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 第三帝国 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 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以无所不包的视角,呈现出阿道夫 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生动地塑造出戈林、戈培尔、希姆莱、德国军中反对派代表施陶芬贝格、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更对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 亚洲 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 亚细亚 ,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 亚洲人 ,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 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 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 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 发现 ,究竟是 发展 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 亚洲反题 ,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且广泛的政治文化大革命,不仅打破了欧洲的旧制度桎梏,更成为后世革命运动的 母体 。本书是法国大革命史权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毅的代表作,开风气之先、立学界范式,堪称国内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全书从精英的决裂意识和大众的危机意识两个维度切入,论述和剖析了重权轻法、民族再生、谣言恐慌等大革命政治文化的多重面向,揭示了近代法国政治动荡和法兰西民族政治参与意识的文化心态根源,审视了法兰西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并试图寻找革命运动的一般规律,探求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在当今不确定的时代,作者对法国大革命及近现代其他国家革命做出的富有张力的思考,无疑提供了值得镜鉴的历史教益。
唐纳德 温奇在本书中探索了一段贫富关系的思想史,这一关系现在已成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亚当 斯密的立法者科学提供了一把钥匙,其目的是解锁商业社会那条联结富人和穷人命运的 隐秘联系 。这门科学改变了古代和现代关于奢侈和不平等的争论,为埃德蒙 柏克和托马斯 潘恩之类的著名学术对手评价美洲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基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国开启了第一个制造业民族的事业。这一阶段关于贫困问题的争论结束于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马尔萨斯为这场争论做出了最具决定性的贡献。与此同时,马尔萨斯激起了湖畔派诗人的强烈反对,由此拉开了一场持续整个19世纪的思想分裂,并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对英国文化史的理解。 唐纳德 温奇对这些思想发展的叙述令人信服,自始至终有理有据,并通篇强调了经济观念的道德内涵和政
本书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的统一体,从全球视角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关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书首开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视角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的先河,问世后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等的高度评价,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影响甚广。
从华盛顿特区的大屠杀纪念馆,到柏林人行道上刻有铭文的铜片,纳粹暴行受害者的纪念设施遍布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反思罪行的活动也在此举行。 奥斯维辛 经常被用来指代纳粹大屠杀,但把目光止于一个集中营远远不足以伸张正义。如何全面公正地定义 受害者 与 加害者 ,纳粹迫害在几代人、几大洲之间遗留了怎样的长期影响,都值得更深入地思考。 本书考察二战后几十年间的审判与证词、加害者与被害者的言谈,从更广义的角度探讨纳粹清算,力求校准正义的天平;揭示在历史长河中,纳粹暴力的非人道程度远胜于后来人们对它的解释。从早期的排犹政策到 安乐死计划 、犹太隔离区、死亡集中营,再到战后几十年有选择性地认罪,作者消解了官方的神话 所谓的 直面过去 实则是 绝大多数施暴者未被追究责任 。在东德、西德
一个国家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身历史上那些令人痛苦的记忆?人们该以怎样的行动回应自己父辈的罪恶?在种族对立与种族和解之间,在篡改与铭记之间,未来的人们将如何选择?本书作者苏珊 奈曼以德国人和美国人在这些问题上的做法为例,为西方世界对待自身现代历史中的罪过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又不可或缺的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将哲学反思、个人经历和大量采访结合在了一起,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她的答案。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犹太人大屠杀和第三帝国的种族主义在今天的思想残余,还讨论了东德和西德清算纳粹历史的种种做法的差异。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了美国南方,围绕埃米特 蒂尔谋杀案等著名的种族谋杀案展开,覆盖了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奴隶制的状况、这场战争的起因、战后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20世纪的黑人民权运动、奥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