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骧,翰林,清末曾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加陆军部尚书衔,思想开明,锐意进取,政绩显著,青史扬名,泽被后世。本书首次全面整理、汇集了这位晚清政坛巨擘留下的公文,辑录到他给朝廷的奏折、折片1231份,及电文、咨呈、札事、诗文、信函等文献,是研究晚清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省、府、州、县各级官员考核及任免、税务与财政、司法审判、农业与气象、物价、钱币铸造与流通、商业贸易、教育与文化、军警与治安、卫生与防疫、捐输与赈济、水利工程、铁路、矿山、盐务、海关及外交等等方面不可或缺的的原始文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城门内的外国人:北京使馆区》是美国人迈克尔 J 莫石和奕瓦娜 莫苇芝的著作,曾先后出版过两次英文版,影响较大,为关于北京使馆区的重要著作。中译本为叶凤美先生翻译。全书主要针对北京使馆区1900年至20世纪这一阶段的历史进行梳理,配有大量精美的历史图片。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描述了北京使馆区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其中对1900年义和团围攻使馆区的故事有大量描写,极具参考价值。
《绍英日记》,绍英撰,张剑整理。绍英(1861-1925),字越千,满洲镶黄旗人,马佳氏。光绪末曾以京师大学堂提调身份东渡日本考查学务;又曾任商部右丞,充高等实业学堂监督;擢支部左侍郎,派充崇文门监督。宣统年间擢署度支部大臣,辛亥革命后,充任溥仪宫中总管内务府大臣,兼管八旗护军营及都护使之职。 《绍英日记》始于光绪二十六年,讫于民国十四年(1925),正当清末民初,跨越20世纪的前四分之一。其日记所记录的近代历史重大事件非常多,如庚子善后、五大臣出国考察、宣统退位、张勋复辟、溥仪被逐出故宫等;所关涉的近代重要历史人物也很多,如张之洞、载沣、载涛、徐世昌、陈宝琛、陆润庠、端方、罗振玉、盛宣怀、吴佩孚、段祺瑞、曹锟、孙中山、熊希龄、梁启超、赵尔巽、王国维等等。《绍英日记》对清末民初
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史学的研究取向发生了变化。年鉴学派史学家们放弃传统年鉴学派对经济、社会和变化的研究,不再支持总体史学,他们收编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把注意力转向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边缘和公认价值的负面上,如巫师、离经叛道者等边缘人,到了80 年代更转向了视个人为研究主体,以政治、饮食、服装、日常语言、身体等为研究主题的新文化史。《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便是这次史学 文化转向 所影响的产物。
孙宝瑄(1874-1924)字仲玙、仲愚,浙江钱塘人。出身仕宦之家。其父孙诒经光绪时任户部左侍郎,岳父李瀚章任两广总督,兄孙宝琦晚清时出任驻法、驻德公使、顺天府尹,民国时任国务总理。孙宝瑄曾先后任工部、邮传部、大理院等职。虽然功名不显,但是学问涉猎甚广,交游多一时俊杰,如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夏曾佑、张元济、严复等。其日记于读书、交游、时政皆有较为翔实的记录,文献价值较高。曾以《忘山庐日记》为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于1983年,是学界引用率很高的文献。今已断版多年,且稿本已影印收入《续修四库》,不存在底本困难,拟重新出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的英勇斗争,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以前一段的历史。
《小说现代中国》 作者精选了1919 1948 年三十年间能够代表时代、反映社会面貌的40篇现代小说。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除了政治风云、战乱变迁,小说里有普通人在 大历史 之中的心态、想法、行动,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生活细节。虚构的小说有着非虚构的背景底色,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与情绪,好的方法便是阅读当年广为流传的小说,与百年前的中国人沟通、共鸣。 《民国了》 本书从武昌举义写到清帝退位,重点着墨于各省的独立过程。辛亥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各省的光复经历了截然不同的过程,有的流血暴动,有的平稳过渡,发挥主导作用的,也不尽是革命党人。作者强调回到历史现场,以诸多具体的人物入手,重现辛亥人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辛亥革命,依据的材料多为当时的报刊登载、日记、回忆录等,抛开宏观的意义,以微观的视
《剑桥中华民国史》本书是《剑桥中国史》靠前3卷的中译本,叙述1912-1949年的中国历史,内容涉及靠前关系、共产主义运动、国民党政权、中日战争、国共冲突,以及该时期的文化、教育等等。全书由西方知名学
《动荡年代:辛亥革命前后的香山与澳门》是一部资料书,编者采取专题整理方法,围绕辛亥革命和社会改革这个主题,将《香山旬报》资料梳理成十五个专题,其下又分若干细目。编者除了在每题稍加按语说明外,一律述而不论,让资料说话,交代事件始末。这样有利于读者阅读资料后形成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