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万册的洋洋洒洒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以及荣获“中国好书奖”并20万册的《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之后,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又撰写了这部重磅作品——《龙兴:五千年的长征》。 这本书从制度与治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矛盾的角度,深刻回顾并分析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诸多“大事因缘”,是一部通史。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开辟,中篇为稳定,下篇为复兴。沿着殷周之变、周秦之变、魏晋隋唐之变、唐宋之变,通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到今天“数千年未有之新时代”,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阐释中国制度变革逻辑,解读中华民族复兴。 全书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是一部从制度与治理角度总结历代得失的学术思想史,更是一部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史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是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茅海建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目前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茅海建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的一个转折,而且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隐然牵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态势。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学术界缺乏足够的研究。本书处理主题安史之后唐帝国的重建,将西方新史学中的空间观念引入唐史研究领域,极具学术敏锐度,对于此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推进,也是很吸引人的话题。
《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清楚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刻画出在康熙盛世这个表象之下的种族矛盾和社会冲突。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以全球史的视野细讲晚明史的新作——“重写晚明史”系列之一。 内忧与外患,是晚明王朝面临的一个生死难题。在这个两难之境间,朝廷的急于求治却遇到了大臣的相互倾轧。边关沦陷,中原土崩,大明王朝在朝臣不断的党争和倾轧中“气数”殆尽。 本书分四章:章《崇祯:清查阉党逆案》,第二章《辽东:大明王朝的隐患》,第三章《皇帝急于求治,大臣倾轧不已》,第四章《民众反乱,中原土崩瓦解》。作者站在全球史的角度聚焦晚明王朝,史识、史见与历史新知交融笔下;在遍阅晚明各种史料的基础上,由朝廷间的日常细节建构晚明大历史。
《当代中国社会大事典( 1978 2015)》(全四卷)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社会建设、推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线,真实记录这一时期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演变脉络、重大事件和辉煌成就。*卷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体制改革、民主法治与社会规范等内容;第二卷收录了中国在收入分配、劳动就业、劳动关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各项法律法规;第三卷收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险、食品安全等相关内容与法律法规;第四卷收录了网络社会与信息安全、保障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社会发展综合统计、中国社会学发展大事记等内容。 《大事典》兼具学术理论创新、实践经验总结、体制制度变迁综述等多方面的特征,并在功能定位、理论视角和研
本书记叙了清末民初三十多年的历史(从中法战争到护国战争),以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和慈禧等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贯穿始终。通过“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国变”“宪政转型”“辛亥革命”以及“共和的尝试与反动”等史实,表现改革的不易和志士仁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除上述主要人物外,本书还描写了光绪、黎元洪、章太炎、陶成章、谭嗣同、奕劻、翁同龢、荣禄、徐锡麟、秋瑾、丁汝昌以及邓世昌等重要角色,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虽百转千回,险象环生,但总有胸怀天下、心忧苍生的英雄儿女上下求索,奋不顾身,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伟大的赞歌。
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早已为世人耳熟能详,但艺术概括的故事却往往简化了历史的本来所具有的丰富与多元性,也难以全景展示这个战争史上堪为奇观的战略大机动的复杂演进过程。作者在充分依据史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洗练的文字,揭示了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其间的重要战役战斗和行动部署都有精彩的客观评述,并配有作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实地考察基础上精心绘制的详图,既有史料价值,又极具可读性,是军事历史研究人员、军事院校师生及军事历史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军事文学佳作。
目前仅存的中共“一大”文献是如何在美国发现的?毛泽东秘书田家英自杀真相是什么?毛泽东“钦点状元”李锐为何在反右派斗争中被打倒?秘书们如何评价江青?胡耀邦的“牛棚”岁月是如何度过的?…… 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多年走访“文革”亲历者,采访领袖家属,对话红墙内的秘书,通过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回忆,复原“文革”时期中南海生活的诸多细节,以及重大决策出台前后的所见所闻,用细节还原历史的真相。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朝廷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他们在承担兵役责任之下,为优化自身处境而制订的种种策略。 本书分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老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蔡东藩先生治学严谨,诚如他自己所说:“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坚决反对“语出无稽,事多伪造”。由于《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两晋演义》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语皆有本”,同时借鉴章回体演义小说的写法和批注的形式,增添了一些情节与人物性格描写,融历史与文学于一体,“文不尚虚,语惟从俗”,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思想性、知识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在许多方面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有着浓郁的个性特色,嬴得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笔学者的高度评价。
“图说上海”系列丛书——《图说上海老洋房》《图说上海大饭店》《图说上海老弄堂》。 本册:《图说上海老弄堂》,本书作者胡根喜,原上海卢湾区方志办研究员,是勤于搜罗,精于考订的学者。他在对上海的弄堂民居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弄堂,如邹韬奋居住的万宜坊、有众多名人居住的霞飞访、宝康里等,讲述了发生在这些弄堂里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内容详实丰富,可正传颂之误,可补史乘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