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研究,本书收入了作者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的56篇论文(外加2篇访谈),并按照 新时代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新时代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的阐释和总结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和宣传 等5个专题,加以分类编排。 作者认为,新时代以来的历史在新中国史中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一个新阶段,也是改革开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新中国史的研究编纂和宣传教育,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的精神,进一步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审视和阐释国史,加强国史学科建设,为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
长江镇,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的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 举世瞩目的人文学术重镇,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笔耕不轰的书案。 烽火战乱中,同济大学莘莘学子遮风避雨的浓阴。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秘密签署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当包括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在内的各大国领袖还被蒙在鼓里的时候,蒋介石却早早地判断德国将进攻苏联,时间是1940年10月21日,也就是说,还在希特勒具体签署这项攻苏计划的将近两个月之前,蒋已经提出这一可能,这是一个相当超前的战略预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蒋介石通过国际局势不断变化,一步步印证纳粹德国攻苏时间,甚至在1941年6月21日做出结论:“余断定德必于日内攻俄”,而这“日内”的判断,恰好是德国进攻苏联的前一天。 蒋并非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作为一个身陷战争泥潭的弱国领袖,蒋介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国际变局将日本赶出中国,从这个层面上讲,蒋介石还是一个积极的游说者。出于对苏联的本能敌视,蒋曾先后向英美献“上策”,从旁煽动德国进攻苏联,其间充
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国史编年》)第五卷,起止时间为195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在编写过程中,注意突出围绕1953年三大任务形成的主线,即《人民日报》本年元旦社论所指出的:“1953年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三项伟大的任务:,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争取更大的胜利;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个五年计划,完成和超额完成1953年度建设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以及围绕这一主线所发生。的其他重要事件。 本卷条目的主要资料来源于当时出版的《人民日报》、《新华月报》等,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选集》、《刘少奇选集》、《周恩来选集》、《朱德选集》、《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和编写的《*文集》、《建国以来*文稿》、《*传》、《建
本书为逯耀东教授毕生研治《史记》之心血结晶,也是近年《史记》研究的力作。 司马迁身处汉武帝这个变动空前的时代,父子两代任太史、久处权力核心之内,基于其学术养成、太史职责、父亲遗命与自我抱负,乃有《史记》的撰作。但在撰写之际,不幸遭遇李陵之祸,受到现实政治无情的摧残和压抑;如何超越现实桎梏,避免触犯时讳,真实保留历史记录,是司马迁面对的难题与考验。 作者通过对《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的深入解读,以及寻绎史公在《史记》全书中的架构安排、篇章联系、撰写方法及个别纪传的背后深意,抽丝剥茧,描绘出司马迁如何借由《史记》的传世,既抒发满腔抑郁,又完成自我超越的完整图像。细读本书,可以看出作者治史之深广与精细。
《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收入李孝聪教授撰写有关历史城市地理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14篇。内容涉及区域城市选址的规律、交通与城市的关系、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结构的形成和演化、中外城市形态的比较等方面。
百年宋案研究首要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本书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以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书中披露了大量民初政坛秘辛,对案件发生前后的许多矛盾现象也都给予了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全书约有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