝廷呈上的奏折以及与同僚往来的信函之中,透露出晚清政治、社会、外交的重要信息。历史的风雨飘摇与个人的浮沉荣辱,生动地反映在他的这些文字之中。 本书选取李鸿章政治生涯中重要的奏折和信函作为线索串联起历史脉络,以富有新意的体裁从 为官 外交 和 洋务 等纬度梳理了他的从政之路,展现了其政治见解与个人利益、恩怨的复杂纠葛。同时融合新颖独到的细致解读,可使读者了解李鸿章的为官之策、为人之道以及功过得失,有助于全面认知这位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在短短的奏折中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充分表达己意,是李鸿章的拿手本领。李鸿章的奏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在激烈的改良和革命中经历了破除帝制和走向共和的艰难曲折历程。在改良与革命的风潮中,成千上万散居海外的华侨与 的政治运动保持了紧密联系。 本书利用鲜为人知的北美史料与新的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1898至1918年间北美唐人街的改良与革命运动如何影响中国政治变革及跨太平洋华人社会改造。特别的是,康有为、孙中山等政治人物的跨国活动引导了北美华人加入改良派或革命党,为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或共和国进行了爱国斗争。这些改良和革命团体包括 早的华人妇女政治组织,发起了1905年反对排华种族主义的跨太平洋抵制美货运动,并支持了1911年前后的 立宪改革和共和革命。通过对北美和跨太平洋华人改良与革命的各自起源、相互关系及其广泛影响的深入分析,本书为中国近代史、华侨史及北美华人史研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洪秀全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拜上帝会”的真实情况如何?金田起义是发生在某 吗?本书为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王庆成经典之作,主要围绕太平天国历 的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制度建设、理论建构等展开研究。通过对史料的批判性利用和广泛征引,对太平天国 具有重要影响的史事作了绵密而信实的考证,开阔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视野。本书论从史出,论述精审,不仅是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佳作,对中国近代史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示范作用。
书稿为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著作,讨论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学术史里的一些关键问题,意在分析与揭示晚清以来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与症结。例如,如何理解外部力量对中国产生极大冲击,如何重新思考中国的历史与传统。书稿既有宏观的讨论,如关注诸子学与现代中国学术话语的重构;又有微观层面的分析,如章太炎形象在近代的翻转。作者指出,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将道义性掩藏在复杂性、曲折性之中,“义利之辨”应是每一位历史参与者必须直面的大问题,此即《文心雕龙》所言的“韶响难追,郑声易启”。
中国女性运动史领域研究专家游鉴明扛鼎之作,呈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本书以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为研究对象,透过当时的报刊、调查、广告、口述等材料,将近代中国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如何看待及试图改造女性身体的历史做了梳理,并用近百幅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广告、漫画等相关图像,让我们 清楚地了解到时人心中、眼中的女子体育与女性身体。作者从性别视角出发,用女子体育史、运动史勾连近代中国史,审视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与 、民族、社会文化的关系,不仅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多元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丰富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女性的认识。
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是近代国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治理水平和发展潜力,也影响着普通民众的身份认同与生活秩序。本书以近代中国东北森林的资源利用与产业秩序为主要议题,尝试将该地区的林业问题置于跨国史和近代中国国家治理转型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多元、立体、综合的考察。书中通过探讨近代中国东北森林产业化的思想资源、制度设计、利益冲突、机构运作、权属纠纷、市场秩序等内容,思考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外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森林治理与产权嬗变、边疆危机与国家转型之间的复杂互动和深远影响,重新审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人与自然、国家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更大范围内国家动员、资源治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
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
近代中国有两个革命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革命究竟走向何种方向,决定于国共两党的力量消长与较量。这场较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最终,后起的、弱小的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并左右了中国后来的历史。两个革命党长期以来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何以败,共产党何以胜,本书首度利用国共双方的各种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对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