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在战场上,中国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衰落带来的劣势,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和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战果。清廷为什么会战败?谁是责任人?教训是什么?这些历史之问时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 本书以甲午战争的时间顺序为总脉络,援引大量原始档案,以及相关人物的文集、日记、回忆录等资料,详述甲午战争的三个阶段 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的平壤战役与黄海海战、在辽东半岛进行的鸭绿江江防之战与金旅之战、北洋舰队的最后一役威海卫之战,将其中涉及的清廷重要指挥将领、作战详情、清廷内部各派有关战略及战术的争论等关键问题清晰呈现。书中对诸多历史细节,尤其是海战全过程和前后方的指挥情况进行了深
中国女性运动史领域研究专家游鉴明扛鼎之作,呈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本书以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为研究对象,透过当时的报刊、调查、广告、口述等材料,将近代中国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如何看待及试图改造女性身体的历史做了梳理,并用近百幅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广告、漫画等相关图像,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时人心中、眼中的女子体育与女性身体。作者从性别视角出发,用女子体育史、运动史勾连近代中国史,审视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的关系,不仅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多元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丰富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女性的认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在激烈的改良和革命中经历了破除帝制和走向共和的艰难曲折历程。在改良与革命的风潮中,成千上万散居海外的华侨与国内的政治运动保持了紧密联系。 本书利用鲜为人知的北美史料与新的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1898至1918年间北美唐人街的改良与革命运动如何影响中国政治变革及跨太平洋华人社会改造。特别的是,康有为、孙中山等政治人物的跨国活动引导了北美华人加入改良派或革命党,为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或共和国进行了爱国斗争。这些改良和革命团体包括最早的华人妇女政治组织,发起了1905年反对排华种族主义的跨太平洋抵制美货运动,并支持了1911年前后的国内立宪改革和共和革命。通过对北美和跨太平洋华人改良与革命的各自起源、相互关系及其广泛影响的深入分析,本书为中国近代史、华侨史及北美华人史研究都作出了重
作者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来到中国游历,反对同胞们沉迷于租界中享乐的生活态度,利用*基础的交通工具和徒步,深入中国广阔的南方地区,足迹遍布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乡村市镇,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各类人群:军阀、进步学生、租界买办、贫苦乡民、传教士、手工业者,等等。用文字和相机记录下 1924 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市井生活细节,总体来说,是非常真实的社会画卷。
清末,列强纷纷侵入中国,他们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任意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伴随列强入侵的西方传教士打着传播福音的旗号,勾结官府,鱼肉百姓,招收了大量不法教民。在其庇护下,教民为非作歹,欺压良善,激起民众的普遍痛恨,民教冲突不断升级,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义和团悄然兴起。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得势,他们迷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功,欲借其达到排外的目的,在保守派的纵容和推动下,义和团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毁铁路、拔电杆、烧教堂、杀教民,逐步由山东直隶进入京师。列强大为恐慌,以保卫使馆和传教士为由,组建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皇亲国戚仓皇西逃,留下千年古都被洋人蹂躏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在激烈的改良和革命中经历了破除帝制和走向共和的艰难曲折历程。在改良与革命的风潮中,成千上万散居海外的华侨与 的政治运动保持了紧密联系。 本书利用鲜为人知的北美史料与新的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1898至1918年间北美唐人街的改良与革命运动如何影响中国政治变革及跨太平洋华人社会改造。特别的是,康有为、孙中山等政治人物的跨国活动引导了北美华人加入改良派或革命党,为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或共和国进行了爱国斗争。这些改良和革命团体包括 早的华人妇女政治组织,发起了1905年反对排华种族主义的跨太平洋抵制美货运动,并支持了1911年前后的 立宪改革和共和革命。通过对北美和跨太平洋华人改良与革命的各自起源、相互关系及其广泛影响的深入分析,本书为中国近代史、华侨史及北美华人史研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人下南洋,在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地区进行移民和生活至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18 19世纪在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岛(婆罗洲)西部的华人社群更是开创了华人海外社会的新阶段。他们创立了自己的多个政权实体,包括兰芳公司、大港公司、三道沟公司,等等。 这些公司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功能,实际上已经相当于独立的政权,国内外也有一些研究者称之为国家。这些政权建立之后,不断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和侵蚀,终被荷兰人逐个击破灭亡。 这些华人政权虽然已经在历史中消逝,但对于中国历史的价值却非常重要。梁启超将兰芳公司的创始人罗芳伯与美国国父华盛顿并称为当时的伟人,这些华人政权是中华文化非常珍贵的旁支和拓展,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消逝的海外华邦 西婆罗洲华人
《中国文脉》引用大量作品片段、历史资料、学者评论等,将中国文学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讲述了西方人眼中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的重要作品和成就,深刻揭示了文脉与国脉、文运与国运的关系。
本书从李宗仁年少时期、陆军教育时期、军中初期、统一广西、从镇南关到山海关、十年国难与内战、八年抗战、从胜利到溃败等章节,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李宗仁一生。文后附1965年李宗仁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声明。该书原稿是李宗仁寄居美国期间,于1958-1962年写成,结合1979年其子从海外带回的英文版,进行补充和校订,是目前为止最系统、最详实的介绍李宗仁的长篇读本。
本书取材于《伦敦新闻画报》《图片报》,共收录300余幅版画及14万字原刊报道。这批在中国权威收藏机构都难得一见的版画,不仅填补了甲午战争影像在出版领域的空白,而且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 《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份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报纸,自1842年创刊以来,始终把图片质量放在*位。甲午战争爆发后,《伦敦新闻画报》密切关注战争进展,刊登了许多在华英国官兵和外交人员的速写、照片等影像资料。 创刊于1869年的《图片报》是《伦敦新闻画报》强劲的竞争对手,收录了众多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价值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作为日本侵略战争的主要受害国,自日俄战争开始,中国的天空就饱受以飞机、气球为代表的日本航空部队的蹂躏,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更是所有中国人都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航空部队作为日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掌握制空权在侵华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本书主要运用日本军方和政府档案以及其他重要史料,探讨近代日本航空部队的形成、航空侵华的布局、各大事变及全面侵华期间空中作战等内容,以此还原近代以来日本航空部队侵华的历史过程。
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册,图文并茂,解说生动,主题为两次鸦片战争以及战前与战后的局势分析和后续影响,表现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西方世界与清王朝这个古老帝国的次剧烈碰撞,以此揭开百年近代史的开端,展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矛盾和潜在发展方向。 两次鸦片战争,先后相隔差不多20年,但写在战争上面的主题,却是一个:逼中国开门,开大门。而且拖中国进入西方的世界。 就情势而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只要中国的天下没有本事扩张,吃掉西方的世界,那么就早晚会被西方的世界撞毁。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没有幸免的可能。一个拥有了现代工商业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是野蛮人,而蹈海而来的西方人,自诩是文明人。对中国的征服,在某种程度跟他们征服印第安人,非洲人一样,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过程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来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它的遭遇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新旧杂陈,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也是其复杂性所在,在本书中,作者对近代中国的重要命题,进行了具体而有说服力的辨析,在在发人深省。分析精当,文笔生动。相信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加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近代中国的历史脉动,进而增进对这段屈辱与奋斗的认知度。
在侵华战争中,日本的海运业对战争机器的运转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海运不仅承担大部分军事和民用运输任务,积极配合日本对华资源掠夺和战备运输,而且以日本邮船会社为代表的海运会社还将所辖部分商船改建成巡洋舰和航母,纳入海军正式编队直接参与侵华的军事行动。本书通过翔实的史料,通过挖掘日本各大汽船会社社史、近代中日报刊资料、日本近代海运发展资料、中日海关资料、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资料等,考察了日本东亚海运扩张的步骤和过程,揭示了这些会社从成立开始,就具备 国策会社 的性质,发挥 国策会社 的作用,其实质就是充当日本推进 大陆政策 、发动和实施侵华战争工具及帮凶。从这方面说,本书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围绕日本海运与侵华的关系展开论证,以期以海洋为视角的探讨能对日本侵华史研究有进一步的推进。
作为中英官方的 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本书运用大量晚清报纸杂志、档案、手稿,首次系统而真实地展现了清末立宪运动史的全貌,朝野活动场面不断切换,人物情景经常交替,动态地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又错综复杂的历史画卷,为解释清王朝的灭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观点鲜明,创见迭出,论证严密,评价公允。这部书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已经成为近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广受学术界、思想界好评。本书更适合从事相关学科或者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由 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等积五十年之功撰成,是目前 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极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萃集 外相关研究成果,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将北洋军阀兴衰分成四个阶段,对其间中国诸多社会历史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空间和认识空间。 本书面世后收获颇多赞誉,被称为该领域“科学的总结性成果”,并已成为相关研究与教学 的经典之作。
本书从李宗仁年少时期、陆军教育时期、军中初期、统一广西、从镇南关到山海关、十年国难与内战、八年抗战、从胜利到溃败等章节,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李宗仁一生。文后附1965年李宗仁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声明。该书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