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康奈尔大学年轻的博士候选人施坚雅怀着对中国研究的热情来到战争中的四川,安顿在成都西南的高店子,展开了对中国乡村的田野调查。他努力学习四川话,住进农户家中近距离体验乡村生活,也常常坐到茶馆里与人聊天,观察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对从市场角度研究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从市场运作中发现了理解中国社会的密码。 基于在高店子的田野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施坚雅在本书中引入 中心地 六边形模型 等概念,剖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及其现代变迁,提出了著名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社区理论,跳出行政划分的范围,为中国研究开拓了新局面。本书是施坚雅模式的理论起点和基础,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反响,至今仍是中国研究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作者把台头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家庭、村庄、村际这三个层次入手向读者呈现台头村总体的生活面貌,建构起一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乡村经验研究体系。本书是切近理解和科学精确的完美结合,是第一本把中国乡村生活各方面综合起来加以完全贯通和透彻理解而成的书。该书和早于它出版的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耀华的《金翼》,以及晚于它出版的许烺光的《祖荫下》并列为早期中国人类学的里程碑作品。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现了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解放大上海到1950年国民党军从舟山群岛撤退的 大上海解放史 。不仅有主体战役,还有反特务、反封锁、反轰炸,以及 银元之战 物价之战 。讲述了70年前我党如何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广大群众解放大上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风采,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国民党。 作者刘统摆脱了传统军史写作的框架,将目光投射到上海解放的全貌。不仅包括了1949年上海战役,还将更多的笔触放在了为恢复这座城市的生机和运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打击投机,稳定市场;清除匪特,保卫安全;改造旧社会,注入经济活力等种种举措。这样的写法,更能凸显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内涵。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国家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权威。作者深度解析1900 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 权力的文化网络 国家政权内卷化 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书按时间顺序,梳理出1910 1976年间毛泽东曾经作出、后来又被证实了的准确预见近600个。这些预见,主要从《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年谱》等著作中选出,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每条预见,都先列出预见的内容,再列出预见后发生的历史事实,让读者对照着了解毛泽东先前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样被证实的。通过这些预见,读者可以深刻理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为什么会成功,可以体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革命和建设成果的辉煌,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是怎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步一步走向更大成功的。本书为了解毛泽东、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新中国,提供了又一批新的史实,开创了又一个新的视角。本书语言流畅,故事性、可读性都很强。阅读本书可以
《家书中的百年史》是中国著名历史学者萧功秦先生的回忆录。萧氏家族是湖南衡阳的大族。萧氏族人在近现代的发展变迁,恰恰是中国一个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缩影。所以,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 文革 到改革,近代中国的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作者萧功秦以家书为切入点,披露了自己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的人生际遇,由此可见一个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图景、时代变迁中的知识分子群像。
本书是一本抗战时期货币金融的全景记录,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1937-1945年间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金融援助,以及穿插其间的中日货币战的情况,作者站在政府财政顾问的角度,理性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政府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就,批判分析了战时中国接受的外国援助的进程以及得失。作者从在华外国人的角度回忆了那段历史,因此本书是一本个人回忆录,战后作者通过多方渠道搜集查证了自己未掌握或语焉不详的史实以及资料,将自己的论述补充得更为完整可信,因此,本书更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著作,能够为读者认识1937-1945年这段时期的中国以及中国的抗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20世纪30年代日本 侵华 对中国政治发展 产生了重大 影响 。 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 蒋介石 却奉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 ,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 建立一个统一 的 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 世纪 30年代 中国 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 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后迫使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金石学起始于北宋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金石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金石提供了中国古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吉光片羽。作者通过对金石学在晚清和近代的变迁,讨论作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鉴赏手段的金石学如何演变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期间,传统金石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新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交融,逐渐变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由此,读者也可以窥见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对文化史、艺术史以及现代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人,以及研究不同社会的古文物发展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大有裨益。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白谦慎 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历程研究,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抵商邱,北自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域内进行的。 淮海战役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结束,历时六十五天。 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武装斗争中决定全局胜负的一个规模*的战役。这个战役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战争之不得人心,其失败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从另一面显示了*军事思想的伟大和英明。为了研究这段历史,我们收集、整理了有关资料并编纂此书,以供兵家和史学家参考。收入本书的资料,均为参加淮海战役的原国民党军将领所提供,是他们亲身经历的记录。为了如实地反映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实际状况,在编审过程中,我们对有分歧的重要问题,一时难于核实的,则多说
1939年,华北联大由陕甘宁边区的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青训班、延安工人学校等四所院校合组而成,甫一诞生就穿越陕、晋、冀三省并辗转于晋察冀边区各地流动办学,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逾万名干部,对坚持华北抗战、开展边区各条战线工作以及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全面展现华北联大九年办学历程的专著,本书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条分缕析、生动清晰地再现了那个信仰坚定、青春激扬的革命年代的新型大学风貌,从中可以感受到非常时期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坚持理想、敢于牺牲的精神境界。 华北联大是中共在敌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和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红色联合大学,也是民国时期办学时间最长的联合大学,更是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大作为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并延续到解放
本书稿是一部阐述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对日正面战场的纪实著作。书稿讲述了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哈尔滨保卫战、长城抗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及一些国民党要员(马占山、傅作义、张学良、薛岳、杜聿明等)在抗战中的不同表现。书稿资料详实,真实客观地再现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是一部较有价值的研究正面战场抗战的力作。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2》是著名学者杨天石研究蒋介石生平及思想的专著。 本书由一系列关于蒋介石的论文构成,内容包括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中的对日策略,抗日战争中对英、美、德等国的外交,对二二八事件中的应对,败走台湾后的反省以及蒋介石的家庭,等等。在体例上,分为国内政治、国际外交、对日策略、婚姻家庭等几辑,每一辑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所收文章皆为曾经出版的旧作。附录有三篇,根据作者于 2015年6月所作的专题学术报告的现场速记稿整理而成。 此次再版,针对书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配上大量历史图片和老照片,并配以补充说明性的图注,排版更美观、更便于阅读。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个战役,是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进行的一次空前规模的大歼灭战。 历时五十余天的辽沈战役,以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七万余人和解放东北全境的辉煌战果而胜利结束。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参加过辽沈战役的原国民党将领亲身经历的记录,它生动而真实地记述了当年国民党军官兵的心理状态和作战实况,中间也包含了不少军事上的经验。为了阅读和研究方便,书中附录了《辽沈战役前后东北地区国民党军大牢记》,核定了《辽沈战役国民党东北 剿总 指挥系统和战斗序列表》,《回民党东北 剿总 直辖部队及有关单位表》,绘制了战前态势和战役经过要图,并收集了一些历史图片。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本套丛书分三本: 《共和十年: 纽约时报 民初观察记》: 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之后十年(1911 1921),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激变之中:新旧制度变换、新旧思想冲撞、各种政治势力交替,内忧外患,国民彷徨,许多影响中国发展的事物和思想皆发端于这一时期。危机与希望仅一线之隔。 《纽约时报》将目光紧紧追随着这个老旧帝国,客观记录了它告别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转身,留下许多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为其做了一份很有价值的第三方记录。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作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另
从“一枪不放司令”到“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如何完成蜕变?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西北大联合计划”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西安事变到底谁是主谋?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中共与张学良的结合,何以最终演变成了“兵谏”?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靠前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款曲,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运用中外权威资料,梳理这段历史公案,其精辟的解说、合乎情理的推论、独到的见解、畅晓的文字
抗日战争时期,川军将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捍卫民族、国家独立,转战晋、鲁、皖、豫、苏、浙、赣、鄂等十余省,在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大小战役中,无役不从,逢战必勇,以窳劣装备和血肉之躯抵挡了日寇的钢铁洪流。 本书收录刘湘、李家钰、王铭章等25位川军将领50篇关于川军抗战的亲历文章,基本涵盖了抗战期间川军的重要将领及其参加的重大战役及事件。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本套丛书分三本: 《浴火重生: 纽约时报 中国抗战观察记》: 1937年7月7日 ,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从此,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全面抗战,并*终取得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报道,以西方人的眼光较为全面地观察和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这些报道和评论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惨烈状况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
本书首先追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陆军的建军过程和军人培养制度,讨论 精英 式军事教育对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陆军 中坚层 军人战争观的影响,并以石原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军事战略考虑为线索,探究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思想根源。其次,在重新梳理日本侵华战争史实的基础上,着重考察石原莞尔等日本陆军 中坚层 对发动侵华战争的谋划及其相应行动,并从组织派系和战略思想两个层面分析其内部派系纷争、人事矛盾,以及在侵华策略上的歧见,以深化我们对日本侵华政策形成过程的理解,并进一步分析日本陆军 中坚层 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再次,本书试图从国际视野考察近代日本陆军战争理论的形成、发展与终结局。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仅受到国内政局的影响,还与次世界大战后整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希望通过深入分析石原莞尔在退
《真相:解放战争那些事》系作家黄瑶的专著。本书以历史考证的笔法研究和描绘了抗战胜利后,*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全书大致以时间为序、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介绍。重点记述和解析了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可以让读者用较短的时间感受到解放战争的精彩篇章,了解了国共双方的本质区别,进而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国民党的历史缘由。 《真相:解放战争那些事》的各章内容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在战场之上还是在战场之外,都是以人民利益为重,彰显了解放战争是一场民心所向的战争,而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出版这样的作品,有利于我们借鉴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时,本书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料详实、叙述引人入胜,细节生动而不失真,
1949年,康奈尔大学年轻的博士候选人施坚雅怀着对中国研究的热情来到战争中的四川,安顿在成都西南的高店子,展开了对中国乡村的田野调查。他努力学习四川话,住进农户家中近距离体验乡村生活,也常常坐到茶馆里与人聊天,观察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对从市场角度研究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从市场运作中发现了理解中国社会的密码。基于在高店子的田野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施坚雅在本书中引入“中心地”“六边形模型”等概念,剖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及其现代变迁,提出了 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社区理论,跳出行政划分的范围,为中国研究开拓了新局面。本书是施坚雅模式的理论起点和基础,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反响,至今仍是中国研究绕不开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