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37-1945)即第四辑,经过编辑组全体同志三个春秋的辛勤工作,继《汇编》、二、三辑之后又公开问世了。这是我市历史学者和档案工作者奉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实在可喜可贺。本辑内容是中国的大好河山沦陷于日本法西斯铁蹄之下,日本侵略者经营华北和平津这一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即1937年7月~1945年8月间《天津商会档案全宗》2300余个案卷的选粹,精选文件900余件,经校点、注释、零散数据的归纳统计、日文原件的翻译,分类后予以出版。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地形态研究》描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整个社会的基本概况,全书以东北为名,而论述范围则基本包含伪满洲国的历史和疆域,除了今人认识中的东北三省之外,还包括了华北的热河以及内蒙古等地。《东北沦陷时期殖民地形态研究》还对近年来随着近现代史评价问题的讨论和多元化而流行的一些观念——如所谓日本在伪满洲国推动了中国东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论——做了有力批判。
研究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历史,其目的就是为了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发展路径,寻求其轨迹,总结其经验,阐述其贡献,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简明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对新形势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
8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算不了什么,但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8年,对于深受日本侵略、经历抗战艰辛的所有中国人而言,却是永世难忘的。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政治结构与农村基层权力组织、粮食生产与流通、棉花生产与流通、合作社、经济封锁、文化教育等方面,具体阐述日伪在华北沦陷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统治政策及其计划与实施状况,揭示日本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政策在华北农村的具体表现,分析华北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由此发生的变化及日本入侵后华北农村居民的生存空间和生活境遇,展示了沦陷后华北农村社会样态的主要方面。
陈惠丰主编的《回忆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介绍了,从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五年,孙中山曾先后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同北洋军阀的北京政府相对抗。这标志着他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后,为坚持民主革命,打到军阀,统一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艰苦奋斗、不断前进的三个阶段。书稿汇集了程潜、黄绍兹、邓演存、鹿钟麟等40多位曾经生活在民国初年或曾经工作在孙中山身边的重要历史人物撰写的回忆文章,主要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在广州先后三次建立革命政权的详细经过。
本书对1912至1949年的中政和外交进行了客观简明的回顾,全文起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退位民国肇始,止于1949年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退台两岸分裂,其问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清末以及贯穿整个民国这一“历史三峡”特殊转型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全文篇幅短小精简意赅,史实细节把握到位几无缺漏,凝练简洁地道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发展历程,超出了一般历史教科书和大部分史学读物的水准和高度。全书文字优美,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值得列位史学爱好者一阅。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