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选编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方面的档案文献,主要包括国民政府战时军事组织制度,抗日作战军事方针、计划与部署,拱卫大后方持久抗战概况,抗日战争胜利与各地受降等几个方面,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军事概况。
该书通过对红军长征经过四川时,在相关十来个市、州及县(区)留下的遗址、足迹和相关资料进行的比较系统的清理、考证、研究,加上大量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地完整、集中反映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过程。在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该书对于丰富红军长征研究著述和四川红色文化、弘扬伟大的红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为红军长征史迹和文物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做的一项开拓性的奠基工作,对开发四川红色旅游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为2015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已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00种重点图书。 该书以方大曾、沙飞、吴印咸、石少华、苏静等抗战时期的20多位摄影者的一手资料为聚焦,通过600余幅高清图像,全面展现抗日战场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和抗战生活的丰富表情,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的英雄壮举,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本书图片全部由抗战时期原始底片整理修复而成,并通过走访摄影者家属及战友,对图片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拍摄背景进行了充分考察与论证,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及档案抢救价值。此外,全书在八路军的二十余位战地摄影师之外,还对叶挺、张爱萍和童小鹏家中的底片档案进行了全面整理,首次发表新四军和长江局的
《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上中下)》 书稿全面反映了自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的四川抗战历史,讴歌了四川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积极贡献,突出了四川作为战时大后方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对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四川、西康地区抗战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和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历来是抗日战争史研究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最近若干年以来,学术界出版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系统研究日军侵华暴行的档案、资料和学术著作。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年之际,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刘景山、左录主编的《侵华日军大屠杀暴行》应是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有益之举。这本书的重要特点和价值在于它的实证性。著者通过记者采访受害人、利用地方史志部门和国家机关保存、整理的档案、史料、受害人证言等手材料,辑录了在侵华战争期间有计划屠杀中国平民一次达千人以上的惨案200多起和大量其他类型的惨案。 坦率地说,读这本《侵华日军大屠杀暴行》,面对我们的民族、国家、人民在历史上遭受的这些严重、惨烈的痛苦和灾难,心情是很沉重的。抗日战争远我们而去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是
本书用档案文献的形式,全面记录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发展历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相忍为国、顾全大局、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书稿主要包括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酝酿、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关系的恶化、国共合作在曲折中出现转机、国共合作走向新的阶段、国共两党谈判的会议等内容。
《李宗仁回忆录(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李宗仁(1891—1969),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风云人物,曾为桂系军事首领,国民党中央领导阶层的重要成员。1948年4月任国民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在蒋介石下野后任代总统,同年12月赴美。1965年叶落归根,并于北京发表声明,决心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李宗仁一生戎马,历经护国、护法、北伐、蒋桂、抗日、国共内战等战争无数,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政治与历史的走势。读历史的人,纵使以成败论英雄,对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历史制造者,也不能等闲视之。 李宗仁寓居美国期间,应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在“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襄赞下,于1958年开始亲自口述了他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及所参与的军国大事,由历史学者唐德刚整理撰写,遂成《李宗仁回忆录》。 本书也是唐德刚个人已出版的著作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民国史的研究与阅读兴趣一直十分浓厚,时下更成为各出版社与报刊的出版“热点”。这是为什么呢?民国史的魅力究竟何在呢?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重要的不外乎两点:一是民国史本身的特点,二是研究与出版尚有潜力可挖。 *的历史,始于l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离开大陆。但是,习惯上人们将1905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至辛亥革命前作为*的创立时期也写人民国史。*成立以后,其历史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和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49)。 一、本书所收文章,均采自中国内地以及港台出版的各报刊和书籍(所引用主要资料名称单列)。为了尊重各位作者的著作权,本书对作者明确的文章,均在篇末署上作者姓名。有些文章在收入本书时,经过编者
......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整理收录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著书序。全文以平易亲和的文字,揭开国共关系、西安事变、中苏关系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鲜明的学术态度和方法,包括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以求,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民族主义的全面反思,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SUMMARY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我们用辛勤的双手,创造了世界公认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从明朝后期开始,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资本主义成为新的潮流。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落后就要挨打,自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踏上了中华大地大肆地烧、杀、抢、掠。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中华民族自 1840 年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打开国门以来,历经 109 年的艰难转折,由一个闭关自守的满清皇朝转变为一个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的共和国,这其中既有她的必然性,也有她的偶然性,《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
《五四那些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著名学者马勇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做了一次深刻的回眸,详尽地叙述了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精英人物、重要期刊、著名学府、各种代表思潮等,并对五四运动的文化精神做以独到的解读。在这部专著里,读者可以看到李大钊的 铁肩道义 妙手文章 ,听到陈独秀对 民主 、 科学 的啼血呼唤,览阅胡适对白话文学、对整个新文学的贡献,感受蔡元培北大办学纲领以及殷殷的爱生之情。同时,本书还厘清了刘思培等人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渊源。该书以详实的史料,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百年前的五四运动,确是中国现代以来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园。
本书主要选编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厂企内迁的相关档案文献,主要包括内迁方案的筹划、厂企迁移情况、对内迁厂企的扶持、内迁厂企对抗战的贡献等方面的内容,再现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厂企政策的调整与变化,肯定了内迁厂企对抗战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