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中国游历,反对同胞们沉迷于租界中享乐的生活态度,利用最基础的交通工具和徒步,深入中国广阔的南方地区,足迹遍布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乡村市镇,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各类人群:军阀、进步学生、租界买办、贫苦乡民、传教士、手工业者,等等。用文字和相机记录下1924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市井生活细节,总体来说,是非常真实的社会画卷。
本书为 漫画百年党史 丛书卷,通过手绘漫画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社会的背景讲起,重点讲述中共一大、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影响,旨在展示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史,为党的百年大庆记载伟业、展示辉煌。 书稿由党史权威专家陈晋拟定提纲、提供素材、审校修改,由现象级畅销书作者陈磊团队创作漫画和文案,强强联合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和贴近青年人的漫画表现形式,突破以往厚重严肃的党史类书籍的写作方式,开启党史阅读新形式,让读者爱上读党史,助力党史教育入脑入心。
若说中国与哪一个国家的关系最难说清的话,恐怕就是日本。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给日本人以如此巨大的影响。从汉字到围棋,从《论语》到《法华经》,日本人几乎一成不变地从中国学去了这些文化精髓。历史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给中国人如此巨大的伤害。自甲午战争始,哪一次针对中国的战争,都少不了日本;哪一个帝国主义杀人,都不像日本人那样在南京屠城。中日两国,说不清的关系,道不明的恩怨,皆用这四个字代过: 一衣带水。因为一衣带水,联系方便,影响也方便;因为一衣带水,掠夺方便,侵略也方便。高层智慧金一南首度开讲,立足战略思维的高度,深度探讨中日两国的民族精神,结合历史长河的纵深,将抗日战争深刻剖析。
本书按时间顺序,梳理出1910 1976年间毛泽东曾经作出、后来又被证实了的准确预见近600个。这些预见,主要从《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年谱》等著作中选出,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每条预见,都先列出预见的内容,再列出预见后发生的历史事实,让读者对照着了解毛泽东先前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样被证实的。通过这些预见,读者可以深刻理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为什么会成功,可以体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革命和建设成果的辉煌,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是怎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步一步走向更大成功的。本书为了解毛泽东、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新中国,提供了又一批新的史实,开创了又一个新的视角。本书语言流畅,故事性、可读性都很强。阅读本书可以
20世纪30年代日本 侵华 对中国政治发展 产生了重大 影响 。 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 蒋介石 却奉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 ,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 建立一个统一 的 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 世纪 30年代 中国 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 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后迫使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
2015年,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作者,偶然间邂逅了一批珍贵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一手资料,这批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及照片 这批珍贵资料聚焦于1887至1950年间,一个西方家族的在华经历,涵盖医疗、教育、外交及援助等活动,展现了在华传教士家族与近代中外历史、时代命运之间的交织纠葛。本书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翻译和研究,为后人探究彼时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家族的主要四位成员: 盈 亨 利:参与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伊萨贝尔:担任末代皇后婉容英文教师,见证清皇室变迁 梅 迩:二战时任美国驻华武官,亲历中外历史交汇点 茹 丝:代表国际卫生组织深入西北腹地,促进地方医疗进步
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抗日战争时期,为捍卫国家独立、争取民族解放,中央军战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诸多重要战役中,与日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本书收录了何应钦、陈诚、薛岳、张治中等34名中央军将领的51篇关于中央军抗战的亲历文章,基本涵盖了抗战期间中央军重要将领及其参加的重大战役及事件。中央军将士为国家民族浴血疆场,彰显了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惜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
该书稿是一部介绍空军抗战与抗日胜利的纪实类图书。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日寇叫嚣 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制定了以空中打击为手段,破坏我方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并直接空袭我不设防城市平民,以造成国民的恐慌,从而挫败我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日寇的狂轰滥炸,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同仇敌忾,不少热血男儿纷纷投效中国空军,在空中与日寇搏杀,用鲜血染红了长空,开创了空中战场。该书稿以丰富的图片资料为主,图文并茂,尊重历史,让事实说话,全面地、详实地让这段历史重现。
本书稿是一部阐述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对日正面战场的纪实著作。书稿讲述了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哈尔滨保卫战、长城抗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及一些国民党要员(马占山、傅作义、张学良、薛岳、杜聿明等)在抗战中的不同表现。书稿资料详实,真实客观地再现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是一部较有价值的研究正面战场抗战的力作。
《 九一八 全记录(图文版)》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行的《大阪朝日新闻》29期、58版号外为基本文献,撷取了从1931年9月18日到1932年1月4日日军占领锦州,这段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间段,以图文并茂、纪实与考证相结合的手法,将碎片式的新闻报道,串联成一部有细节、有情状、有过程的完整历史,真实记录了自九一八事变后,在长达3个多月、108天的时间里,日本关东军先后攻占辽、吉、黑三省的全过程, 拓留下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 以及 罪证的自白和写真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填补 九一八 历史研究空白的学术价值。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本套丛书分三本: 《浴火重生: 纽约时报 中国抗战观察记》: 1937年7月7日 ,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从此,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全面抗战,并*终取得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报道,以西方人的眼光较为全面地观察和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这些报道和评论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惨烈状况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
本书是一部高扬抗日将领崇高精神,为民族和国家构筑精神丰碑、注入精神动力的精品佳作。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悲壮也伟大的一次反侵略战争。本书不面面俱到地写 传记 ,而是聚焦赵一曼、杨靖宇、周保中、左权、马本斋、张自忠、戴安澜、佟麟阁、王铭章、高志航这十位抗日将领最感人的人生横切面或瞬间,以朴实的语言展现了英烈的革命事迹,以扎实的史料刻画了英烈的丰满形象。全书内容鲜活、生动感人,荡气回肠、催人奋进,具有*强的可读性,兼具史料价值和教育价值。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本套丛书分三本: 《共和十年: 纽约时报 民初观察记》: 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之后十年(1911 1921),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激变之中:新旧制度变换、新旧思想冲撞、各种政治势力交替,内忧外患,国民彷徨,许多影响中国发展的事物和思想皆发端于这一时期。危机与希望仅一线之隔。 《纽约时报》将目光紧紧追随着这个老旧帝国,客观记录了它告别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转身,留下许多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为其做了一份很有价值的第三方记录。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作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另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 故时风物 名人一瞬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新西兰摄影师约翰 特纳镜头里的中国,讲述了空军英烈龙震泽的英勇事迹,以及潘美顾医生在福建屏南棠口传教的经历与见闻。
抗日战争时期,川军将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捍卫民族、国家独立,转战晋、鲁、皖、豫、苏、浙、赣、鄂等十余省,在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大小战役中,无役不从,逢战必勇,以窳劣装备和血肉之躯抵挡了日寇的钢铁洪流。 本书收录刘湘、李家钰、王铭章等25位川军将领50篇关于川军抗战的亲历文章,基本涵盖了抗战期间川军的重要将领及其参加的重大战役及事件。
湘军,中国近代史上令中外侧目的一支武装力量。在中国命运正值日落西山、清朝政府岌岌可危几乎难以为继的时候,湘军的出现可谓给清朝廷打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是清朝廷稳定国内政局的指望,更是清朝廷对外作战,维护统一大局所倚靠的力量,由此,晚清朝廷也隐约有了中兴的气象。同时也是这支军队,铸就了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的中兴名臣的地位。 本书运用丰富的史料,全面讲述了湘军内战、外战历史。内战主要包括湘军与太平军、捻军的血战,外战主要包括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湘军与阿古柏侵略者、沙俄、法国、日本、德国等外敌的斗争。每一场战斗都具体可感,人物描摹都有血有肉。 同时,本书从人员构成(兵归将选,兵为将有)、练军理念(讲军纪、重思想教育)、战略战术(以静制动)、人文性格(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