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镇,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的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 举世瞩目的人文学术重镇,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笔耕不轰的书案。 烽火战乱中,同济大学莘莘学子遮风避雨的浓阴。
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本书专以考察中国国民党在1924—1949年间,即在蒋介石独裁统治下,其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轨迹。全书在占有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基础上,按时序进程,以相关重大事件为着眼点,并通过与俄共(布)及中共的比较研究,指出蒋介石自始至终是推行着一条以军控党的治党方略,以致造成军、政凌驾于党及至上层有党、低层无党、党心涣散、党力不强,其至派系对立,相互倾轧等消弱党势的种种弊端,故以也成为国民党最终败退大陆的一大因素。
秋收起义38年后的1965年,毛泽东重返中国武装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一次感情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40年后,本书作者沿着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路,采访了近百名接触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领袖人物的亲历者和知情者,以毛泽东二上井冈山为主线,生动讲述了1965年春毛泽东从武汉经湖南到井冈山的数十天的所历、所思、所讲,以及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记录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史实;从中探寻毛泽东准备发动上层建筑领域革命——“文化大革命”深刻而复杂的初衷。 书中一百多幅珍贵照片,不仅见证了这段历史、更增加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转战陕北》作者抓住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翔实的史料、奔放的笔触、宏阔的画面、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全景式地再现了这一战争奇观。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既着力展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雄才大略、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果敢,又着力展现了陕北人民对革命事业的一腔赤诚及牺牲奉献精神,从而深刻生动地反映出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鱼水关系,这也是这场战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关键所在,读来令人心灵震撼,从中受到启迪和鼓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危难时刻,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弘扬了时代正气,是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注入的正能量。
本书是《民国大人物》系列第二部,讲述的是民国大师的风云往事、人生浮沉。所写人物囊括了民国时期在文学、思想、学术等领域的知名人物,包括鲁迅、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钱穆、吴宓、傅斯年、张恨水、沈从文、钱锺书、林徽因、张爱玲等六十一人。作者用擅长的“段子体”写法,选取每个人物一生中重要的节点和具代表性的故事,用传神之笔勾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命运变迁,辅以珍贵的民国老照片,真实可感,好读、有趣、可信,还原人物的本真性格,着力表现身处大时代的文人的风骨与情怀,旨在绘就一幅关于民国大师的精妙群像。
毛泽东的私人医生、“九一三”事件的直接处理人、见证尼克松访华的首席翻译官……他们眼中的大时代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是什么样? 《共和国记忆》一书中,作者采访了建国以来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及重要人物的后代、身边工作人员,披露诸多珍贵史料,连贯来看便是一份珍贵的共和国历史档案。
《北魏史》(修订本)完整详实的叙述了北魏从建立到衰亡的全过程。对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示出北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本次修订对此书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对图片也做了处理和补充,使此书更加完善。
“中华大字经典”系列丛书是为老年朋友阅读传统经典而编辑出版的。每年我国有数十万人进入老年人行列,每年我国大约出版图书数十万种,但是为老年人出版的图书比例甚小。很多老年读者感叹:眼睛越来越花,图书的字倒越小越密,用放大镜看书实在太不方便了!如何为数以亿计的老年朋友出版他们能读的图书,应该是整个出版界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近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大批老年朋友也希望一睹经典原貌、品尝经典的原汁原味,更有不少是在年轻时就读过这些经典,退休以后打算利用闲暇重读经典。中华书局是我国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重镇,近百年来出版了大批图书。为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顺应老年朋友的需要,我们精心策划了这套“中华大字经典”系列丛书。从选目上看,它既包括“名著”这样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也包括《论语》、《
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秋收起义38年后的1965年,毛泽东重返中国武装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一次感情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40年后,本书作者沿着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路,采访了近百名接触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领袖人物的亲历者和知情者,以毛泽东二上井冈山为主线,生动讲述了1965年春毛泽东从武汉经湖南到井冈山的数十天的所历、所思、所讲,以及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记录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史实;从中探寻毛泽东准备发动上层建筑领域革命——“文化大革命”深刻而复杂的初衷。 书中一百多幅珍贵照片,不仅见证了这段历史、更增加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声震寰宇的宣言,标志着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已经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开始走进新的时代,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五十年的历程,五十年的探索,五十年的风雨,五十年的辉煌。五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五十年虽为历史一瞬,然而,崛起的神州却以前所未有的壮丽,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短短五十年,山河巨变,换了人间。中国人民已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成一个初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充满信心和满怀豪情的中国人民,即将迎来新中国五十周年华诞。在这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1865—1918),是近代以来 有成就的汉学大师之一, 的“欧洲汉学泰斗”。1907年,沙畹从巴黎来到中国,开始第二次在华考古活动,《华北考古记》就是这次实地考察的学术成果。 沙畹是 位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对中国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的学者,通过大量拓印、抄录遗址文物中的碑文题记,收集整理了一千七百余张图片,并对遗址文物进行了艺术、政治、宗教、社会等多角度的阐释。这些遗迹在后来的战乱过程中或损毁或流失,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图片及资料对于后世的研究就 显弥足珍贵。 《华北考古记》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文献,同时也是中西学术交流的历史见证。1909年本书法文版面世,中国的登封三阙、孝堂山、武梁祠、龙门石窟等遗址由此进入西方学术视野,成为世界汉学及东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共合作史:第二次国共合作》系旨在贯彻党史教育“资政育人”的精神,专题讲述革命时期党的历史,客观评述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总结阐述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成就、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使读者在情与理、史料与识见的结合上,对党的历史形成系统、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国共合作史:第二次国共合作》文笔朴素平实,资料翔实可靠,既是记述严谨的史学著作,又是鲜活生动的党史教育普及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