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 大清 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全球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他们的制度、物质文化和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在 清朝文化完全汉化 和 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 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关于晚期中华帝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且完备的介绍。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 本书囊括了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作者从太平军的角度重现这场运动,通过实地寻访考察,他收集了手稿、宣传单、印章、拓本、钱币等太平军的文物,结合史籍文献和外文资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的现实基础,从日常军事行
《中国近代通史 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本书为 中国近代通史丛书 的总论卷,本书分为中国近代史史书编纂的回顾、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若干特点、把握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几个关键问题等5章,并附有 近代中国史事记略 。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通史 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 1864)》 本书分为跨入19世纪的中国、鸦片走私与禁烟、鸦片战争的进程与《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起义和建都天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等8章,对两次鸦片战争及期间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林则徐的禁烟销烟行动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历史事件进行了述评。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通史 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
本书分为跨入19世纪的中国、鸦片走私与禁烟、鸦片战争的进程与《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起义和建都天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等8章,对两次鸦片战争及期间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林则徐的禁烟销烟行动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历史事件进行了述评。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本书对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评价,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抗日战争初期的对日作战,敌后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与大后方社会危机的出现,战时的文化、思想与学术,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等13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本书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8年7月31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记叙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动,内容相当丰富,被誉为晚清三大日记之一。据一些学者考证,翁同稣戊戌罢归后,为避忌讳,曾对日记中有关戊戌变法和维新派的内容作过删改。新版首先完善了日记的整体内容。已有的几种本子仅限于 涵版 《翁文恭公日记》所载的内容,即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的部分, 陈版 虽将军机处日记编入,但仅有1883-1884年的中法战争日记,尚缺1894-1895年的甲午海战日记。此次重新出版的《日记》除将此两种军机处日记全部收入外,还有一部分由翁万戈先生提供的翁同龢早期日记,包括己酉夏南归赴试日记(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初六日)和庚戌恭赴西陵日记(道光三十年九月十
《中国近代通史 第五卷》梳理了清末民初(1901 1912年)这段近代中国历史转变关键时期的历史。本书试图在进一步揭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同时,充分加强了对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的研究,尤其是力图揭示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从本书中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主要存在着三股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社会政治方案,开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社会政治运动,三股势力互争雄长。可以说,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在清末民初的新走向。作者以详实的资料、通俗的语言、清晰的条理逐一记述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全面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此次全新修订版
《城史记》 作者选择了从童年到当下与自己发生联系的十座城:富顺、成都、广州、北京、天津、高邮、南京、上海、西安、合肥,阅读它们,思考它们。熟悉的街头、生活趣闻、文献档案揭开城市的过往,拼贴出一幅幅生动的城市图景,不经意地抖落出一个人、一条街、一段历史。作者举重若轻又妙趣盎然的笔调,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产生共鸣,同时一座座城市的样貌、性格、味道都变得活灵活现。 《说史记》 作者在想象中亲临晚清民初社会现场,化身历史当事人,门房、丫鬟、学徒、记者、红十字会副会长 使用小小说或小说片断的方式,将一连串的历史想象力注入故纸堆,重述近代故事,名妓列传、商界传奇、名流逸闻、世间日常,都在细节的簇拥与填补下,重现宏大叙事遮蔽下的真实鲜活的晚清民国社会生活史。 《野史记》 晚清民国诸多名人逸事
本书辑录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军事方面的档案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方针的变化和两个战场重要战役的情况,以及日军侵华暴行,它对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代史研究》创刊于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业学术期刊,在业内享有良高声誉,在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均名列前茅。这个刊物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当代学术的恢复和发展,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与成就。 在其40年的发展历程中,《近代史研究》一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并见证了数代学者的成长。作为一份重要的学术期刊,《近代史研究》以其对理论和方法论的重视和专业研究的精深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面貌、走向、风格都有一定影响。 《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五卷本,精选自期刊成立初1979年到2017年40年间共100余篇优秀论文,这些论文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展现了我国近代史学人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做出的贡献。
本书取材于《伦敦新闻画报》《图片报》,共收录500余幅版画及10万余字原刊报道。这批在中国权威收藏机构都难得一见的版画,不仅填补了我国庚子事变影像在出版领域的空白,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来审视这段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 《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份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报纸,自1842年创刊以来,始终把图片质量放在*位。庚子事变爆发后,《伦敦新闻画报》密切关注事态进展,迅速向中国派出记者和特约画家,并刊登了许多在华英国官兵、传教士、外交人员的速写、照片等影像资料。 创刊于1869年的《图片报》是《伦敦新闻画报》强劲的竞争对手,收录了众多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价值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本书取材于法国《画刊》《世界画报》、英国《图片报》、意大利《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 《画刊》《世界画报》等法国画报创刊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上*早一批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期刊。该部分10余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及近260张稀见版画为国内首次出版。 《图片报》创刊于1869年,收录众多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因而成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意大利彩色画报创刊于19世纪90年代,是目前罕有的可以与法国彩色画报相媲美的涉及中国题材的画报。填补了中国早期影像历史的诸多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出版价值。
《近代史研究》创刊于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业学术期刊,在业内享有良高声誉,在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均名列前茅。这个刊物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当代学术的恢复和发展,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与成就。 在其40年的发展历程中,《近代史研究》一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并见证了数代学者的成长。作为一份重要的学术期刊,《近代史研究》以其对理论和方法论的重视和专业研究的精深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面貌、走向、风格都有一定影响。 《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五卷本,精选自期刊成立初1979年到2017年40年间共100余篇优秀论文,这些论文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展现了我国近代史学人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做出的贡献。
本书以从嘉道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中国思想为考察对象,围绕着近代中国人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国家而进行的种种思考进行研究。本书为全面系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巨著,各卷册利用新材料,阐述新见解;注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动态、立体地考察问题和思想。主题鲜明,构建了研究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基本框架,对于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等都有深入的思考。本书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世界化与个人的解放。
1895年,清朝被日本击败,在中部引发爆炸性回响,激进变革随之次第展开。在更一般意义上,这也是之后半个世纪中国巨变与革命的开始。以一场场内外战争与革命为背景,中国各阶级不断试图变革政体,改造社会与文化,其目标则是重塑国族,挽救危亡。 本书对这一转折性巨变过程做了全景式叙述。以时间为经,主题为纬,以叙述史学为基干,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次第阐述这半个世纪转型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示出近代中国复杂而痛苦的诞生过程。本书充分吸收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注重通史与专题研究的平衡,可看作新世纪中国近代史撰述的综合性成就。
《历史其实很有趣》 尽管那些往昔的古人已经永久地沉睡,可他们当初一个思想的变化或是对一件事情处理得稳妥与否,却对我们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他们自身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从历史人物出发,通过一些人一些事,与读者一起回顾历史的一个个精彩片段,耐心品味当年之人的是是非非,喜怒哀乐,可以以史为鉴,在反思中提升自身悟性。假如这些有趣而又厚重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好当下的一切,规避可能犯下的种种错误,那么它曾经的一系列衍化就会因为我们重新地理解,而在此展现不一样的价值。 《三国*很有趣》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烽火连天、刀兵四起的时代,这是中国历*为精彩的乱世。全书史实翔实,贴近真实历史,诙谐叙事,通过写人物的命运,来写时代风云,通过写时代风云,来写历史规律。把英雄请下了神坛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记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政局内幕、重大事件的发展线索及其起因等,翔实扼要。 《直皖秘史》记述北洋军阀的由来和发展、北洋派如何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以及直皖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者张一麐熟悉劫北京政坛,了解北洋军阀的内幕,所记皆是自己所见所闻,参考价值较大。
20世纪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是开端的世纪,是转型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收获的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在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占了主导地位。
本书是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历史的大型画册。全书分为背景篇、开端篇、同盟篇、风潮篇、首义篇、响应篇、共和篇、终结篇、文物篇、纪念篇等10篇,每篇均以图为主、辅以说明文字,并在每篇前附有首语。在图片的选择、说明文字的叙说方面,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带任何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