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 五一 国际劳动节口号,发出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集合号和动员令。一些民主人士积极响应号召,冲破道道封锁,秘密穿越封锁线,到达中共中央统战部所在地平山县李家庄。在滹沱河畔的西柏坡和李家庄,中共中央擘画新中国蓝图,围绕新政协筹备开始进行政治协商,为新政协召开、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政策基础。《滹沱河畔》以非虚构手法,反映了这段重要的历史进程。 本书图文并茂,兼具党史读物的权威性和纪实读物的可读性,以史诗般的语言、案例式的讲解、场景式的演绎,集中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同民主人士在滹沱河畔的西柏坡和李家庄一幕幕合作共事的生动场景。通过这一视角,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及伟大的历史功勋,再现了新中国、人民政协、新型政党制度的诞生历程
本书勾勒了一个四川农村手工技艺从业者社区20世纪的社会变迁史。该村落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的夹江县。传统上,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而 技能 这一话题以两种互相关联的线索贯穿全书:技术性的,或社会性的。作者试图通过聚焦一种技能劳作的相关细节,更加透彻地了解乡村民众的生活世界。 进入20世纪以后,夹江的手工造纸技术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冲击,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集体化、现代化的理念和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这些发生在 城乡鸿沟 宏观背景下的每一项重大社会变革都促使造纸人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重新定义身份认同。本书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这导致了对技能的控制权大量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初级生产者转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 2019)》由当代中国研究所著,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历程,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以及在中国语境中的运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宝贵经验及对后人的启示,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具有光明未来的一种选择。
本书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极简史。全书以编年体为形式,以年份主题词为着眼点,以讲故事、述历史为叙述方式,全景式描绘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程。书中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功绩,生动展现了70年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近七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1949年10月1日,亿万中国人民结束了任人欺凌、宰割的屈辱史,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开始满怀豪情地创造新的生活。从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惊天动地的 *次 。这些 *次 都是里程碑的突破,也许不完善,却意义非凡,如*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条全线电气化铁路 宝成铁路建成、中央电视台*届春节联欢晚会、*颗 北斗 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等等。我们从这无数的里程碑中选取了100则*振奋人心的珍贵的*次,并搜集了珍贵的历史图片,奉献给读者。
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毛泽东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本书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非常道》以风格化的条目分类、直击历史现场的短文形式,记录了中国近代以来戏剧性、关键性时刻的趣闻轶事和精彩话语。 书中呈现的画面,有宏大叙事的特写、侧影和背面,也有从鲜为人知的历史角落发出的幽暗亮光。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各色人等,在历史洪流中的片言只语,原来如此生动丰富。 这些话语的碎片,就是大历史的绝jia注脚。
《新中国70年》运用真实准确的史料、严谨详实的数据和平实顺畅的语言,全面、系统、准确记述了新中国自1949年10月成立至2019年10月70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大理论、重大实践;生动展现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巩固和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中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与奋进历程;生动描述了新中国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人间发展奇迹;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中国实践的不断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该书还生动记述了各
本书稿从个人的视角介绍了武汉地区在1966 1976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许多资料根据作者当年的日记整理而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稿中涉及 文革 时期武汉地区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武汉地区在 文革 初期 破四旧 的实况和 大串联 情况,武汉 720事件 , 教育革命 中的中小学状况以及 文革 后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人的思想变化,等等。口述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对中国当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
一、本编注重史料的珍稀性,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中遴选出菁华,拟出版百册单行本。 二、本编所选之文献,其编纂的年代下限至一九四九年。 三、本编排序无严格定式,所选之文献篇幅以二百余页为宜,以便读者阅读使用。 四、本编所选文献,每种前皆注明版本、著者。 五、本编文献皆为影印,原始文本扫描之后经过修复处理,仍存原式,少数文献由于原始底本欠佳,略有模糊之处,不影响阅读使用。 六、本编原始底本非一时一地之出版物,原书装帧、开本多有不同,该书汇编之后,统一为十六开右翻本。
本书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思想解放及改革开放的艰难起步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到邓小平复出,从拨乱反正到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从恢复高考到中国教育事业步入正确轨道,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改革开放的起步,等等。作者对这些发生在三十年前的重大史实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2021年,是朝鲜战争爆发71周年,也是板门店谈判开始的70周年。 朝鲜战争历时3年多,从1950年6月25日开始;而板门店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结束,签订停战协定。谈判漫长曲折,打打谈谈,时断时续,经历了两年多,747天,是历长的停战谈判。 以史为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这场战争,应该能为热爱和平的人们提供启示。 朝鲜战争与此前世界上的诸多战争不同,自战争爆发后不久,就一直存在着战与和两条线上的战争,且两条战线相生相伴。本书着力在朝鲜战争和谈这条战线上,以军事战线的铺垫为辅,既从宏观层面描述了大国对谈判策略的制定、参战多方战与和的博弈、两大阵营明与暗的角力,也从局部和微观层面描述了谈判进程、谈判中的针锋相对、掌握主动的谈判技巧、谈判配合军事战线与战场配合谈判的细节等。 本书详细地描写了我
新中国70年的社会发展史,也就是围绕民生主线开展的社会建设史。本书以基本民生为主线,并借用社会学的范畴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等;通过记叙、梳理上述诸方面在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同时对发展中的曲折、工作中的失误也不回避、不轻描淡写,重在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从而令人信服地还原了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本书的出版能够对丰富国史、党史的学习有所贡献,也能够对推动中国今后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撑。
《社会主义历史研究报告(2023年)》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中心组织编写的年度学术发展回顾,回顾的对象主要为国内学界年度公开发表或出版的社会主义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兼及海外学界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年度研究成果。报告旨在为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年度社会主义历史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学术资讯。本年度的研究报告分为上篇的主题报告和下篇的专题报告。本研究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文献史料中心主任满永教授组织当代文献史料中心工作人员编纂而成。其中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由当代文献史料中心工作人员提供初稿,满永负责报告的整体统稿并任主编。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城池。每个城,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而上海,正是叶辛的城。作者通过十多万文字和100多幅图片追寻上海与丝绸之路、上海发展与变革的契合点。叶辛著的《上海传(叶辛眼中的上海)(精)/丝路百城传丛书》,如同一个城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响诗,散发着海洋的气息;又似一部城市与作者的回忆录,真实有力,却又饱含不尽的温情。
《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以北宋前期对辽作战为研究对象,从战略思维与文化、战役法、战术传统等层次分析宋辽战争的得失。系统借鉴当代军事战略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原始史料进行分析,不仅澄清了宋初军事史中的若干疑点,而且跳出了传统史学叙述中以”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或”先南后北”等粗略解释北宋对辽战争屡屡受挫的窠臼。提出,宋初对辽战争在不同时期体现出急速攻取、弹性防御、弭兵休战等不同取向和特征,其间也曾掺杂着和平外交解决的努力和可能性。而这些特点的出现又是从不同层面上受到战略思维、五代军事传统遗留、文人政治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伟大实践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什么,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意义与价值是怎样的,诸如这些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党史研究又是新中国历史研究在哲学意义上探索和回答的带有本源性、原理性和前沿性问题。 新中国历史哲学,集中研究新中国历史的哲学命题和问题、哲学意涵和价值,是从哲学意义上推动党史研究和新中国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确立和提升新中国史研究学科地位、发挥其学科优势与作用的重要领域。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1919年-1924年,他身为溥仪的英文老师,见证和参与了溥仪所经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这部“目击身经”的实录里,庄士敦不仅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身世,也借此勾连起从义和团运动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兵变等诸多重大事件的中国近代史。 译注者高伯雨对书中提及的各个人物生平和风俗习惯都十分熟悉。全书包含两酉多条译注,道出历史的诸多隐秘细节,为我们还原了真实而生动的时代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