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图志:毛泽东》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史料以细致入微的笔触,生动翔实地还原了毛泽东从建国前夕至其去世这段时期走过的历史历程,真实再现了1949年到1976年共和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生动讲述了伟人的真实故事,反映了伟人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记录了伟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书中载入多幅毛泽东这段岁月的珍贵照片,分为彩色、黑白两种许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有的照片还是首次还原色彩,全书集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集收藏价值、欣赏价值于一身。 张树德著的这本《红墙大事(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上下)》记述了共和国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向读者真实地展示了那些已成为历史、但却不为人们所共知的重大事件真相的来龙去脉。 新中国每一次脉搏的跳动,都与中南海,与红墙 这个中国心脏中的心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声震寰宇的宣言,标志着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已经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开始走进新的时代,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五十年的历程,五十年的探索,五十年的风雨,五十年的辉煌。五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五十年虽为历史一瞬,然而,崛起的神州却以前所未有的壮丽,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短短五十年,山河巨变,换了人间。中国人民已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成一个初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充满信心和满怀豪情的中国人民,即将迎来新中国五十周年华诞。在这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1865—1918),是近代以来 有成就的汉学大师之一, 的“欧洲汉学泰斗”。1907年,沙畹从巴黎来到中国,开始第二次在华考古活动,《华北考古记》就是这次实地考察的学术成果。 沙畹是 位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对中国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的学者,通过大量拓印、抄录遗址文物中的碑文题记,收集整理了一千七百余张图片,并对遗址文物进行了艺术、政治、宗教、社会等多角度的阐释。这些遗迹在后来的战乱过程中或损毁或流失,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图片及资料对于后世的研究就 显弥足珍贵。 《华北考古记》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文献,同时也是中西学术交流的历史见证。1909年本书法文版面世,中国的登封三阙、孝堂山、武梁祠、龙门石窟等遗址由此进入西方学术视野,成为世界汉学及东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丁文诚公家信》汇集了丁宝桢写给其长子丁体常的十二封亲笔家信,时间跨度为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十一年(1885),向儿子传授为官理政、修身报国之道。丁宝桢四世孙丁泽霆(1920—2006)为十二封家信做了注释,并编撰《丁慎五公年谱考》;丁宝桢五世孙丁健(笔名“垂健”)撰写了书中的“要点及背景资料”部分,并校订注解了《丁文诚公家信》。
本卷所收文章论及儒家思想、新儒学以及反智论等中国思想传统中的重大课题,展现了对中国近现代以来传统思想所经历的种种冲击和变革的观察与深思,提出并探讨了现代儒学所遇到种种困境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是关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的开山之作。以传教士东来的梗概作序曲,系统地记述了自鸦片战争讫1949年,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全过程。全书以传教士自身的活动为章目,以传教士依托和推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为主线,对他们参预军事、外交、政治特别是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行为进行了有机的论述。在铺叙众多传教士和史实的同时,对几个有代表性的传教士、教案、教会学校和广学会那样的出版机构,着重作了介绍和分析。
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先生的代表作。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封面社会前期发展阶段秦与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中外大交流的情况,其中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泉著的《陶瓷简史(从石器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以通俗易懂的解读,通过火、土、釉、形、彩、窑、艺七个篇章,讲述了从石器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世界陶瓷的发展历程。全书图文并茂、旁征博引、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被誉为“一本书让你读懂陶瓷的历史”。
《蒙古秘史》内容简介:各国蒙古学家们从18世纪起就开始搜集整理、研究蒙古族的书面文献、石刻文献等等,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游牧民族丰富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的轨迹。《蒙古秘史》以朝代为序,以古代蒙古文历史文献的出土和发现地点为基本线索,对具有代表性的、新近发现的蒙古文历史文献作一概要介绍。《蒙古秘史》由余大钧校注。
近年来,随着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发展,与其相关的资料建设日益得到重视。但红十字运动的研究资料,多见于红十字会的公开出版物及内部交流资料、档案、报刊、地方文史资料等,相当零散,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为此,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精选珍贵资料,编辑整理《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共计十辑。《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湖南专辑第十辑)/红十字文化丛书》收录范围以近代湖南为主,为湖南专辑,包括湖南出版的相关报纸、期刊中登载的有关红十字运动的手资料,以及其他地方报刊中登载的涉及湖南的红十字运动资料等。该书突出地域特色,再现了近代湖南红十字工作者和湖南人民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历史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红十字文化丛书·红十字运动:历史回顾与现实关怀》是笔者池子华继《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红十字运动:历史与发展研究》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有关红十字运动研究的专题文集。这本文集,收录了近年来笔者研究红十字运动的部分成果。 根据论文的性质,文集大致归为理论探索、文化研究、能力建设、历史纵横、国际观察、学术评论等几大类。
一个英国人,一个投资家。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他在中国损失过4.18亿美元,他在中国亲历着一段历史,他在中国遭遇过最大的成功和失败。他依然留在中国,他深深理解另。这样一个人,叫做——中国通。本书讲述了这位中国通在中国17年的风风雨雨。 中国,对冒险家来说无比诱人,有闯劲的西方生意人无法抵挡这种诱惑:红旗飘飘、十亿辆自行车、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处女地。来过中国后,他们更认定了一种隐秘的希望,成为当代的“中国通”,成为对这个古老国家了如指掌的马可波罗,带着忽必烈汗的谕旨在中国巡行;或者像早年来到中国的工厂主,懒洋洋靠在上海的大烟铺里,想象着每个中国人衣服上多用一寸自己就能发财。基辛格或许有点像中国通,因为他曾和周恩来一起设计对付俄国;埃德加·斯诺或许也像,因为他曾和毛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
《红十字文化丛书·红十字运动:历史回顾与现实关怀》是笔者池子华继《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红十字运动:历史与发展研究》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有关红十字运动研究的专题文集。这本文集,收录了近年来笔者研究红十字运动的部分成果。 根据论文的性质,文集大致归为理论探索、文化研究、能力建设、历史纵横、国际观察、学术评论等几大类。
《明孝陵史话》分为“朱元璋生平”“明孝陵的营建”“明孝陵的建筑布局”“明孝陵的丧葬与祭祀”“明孝陵的变迁”“宝贵的文化遗产”等六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明孝陵这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前世今生,有关于人物的记载,有关于史实的描述,也有关于制度、仪礼的阐释。尤其是第六部分,借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机,对相关准备工作做了梳理,让读者对这些幕后工作有更明晰、更直观的感受。作者均为该领域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以生动、通俗的语言,将这一切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