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 改变了晚清历史的走向,随之而来,军机处的汉族官僚日趋加深分裂为 南派 和 北派 ,且势力此消彼长。在此背景下,两宫太后与恭亲王、醇亲王的关系也走向微妙,李鸿藻、沈桂芬、王文韶、张佩纶等汉大臣接连登场,共同织就一幅权力的画卷,大清的命运齿轮又将如何转动?以派系政治入手,开创性解读清朝覆灭的隐形原因,透视大变局之下晚清皇权与官僚政治的共生与博弈。
《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是一部大纲性质的著作,是被称为 怀太史公之才,抱张骞之志 的民国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先生的代表作。该史书从鸦片战争记录至辛亥革命,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一一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家国命运、社会发展之趋势。概括说,蒋氏的史书为大纲性质,以中国的近代化为脉络,提出了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的观点。《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下半部分特设了附录专属章,有助于理解蒋氏近代史的厚重思想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 1942))(第2版)》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 1942))(第2版)》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
本书集中讨论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事与外交活动。 作者对交战双方的军队编制、人员、兵器、统帅以及军费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检讨,改变以往近代史研究者较少从上述角度揭示中国方面失败原因的做法,还原了19世纪的一段重要历史。作者指出,庞大的中国军队之所以败给了数千名敌军,除政治的原因外,还因为当时中国军事建设,如战备、训练、军制、指挥调度系统,甚至常为国人自豪的兵法都存在很多问题,难以适应殖民时代工业大国的侵略战争;而在外交上,通过广州反对英国人入城的斗争、公使驻京两事的重点分析,作者指出,清廷上下 天朝 观念和体制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外交 失矩 ,说明传统国家在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中榫卯不合的种种痛楚。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是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茅海建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目前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茅海建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 1873 1898 )》是许知远积淀多年的转型之作。梁启超生逢变革时代,他是近代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思想学术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许知远试图将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希望与挫败,内心挣扎及与同代人的争辩呈 现给读者 。在搜集、阅读海量史料和研究著作的同时,许知远追寻梁启超的足迹, 到其 出生地新会、求学地广州, 及 北京、上海、日本横滨等多地探访历史现场,寻求历史与现实之间隐秘而有韧性的关联,借此展现几代人的焦灼与渴望、勇气与怯 懦。 《青年变革者》述及梁启超求学、进京赶考、师从康有为、结集同道、上书清帝、办刊《时务报》,及至戊戌政变前夜。 许知远 以深入历史细部的精准笔法,描摹出时代变局下梁启超饱满立体的个人形象和生动多维的时代群像。文字真实可
《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是一部大纲性质的著作,是被称为 怀太史公之才,抱张骞之志 的民国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先生的代表作。该史书从鸦片战争记录至辛亥革命,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一一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家国命运、社会发展之趋势。概括说,蒋氏的史书为大纲性质,以中国的近代化为脉络,提出了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的观点。《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下半部分特设了附录专属章,有助于理解蒋氏近代史的厚重思想。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过: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政局波谲云诡,社会变化急剧,众多风流人物演绎着各种悲喜剧,构成了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这一段历史是我们的昨天,它与现实息息相关。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感知风云激荡的近代中国,是我们编写这样一本通俗历史读物的出发点。 《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全书按照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划分为12个篇章,采用由点到面、繁简结合的编排和写作方式,立体呈现近代百年历史发展进程。每个篇章由篇章概述、大事年表、历史故事、相关链接等栏目组成。另外,辅以小常识,并插入相关历史图片。这些栏目各自独立,又相互映衬,有机连为一体,以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饱览百年风云
重读北洋时代,一定要重读晚清,重读北洋时代的民国,则一定要重读北洋军阀之 赳赳武夫 。 袁世凯遗址畅想,对黎元洪故宅的寻访,段祺瑞旧居及其他,吴佩孚遗迹考,张作霖的空穴与故宅 几个大人物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轻易地在人们的记忆里匆匆流失。 《文武北洋:枭雄篇》聚焦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五位武人,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探究共和发轫期的政坛风云,追述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的升降沉浮。作者多年来潜心于收集爬梳民初史料,寻访相关故址遗迹,亲身到每一处现场踏勘,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历史 ,以崭新的角度、生动的笔触,呈现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本书首版2004年,在北洋时期的书中,今已成为寥寥可数的经典之作。这一新版,把其中的 武人篇
nbsp nbsp近代是中国历史上面临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修订本)》邀请名家以专题讲义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近代中国中层社会、近代中国股市兴衰、近代中国风俗流变、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近代中国灾荒人祸等十五个大问题。不仅在选题上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兼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社会等各方面,力求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不同层次与面相。
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教材为基本依循,按照教材章节体系分为十章,设计有教学目的、教学要点、框架结构、教学讲义、延伸阅读等板块。本书主要通过案例式教学与讨论,注重联系实际和纳入理论热点,贯彻教材的核心思想,推动从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的转化。本书系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编写的教辅材料,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人员教育教学提供的参考用书。
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严峻的现实莫过于 鬼子来了 。这里的 鬼子 ,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 日本鬼子 ,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 西洋鬼子 。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 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 ,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为何许多人不爱国?在不同的语境中, 民族主义 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 民族国家 和 国民国家 又有何差别?中国近代的发展究竟应该以谁为师,而老师为何总是欺负学生?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枢纽? 中学 和 西学 到底
从 1890 年代到 1930 年代,中国人对 可笑 的思考和谈论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本书将关于 笑 的文化表达分成五种:笑话、游戏、诟骂、滑稽和幽默,展现了这一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喜剧特质,呈现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为我们所忽视的面向,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喜剧文化对当下汉语表达的持久影响。 2017 年本书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图书奖。
19世纪的茶叶与鸦片贸易如何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命运?茶叶如何成为一种全球性商品,获得英国人的青睐?鸦片为什么突然在中国泛滥成灾?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茶叶贸易的机遇?在全球化大潮中,茶叶在西方的命运与鸦片在中国的命运为何截然不同? 本书立足于全球史的视野,以茶叶和鸦片为切入点,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全面展现出19世纪茶叶与鸦片贸易的盛衰变化,并对茶叶经济与鸦片经济进行了对比,指出二者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深度揭示中国在19世纪全球化中的真实处境。
《天国之秋》是裴士锋的第二部作品,书中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为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与传统的将太平天国当做一次进步的农民运动不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争怎样塑造近代中国。作者也用了比较多的篇幅研究了西方列强的介入对于战争走势的影响,以及作为儒家和传统代表的曾国藩和作为亲西方和渴望现代化的洪仁玕之间,两种观念的剧烈碰撞。本书2012年2月由KNOPF出版,随即受到很多关注。基辛格和史景迁也撰文推荐此书,更有读者赞扬普拉特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他的师父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书。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目前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至1912年民国成立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 讲史 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七次起义、 苏报案 、保路风潮、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本丛书所采用的 细说体 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 这本被他称为 初步报告 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 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近代史上的中、西、新、旧,各自都有其独立的意义,不过相互依存的一面似更显著。中西和新旧之间的关系,尤更密切而纠结。在某种程度上,正因中国在对外竞争中的屡屡失利, 中西 的认同已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承载着强烈的价值判断,才逐渐被更超越的 新旧 所取代。从清末到民初,一方面新旧中西之间的紧张在持续,同时也有一些读书人试图淡化或超越其间的认同色彩。本书从当时人的认知入手,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展现出这一过渡时代多元竞争的思想史风貌,极具史学价值。
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思考问题,比理解这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行动更为重要。 这正是作者诠释历史的独特方式。本书聚焦从清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历史,关注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环节,通过对主导这些大事件的历史行动者的思想和行动之间互动关系的分析,呈现近代中国的演变脉络和宏观大势,以独特视角对近代中国历史进行了全新阐述。
中国近代史从*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中华民国建立(1911年)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本书根据师大自己的学科优势与特色设计发展之路。市场反响较好,每年发行量稳定,有进一步提升的市场潜力。
历史学基础课,原书多年未修订,不能很好适应现在本科教学的需要,本次修订涉及历史学基础课的所有教材,《中国当代史》作为历史学基础课*批修订教材之一,适当缩小篇幅,增加近十年的中国历史,改正原有错误,版式设计上加大开本(184*260)增加正文插图,提高可阅读行。
本书稿试图从物质文化史的视野,跳出 贾而好儒 的既往认识,从对富商生产和消费的各种物品流动的考察,重新对徽州盐商的奢华现象的形成和历史提出新的解释。该书稿认为,成为文人不是清代商人生活中的,甚至不是主要的关注点。通过考察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重新解释了盐商的奢侈行为,丰富了我们对18世纪人与物关系的理解,尤其通过分析徽州盐商和乾隆朝廷的关系,提出一种用于理解18世纪中国盐商社会形成的新关系结构 朝廷-盐商关系网络。本书稿除导言和结论外,共五章,分为三个部分。章为部分,考察了清中期徽州盐商兴起的历史和政治原因。第二部分共两章,通过研究江南城市中心的盐商制作贡物、搜寻善本等收藏活动,讨论具体的互动过程。第三部分转向另一个地理和文化空间 盐商的老家徽州,主要说明盐商如何制造物品(如族谱、牌
中国资产阶级 ,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然而,这个词语所代表的究竟是什么呢?想象出来的幻影,还是历史的实像?近代中国历史上城镇里大大小小的生意人,他们真的构成了一个有政治企图的阶级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他们与政治间的关系?《在商言商》跳出强加给近代中国商人的 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这类政治标签,解答了他们是否想构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非常态的政治变局中,保护产权和维持秩序是商人*为关心的,也是决定商人对待政治态度的关键。因此,民初商人游走于公共政治与私人商业利益之间,并没有形成类似西方的政治参与。此书是《政商中国:虞洽卿与他的时代》的前篇,真实描摹了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心理与行动,祛除了政治话语中对他们的想象与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