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中国游历,反对同胞们沉迷于租界中享乐的生活态度,利用最基础的交通工具和徒步,深入中国广阔的南方地区,足迹遍布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乡村市镇,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各类人群:军阀、进步学生、租界买办、贫苦乡民、传教士、手工业者,等等。用文字和相机记录下1924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市井生活细节,总体来说,是非常真实的社会画卷。
本书深入研究古代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联系,探讨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商品与技术交流、中国知识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主题。全书通过希罗多德、马可 波罗、传教士们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揭示了古代中国对欧洲文明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推动了西方的崛起。书中详细阐述了丝绸、茶叶、瓷器、印刷术等中国元素如何改变了欧洲社会、文化和经济,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探索之旅,更是对东西方文明互动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中国在西方崛起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本书通过聚焦中国社会、传统医疗与科技,探讨1931至1937年间近代中医如何在战时面对挑战并逐步转型,反映了中医药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介绍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国际援华医疗机构如美国医药助华会(ABMAC)和援华联合会(UCR)对中国抗战期间军事医疗的支持与影响;考察中国军队医疗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展现这一体系在抗战时期逐步发展完备的过程。本书既梳理战时政府高层的医疗政策,也关注大后方和解放区的实际情况,呈现医疗卫生视角下的抗战史新面貌。
人工智能自20世纪50年代发端,近年来发展迅猛,强烈冲击并深刻变革人类既有的生活方式。该领域多位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历史学家,帕梅拉·麦考黛克与这些先驱人物关系密切,并曾与他们多次合作,本书通过讲述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一些关键人物的故事,以及她与这些人物的交往经历,梳理了人工智能从早期到现在的发展概况,并提出她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与思考。此外,她还从C.P.斯诺的“两种文化”谈起,深入思考了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碰撞和结合,对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的风险和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