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位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边界地区, 包括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四个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面积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本书力求深入挖掘馆藏档案文献史料,专题性谋篇布局,开拓创新。梳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战与根据地创建的历史,研究中共中央的华北敌后抗战决策、八路军总部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方略。研究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权建设和巩固,总结冀太联办及边区政府执政经验,分析根据地的法制建设与司法实践、灾荒治理救治特别是蝗灾与社会应对。探究 九千名将士入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 历史壮举背后的社会因素、民心向背;探究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和抗战精神的凝练、民族复兴力量的积蓄。聚焦专题,点位深耕,揭示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
本书充分挖掘海内外典藏抗日战争时期女性精英群体的档案文献、口述访谈、论著、回忆录、日记、书信、自传等各种史料,旨在全面还原女性精英在战时的实践活动及人际关系,进而彰显女性精英在抗战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中,女性精英群体既受到战争的伤害和影响,又是这一场战争中的重要力量。她们以女性独特的柔美和坚韧的气质,积极配合着男性,在抗战的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历史作用。 在抗战的大舞台上,女性精英群体还开展了为适应抗战需要,争取男女平等的妇女职业运动、妇女参政运动,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战时妇女形态。随着女性精英们活动舞台的不断扩大和丰富,妇女与国家、与民族、与政党、与各类社会团体、与男性之间,构建并展现出一系列复杂而动态的矛盾与合作关系,共同绘制出一幅色彩斑斓、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见
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北伐成功后,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国民政府经由中央党务学校及各种训练班培育及甄选党政干部,设立智库储备人才。然而,这些学者、专家在正式行政体系内的表现良莠不齐,智囊机构的这些经验难以在普通的行政体系中复制,同时由于派系掣肘等问题的影响,最终成效有限。 本书跳出传统研究模式,探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干部的培养、甄选以及对智库的运用,为民国政治史和学术文化史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视角,为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补充和新的思考路径。
长达14年的中国抗战是在国际体系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并呈现出不断走向国际化的趋势。中国抗战的爆发、进程以及最终胜利均与国际体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本书系统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国际体系变化的因应,重点关注国民政府战时外交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主动利用国际体系当中有利于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公约、规则、组织以及国际矛盾等,积极争取国际支持,营造有利于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其二,正确认识和应对国际体系本身的变化,坚守自身立场,分清敌友关系,最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并实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本书力图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把握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决策的总体特征,阐明国际体系变化对中国抗战历程的影响,揭示中国战时国际地位提高的有限性。
本书首先追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陆军的建军过程和军人培养制度,讨论 精英 式军事教育对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陆军 中坚层 军人战争观的影响,并以石原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军事战略考虑为线索,探究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思想根源。其次,在重新梳理日本侵华战争史实的基础上,着重考察石原莞尔等日本陆军 中坚层 对发动侵华战争的谋划及其相应行动,并从组织派系和战略思想两个层面分析其内部派系纷争、人事矛盾,以及在侵华策略上的歧见,以深化我们对日本侵华政策形成过程的理解,并进一步分析日本陆军 中坚层 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再次,本书试图从国际视野考察近代日本陆军战争理论的形成、发展与终结局。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仅受到国内政局的影响,还与次世界大战后整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希望通过深入分析石原莞尔在退
《平津战役亲历记》收录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原国民党将领的亲身经历的记录。考虑到战役发展的特点,还选用了战役期间曾为和平解放北平进行过活动的前国民党北平市党政官员的回忆文章。鉴于绥远和平解放同北平和平解放有特殊的密切关系,能更深一层地理解平津战役胜利的深远意义,特收录了一组记述绥远和平解放的文章,单独编为一章。《平津战役亲历记》的文章生动真实地记述了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军情、战况和政治斗争(特别是和平解放北平、绥远)的情况,其中包含不少军事的和政治的经验,可作为军事学家、历史学家和广大读者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的参考。
人工智能自20世纪50年代发端,近年来发展迅猛,强烈冲击并深刻变革人类既有的生活方式。该领域多位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历史学家,帕梅拉·麦考黛克与这些先驱人物关系密切,并曾与他们多次合作,本书通过讲述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一些关键人物的故事,以及她与这些人物的交往经历,梳理了人工智能从早期到现在的发展概况,并提出她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与思考。此外,她还从C.P.斯诺的“两种文化”谈起,深入思考了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碰撞和结合,对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的风险和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
本书为 中国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百卷丛书之一,是南京大学实现 双一流 建设个卓越计划项目、jy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 。本书是专门研究南京大屠杀中国际安全区的作用和意义。南京国际安全区是日军在进攻占领南京期间,国际民间人士组织的一个保护和救济南京难民的难民区,约25万人躲避在 安全区 。安全区委员冒着生命危险,同日军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对日军暴行制止和抗议;通过各种途径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暴行,宣传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提供了有力证据。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口损失。本书运用大量文献档案资料,结合史学研究与人口学统计等方法,对中国抗战人口损失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口的生存环境,对抗战时期各省人口损失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和估计,并就中国抗战人口损失数量及类型、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作全面细致的考察与分析,从而深刻揭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
本书通过专题研究形式,在对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特定时段的挖掘中,切入中央苏区政治、军事、社会内核,加深对苏区历史的了解。革命常常以打破现存规则为代价,而规则又是人类社会进步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石,其间的冲突,时时提醒人们在革命张力的后面,应有也必有自己的限界。
本书稿主要记述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发展状况,包括根据地妇女运动的概述、组织沿革、妇女参战拥军、主要妇女人物、牺牲在太行山的妇女干部、回忆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战斗的文章及附录等内容,全书史料翔实,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太行革命根据地妇女运动的状况,记述了那段与敌斗争的艰苦岁月,讴歌了根据地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军及国民党军队,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了解太行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历史具有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民国并不遥远,往事并不如烟。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任临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38年的历史虽然短暂,却足以改变历史轨迹。在这38年当中,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乱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本书以历史大事件为主干,基于主富的解密档案,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同时,辅之以大量珍贵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由史鉴编著。
从1945年8月,中国对日抗战胜利,到1949年12月国府撤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由和谈而至战争,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带来中国巨大的变化,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变为共产党统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这一巨大变化的因素,固甚复杂,而国共两大领袖——蒋介石、毛泽东的意志和主导,实具关键性。本书即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做探讨,期对这一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解。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日本之间,除了战场上武力的较量,还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战。本书即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日本之间宣传战的进行情况加以探讨,论述了中日两国宣传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分别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日本三者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于 敌、我、第三方 的宣传政策、宣传效果及其原因,进而探讨宣传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