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所收文章论及儒家思想、新儒学以及反智论等中国思想传统中的重大课题,展现了对中国近现代以来传统思想所经历的种种冲击和变革的观察与深思,提出并探讨了现代儒学所遇到种种困境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主要为中国纪年铜镜的资料性著作,共收录入两汉、三国、魏晋、六朝130余面纪年铜镜。其中有20多面为首次对外披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采用图文混排,一镜一面的方式编排,简明扼要,填补了研究纪年铜镜之空白。
《丁文诚公家信》汇集了丁宝桢写给其长子丁体常的十二封亲笔家信,时间跨度为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十一年(1885),向儿子传授为官理政、修身报国之道。丁宝桢四世孙丁泽霆(1920—2006)为十二封家信做了注释,并编撰《丁慎五公年谱考》;丁宝桢五世孙丁健(笔名“垂健”)撰写了书中的“要点及背景资料”部分,并校订注解了《丁文诚公家信》。
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道脑机关所在地。中央苏区是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的。 《中央苏区史》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央苏区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讴歌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创造“中国革命大本营”的功绩。该书对许多过去研究较为薄弱、敏感而又少人问津的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考证和探索,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突破。 本书共分二十三章,其内容包括中央苏区的根基、中央苏区的开创、中央苏区的初步形成、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等等。书中详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央苏区的发展历史。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