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民(种)族主义——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助于我们反思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野蛮属性,文化差异也自然不能通过扩大对立去弥合。所以,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
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民(种)族主义——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助于我们反思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野蛮属性,文化差异也自然不能通过扩大对立去弥合。所以,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
本书除依据以往的既有历史材料,还吸收了近年来俄罗斯陶家档案馆解密资料等史科和史学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1936年发生的旨在发动抗日救国的“西安事变”作了全景式的纪实再现。对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发动初衷、历史贡献,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将渡诡云谲的事变导引为举国抗日御悔局面形成的开端,也作了记录式的客观反映。该书既可作为近代史工作者、大中专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始末的史学研究专著,也是一本供青年学生及大众读者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的通俗历史读物。
《五四运动史》全书共20章,凡52.6万字,分别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不讲清北洋军阀的统治,就不可能讲清五四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本书正是一开始就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叙述北洋军阀时期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以及外国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压迫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叙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境遇中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相应的生长,由此说明,五四运动在1919年的发生及其成为中国革命的的新起点,决不是偶然的。作者指出,“五四”以前,群众中已经有零星的、自发的反抗斗争,一场新的革命风暴也正在孕育之中。而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则是这场风暴的预兆和前奏。作者在叙述了以民主主义反对主义、科学思想反对迷信思想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