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 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
1937 1949年,北平深陷重重危机。日伪的统治、战乱的动荡、经济的崩溃以及各种运动严重冲击着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秩序,百姓生活愈发艰难,传统婚姻家庭关系也因此摇摇欲坠。 本书借助于档案馆里保存的海量民国时期司法案卷,透过历史的尘埃,还原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境况与内心世界。对于档案中频繁出现的 通奸 诱拐 重婚 等法律案件,作者试图揭示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战时经济失衡、粮食供应匮乏,使传统上依赖丈夫养活的妇女陷入绝境 种种犯罪行为,实则是她们迫于生存不得已采取的自救手段。不同于同时代活跃在公共领域的精英女性,这些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贫困妇女,只能借助于市井 潜规则 ,在法律和制度的缝隙中谋取生路。她们的经历满载底层小人物的血泪心酸,却也呈现出一段被宏大叙事忽视的真实历史,以及一个建立在非正常经济基础之
《杨奎松著作集:革命》囊括*的中国现当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教授研究中国现代革命的四本经典著作,精装套封配以珍贵插图。作者精心校订文字,并撰写长篇新序。 在这套集子中辑录的四种专著,围绕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二十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中国革命。《 中间地带 的革命》和《*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着重讨论的是中共革命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受到俄国革命,亦即受到强邻苏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前者侧重于宏观线索的梳理与解读,后者侧重于说明*个人在其中的经历与作用。《国民党的 联共 与 反共 》和《西安事变新探》,着重讨论的是中国近代两大革命党,即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大陆近三十年分分合合及胜负较量的问题。前者侧重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总体变化的解读,后者侧重于国共关系史中影响重大的事件说明。
一个 现代 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场、新技术、新观念。本书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怀着同情之心回顾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遭遇过的机遇与挫折,认清中国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该凭恃何种知识、经济、情感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景迁作品系列: 《追寻现代中国》 《中国纵横》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太平天国》 《改变中国》 《曹寅与康熙》 《康熙》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王氏之死》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胡若望的疑问》 《前朝梦忆》
《一本书读懂民国》由朱汉国、宋亚文等所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 民国历史大势 。以时间为序,勾勒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下编 民国历史专题 ,从不同方面,展示民国时代的社会风貌。书中设置以下栏目: 篇章概述: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 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讲述重要史事中的细节或人物,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 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简要展示历史演进线索,从中可以找到历史故事所处的地位; 知识链接:以名词形式阐释与历史故事相关的事件等; 常识介绍: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典章制度、人物史实等; 图片传真:选择历史图片.展示讲述内容的相关场景等。
近代史家杨国强教授最新力作。他以隽永的文笔带领读者走入20世纪初年的历史场景,重现晚清末期至民国初年这一过渡时代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数千年来的历史中国在层层分解中走向支离破碎;时人以变应变、各自恢张的新法和西法在现实中国却一败涂地。这期间,科举停置、变法立宪、辛亥鼎革及新文化运动次第登场,以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造就了一种 速成的近代化 。作者透过这一段历史的矛盾、错杂、人物之多变和世事的纷乱,寻究这种激变、剧变挟前所未有的烈度和深度造成断裂、脱节、摧折乃至四分五裂的由来、内涵和结果。 解题:梁启超将近代中国喻为初离海岸而放于中流之扁舟,是谓 两头不到岸 。 中国自数千年来,常立于一定不易之域,寸地不进,跬步不移,未尝知过渡为何状也。虽然,为五大洋惊涛骇浪之所冲激,为19世纪狂飙飞沙之所
本书辑录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地区发表而未收入大陆《黄仁宇全集》的论文、随笔、书评等15篇文字。黄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
顾维钧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参加该大学的 口述历史计划 ,先后有五位学者根据顾维钧先生口述,并利用他保存多年的日记、会谈记录、信函文件、电报档案,进行整理,编撰回忆录,历时17年始得完成,总计11000余页。 顾维钧是民国至1960年代国际国内重大政治外交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人,这部回忆录记录了那个长时段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披露了不少鲜为外人所知的背景和内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外交史的重要*手资料。 这部回忆录用英文写成,由顾维钧先生赠送给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经其本人欣然同意,在邓颖超和廖承志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委托天津编译中心翻译,由中华书局完成出版。限于当时的翻译和出版条件,回忆录翻译完一册,出版一册,1983年出版*册,1994年出版第十三册。近年,应作者和译者方的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 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 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从而细致客观地揭示出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 很多书都试图分析1945年到1949年间中国内战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但是Suzanne Pepper的权威著作是本也是一本全面的分析如何国民党输掉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失败,是如何在腐败和无能下输掉了平民大众支持的失败。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作者还生动记
《家书中的百年史》是中国著名历史学者萧功秦先生的回忆录。萧氏家族是湖南衡阳的大族。萧氏族人在近现代的发展变迁,恰恰是中国一个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缩影。所以,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 文革 到改革,近代中国的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作者萧功秦以家书为切入点,披露了自己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的人生际遇,由此可见一个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图景、时代变迁中的知识分子群像。
本书将河北抗战作为中国抗战和敌后华北抗战的一个典型来研究。着力从中华民族抗战与中国未来前途的新视角、新高度,依据新的资料,吸纳新的成果,考察 九一八 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聚焦河北地区和国共两党由分裂内战转变为合作抗战的进程,阐明河北成为全国抗战爆发地的必然性;考察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及各阶层政治动向,阐明河北成为敌后华北抗战堡垒和反攻前进阵地的必然性;考察日本在河北的暴行,揭示日本侵华战争失败的必然性;考察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改革与建设的政策、举措与河北社会的深刻变革,阐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命运的决定力量的必然性。从而,使这部《河北抗日战争史》更准确、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出河北人民14年抗战的历史进程、显著特点、主要贡献和深远影响。
本书从文化战线抗战的角度,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历史,主要从日本侵略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抗战思想与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团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出版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艺术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的历史及其特点、历史意义和贡献。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国家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权威。作者深度解析1900 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 权力的文化网络 国家政权内卷化 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持撰写的《民国史人物传》,与《中华民国史》配套,更名为《中华民国史 人物传》。 本书选取自1905年同盟会成立至1949年中华民国结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代表人物一千余人,编撰各传。该部以人为目,广泛搜集传主生平资料,传主事迹以客观叙述为主,力求史实准确,评断公允,文字精练,真实可信,足以传诸后世。每篇传记的篇幅为3000至6000字,人物排列则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另编姓氏笔画顺序索引附于书后,全套书共分8册,总字数为500万。
《中华民国史》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兴亡的历史长卷。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有关地方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有关历史资料,以及国内收藏的大量民国书籍报刊,还广泛参考了台湾地区和国外出版的相关资料、著作、文章,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原民国历史的本来面目。该部分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按 中华民国的创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的历史时段,每卷后附本卷人名索引、征引文献。
本书记述了陈渠珍作为进出西藏经历的政治动荡和战争风云,穿越茫茫雪域大漠的历险以及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该书深刻揭露了英、俄帝国主义对西藏的觊觎与争夺、清末封疆大吏和新军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真实记录了辛亥革命对川藏地区的重大影响,以及不同政治势力较量的实况;详细描绘了川、藏、青的山川风景、少数民族人情风俗和社会生活。该书是一部重要的清末民初川藏军政情势的实况史料,也一部精彩的纪实文学作品。
*卷 傅林祥 郑宝恒 著 本卷依据各种政府公报、全国行政区划表、内政年鉴等官方资料及各省年鉴、新旧方志、地图、文集等对*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述。 全卷分为三编,注重全面掌握*手的原始资料,并充分吸收*的研究成果。 绪编简述民国时期对行政区划变化产生过影响的各个政权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 上编阐述民国时期各种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下编分述各个行政区划个体,包括由国民政府划定的各省、直辖市、地区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具体变迁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日本扶持的伪政权统治地区的政区变化。 本卷对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的行政区划改革与变动,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地区 自治 对当地行政区划的破坏,直隶、山东、河南等省的县佐设置过程,以及民国
中国古代,直至清末,官方(朝廷)一直留存的是邸报、塘报、宫门抄,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在清末新政之后,各地的督抚大臣开始着手近代官方报纸的创立,如《北洋官报》《南洋官报》《秦中书局汇报》《湖北官报》《并州官报》等等。官方报纸的设立,在于流通信息,有助于时代进步,但是地方州、县常常拖欠报费、邮费,也令不少官报入不敷出,濒临破产,这期间突显了 新 与 旧 的矛盾和冲突。本书的价值在于梳理清末官方报纸的历史脉络,再现晚清官方报纸从无到有、举步维艰的过程,也解读了当时封疆大吏和朝中重臣对近代官媒的不同态度,以及近代新闻报刊如何影响了历史走向。
本书以丰富的手资料见长,纪实笔法,叙论结合,全面介绍党中央决策 四人帮 问题,以及其后秘密、紧急派出工作组稳定上海形势,一举解决 四人帮 上海余党问题的全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上至党中央领导华国锋、叶剑英等的决策,下至工作组成员、 四人帮 上海余党涉案人员的不同反应及此后结局。
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晚年对埃德加·斯诺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陈旭麓先生曾言: 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 五四 运动兴起的背景, 五四 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 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 北京中心主义 和 革命消解主义 ,从 地方视野 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同时,本书也希望立足 长程革命 ,考察 五四 的剧本和 五四 的舞台,揭示干革命者、说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以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真正理解 五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