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黄宗智教授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专著,“农业经济史三部曲” 一部。书中从18 世纪中国与英格兰的对比出发,探究两者农业经济的差异所在,并以此来看待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中的“内卷化”问题和小农经济发展的问题。本书还检视了统筹城乡试验区的实践,探讨了中国农村发展出路相关的问题,如:源自城乡差别的农民工问题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应该怎样将之置于国民经济整体中来认识?一定程度上的城乡差别,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方案来解决?全书立足本土、从实践出发,集中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农村社会经济现实的思考。
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大板块,分设若干专题、条目,文图结合,以图为主,反映百年间山西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历史场景、重大工程建设、先进典型人物等,突出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西发生的巨大变化,山西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
在那场堪称“史无前例”的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毛泽东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汪东兴同志长期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亲历了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的过程。他是这场惊心动魄斗争的见证者之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可靠的材料披露了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的原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一部中国古都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选定一个都城,不但要从政治、地理、军事等方面考量,还要考虑其经济基础、生态环境、交通物流、人口流动、文化演变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曾确立过大大小小200多座都城,有的兴盛千年,有的则昙花一现。为何中国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的都城?历朝历代选择都城的依据是什么?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何关联? 本书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地理,以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为切入点,分析这十大古都的变迁,探寻中国建都条件的演变,以及中国历史的内涵和走向。
1.用制度经济学详尽解析大秦帝国运行逻辑的历史著作 2.通过对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的详细解读,重建一个我们闻所未闻的完整的秦朝制度模型 秦是中国个大一统王朝,它的制度深深地影响了其后的中国古代社会。那么,这一制度面貌到底为何,存世文献中的“秦制”是否为真正的“秦制”?“秦制”由何而来?在商鞅变法至秦朝灭亡的150年间,“秦制”本身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本书将尝试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引入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及张家山汉简等基层政务运作相关的记录细节,通过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力役制度”“兵役制度”“军队编制”“爵位制度”“文书吏制”“郡县官制”“财政制度”“商业制度”和“基层管理”的分期变化均有触及,又各有侧重;细致地重构了《商君书》《史记》《汉书》等存世文献中构建的“秦
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策划出版《小康中国发展口述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作者:胡雪琴,资深媒体人,受访者包括国家领导人(成思危)、两院院士(孙家栋、杨乐、刘源张、倪光南)、省部级领导(赵启正、王郁昭、林木声、赵沁平、马颂德、王勇)、军队将领(尹卓、谢希仁)、著名企业家(尹同跃)等,以生动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未来发展给出令人信服的判断。
《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这又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的四个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小康中国发展口述史:我的共和国记忆》主要内容包括红色记忆篇,忠厚传家篇,品质生活篇,匠人匠心篇。
刘少奇冤案的导火索——*的第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文革”初期,*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不点名指责刘少奇,明确提出党中央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林彪、江青等人,促成并利用这个错误,蓄意对刘少奇进行政治陷害和人身迫害,并把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诬陷为“刘少奇的代理人”,统统打倒。他们成立所谓专案组,竭其所能,阴谋构陷。刘少奇在1966年冬被隔离和批斗,1969年11月含冤逝世。在整个隔离、批斗过程中,完全被剥夺了申辩的权利,横遭株连者不计其数,造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冤案。刘少奇研究专家黄峥为您拨开重重历史迷雾,讲述那段悲惨岁月中发生人与事。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的酝酿、发生,无不左右首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其后果无不对当时和今天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撩开笼罩在这些事件上的神秘面纱,探索事件的真相,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始终引发着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考据,详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创建共和国的风云历程。
从古代典籍中汇辑《竹书纪年》原本佚文编校而成,吸收了清代学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近代学者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的学术成果,并加以校订增补。
内务府在清代,职能重要,它是皇帝的御用机构,为皇帝服务,从皇帝的吃穿住行到私人小金库,都由内务府掌管。内务府权势之大,只有皇帝信任的大臣,如和珅、荣禄等,才能执掌内务府。内务府机构庞大,涉及到江南织造局、敬事房(太监)、盛京内务府、御茶膳房等诸多机构,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钱财。在内务的历史上,演绎了诸多精彩故事。以内务府的财源为例,就涉及到如曹雪芹家族、帮皇帝牟利的皇商、人参贸易、盐商等精彩话题。本书就清代内务府,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曾发生的故事,以通俗笔调加以展开,展示一个人人熟悉,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