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讲述古代地中海诸文明兴衰、探讨西方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地中海古代通史。作者查尔斯 弗里曼以埃及、希腊与罗马这三个*代表性的地中海古代文明作为切入点,带领读者全面回顾了自公元前5000年古代近东文明勃兴,至公元600年古典时代结束为止,整个地中海世界跌宕起伏的历史。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框架,力图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建筑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维度,全方位地介绍与解释历史。作者还用大量篇幅回顾了近代以来欧洲人重新发现与接受希腊-罗马文明的历程,提醒读者警惕对于历史的滥用。书中另附有多幅精美的插图与地图。 本书虽然是一部古代历史的入门级读物,但书中仍不乏严谨的学术讨论和严肃的思考,并用浅显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了西方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重大考古发现。
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 第三帝国 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 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以无所不包的视角,呈现出阿道夫 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生动地塑造出戈林、戈培尔、希姆莱、德国军中反对派代表施陶芬贝格、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更对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方悄然降下,俄罗斯三色旗取而代之,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作为苏联蕞后几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马特洛克站在di一现场带领我们回溯那动荡多变的年代。地方不再与莫斯科亦步亦趋,民众开始反对原有的一切,各方力量也在或明或暗地相互撕扯;戈尔巴乔夫进退失据,叶利钦有仇必报,政变者各怀鬼胎 透过亲历者的叙述,切尔诺贝利、东欧剧变、八月政变、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不再是教科书上定义模糊的名词或符号,而成为生动的事件和活生生的人物。 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平民、从国/内到国外,马特洛克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大国欲坠的势头,铺展开一张角力的大网,并以清晰准确的语言描绘了苏联的蕞后岁月。蕞终,这个帝国被自己一手打造的力量尽数吞噬。它几度挣扎着浮出水面,求得那赖以生存的一丝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避免新的冲突发生也许可以说是整个欧洲最普遍的愿望, 不要重蹈覆辙! 这句口号在欧洲人耳边久久回响,而这种观点也将影响欧洲的未来,并成为英国人所实行的绥靖政策的核心。 蒂姆 布弗里将本书所讲述的时期定为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通过重新构建英国一次次 绥靖希特勒 的谈判,展现了在纳粹于欧洲开展领土扩张等活动时,英国政府的犹豫不决、外交失败和议会内讧,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讨了英国绥靖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影响,表明最终走向战争的结局并非是少数人的盲目选择,而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关于当时的英国,本书进行了深入的档案研究,包括部分从未使用过的资料,对英国大臣、贵族和业余外交官在该时期的各项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讲述了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作为与不作为,决
君士坦丁堡横跨欧亚大陆,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冲之地,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和战场。本书以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作为一个征服者骑着白马进入君士坦丁堡为开端,引人入胜地叙述了该城在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之后的双重角色:既是欧洲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吸引着从巴黎至伊斯法罕的民众和思想的磁石。本书的结尾是奥斯曼帝国的最后一任统治者阿卜杜勒迈吉德乘坐东方快车匆忙驶离君士坦丁堡。在这两大事件之间的漫长岁月里,作者透过该城熙熙攘攘的表象,通过叙述奥斯曼苏丹及其王朝对于它的影响力、在君士坦丁堡定居和效力于苏丹的主要家族的经历,比如泰斯塔家族、柯普律吕家族和马夫罗科扎托斯家族,记录下它曾经作为帝国首都、圣城、贸易转口港、娱乐胜地的历史。就其文化和智识生活来说,它亦是一座现代化实验场所,无愧于 举世向往
什么是拜占庭?提到拜占庭,人们无形中就会产生双重联想,一面是阴谋、暗杀、阉割,另一面是巨额财富和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实际上,中世纪的拜占庭并不是每天都在上演钩心斗角和虚伪背叛的戏码。拜占庭人不只是财富的代名词,也并非一群神秘莫测的人。拜占庭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领袖和军事统帅、充满创造力的神学家和天才的艺术家 拜占庭文明有着千年之久的历史,在整个中世纪影响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巴尔干半岛和西欧的全部国家,即使其间它的影响力偶有波动,也始终没有完全消失。拜占庭文明糅合了异教和基督教文明,集希腊和罗马文明之大成,既有古典时代晚期文明的特点,又带有一些中世纪文明的特征。拜占庭文化和艺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朱迪斯 赫林写作本书的初衷是将晦涩难懂的拜
11世纪时,在教皇的召唤下,一大支基督教军队闯入了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世界,占领了两种信仰都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在这*次十字军东征之后200多年间,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为争夺圣地的统治权而争斗,双方都坚信他们在为自己的神服务。 书中不仅描述了各次十字军东征的大量军事细节,作者托马斯 阿斯布里奇还从政治、社会、宗教动机和人物入手,全面剖析了这段超过两个世纪的冲突。尤其是,他从基督徒和穆斯林双方的视角讲述这段史诗般的斗争,这在至今所有的十字军史著作中还是头一次。 在作者激情洋溢的讲述下,我们被带入一个满是传奇英雄的世界,但他也不忘揭露充斥在那个时代的令人惊骇的暴力杀戮,并且清点了后世对这段往事的误用和滥用。
500余年前的1517年,西班牙人征服了新大陆,开启了在当地的殖民统治,他们不仅带来了枪炮、疾病与宗教,也带来了欧洲人书写历史的方式。为了推行法令,西班牙人必须知道当地人的习俗,了解当地人的过去,但他们却对当地社会一无所知。 对印第安人来说,历史和时间是什么?彼时,时间还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概念。受欧洲基督教时间格局训练的西班牙人,如何接受中美洲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入侵者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奋力捕捉美洲印第安社会的记忆,试图重构一个与基督教世界遗产联系起来的过去。对印第安人来说,在他们的世界中,众生、事物和神祇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会随着世代的更替而淡化,但在神秘的手抄本中依然保留着部分古老的记忆。 法国当代历史学家塞尔日 格鲁金斯基在本书中深入探索了 西方化 的起源,阐述了传教士如何
1789年到1799年,法国经历了一场革命。为了准确描述这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变化,本书将现实与历史数据建模相结合,以 万花筒 的形式重新解读这场持续十年的历史,力图使读者了解到法国大革命的各个层面。 除了数据设计师朱利安 佩尔蒂埃的卓越才华之外,著者让 克莱芒 马丁通过三十年间的研究,对这一时期做出了有力分析,使本书不仅有宏观的视域,也不乏具体个案的研究,甚至还有代表人物的小传。伟大的革命时代和变迁须在不同尺度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书中所涉及的几十个主题 君主制的衰落、恐怖统治、反革命、妇女的地位、军事革命、奴隶制 都证明了这一点。
本书与一片非凡的土地有关,描述了987 1917年的俄罗斯文化,内容涵盖艺术、文学、舞蹈和音乐等诸多领域。 在这部插图丰富、论述严谨、文字优美的书中,作者追溯了俄罗斯艺术和建筑的发展,从基辅诸多大教堂和宫殿的建造,到莫斯科的崛起和克里姆林宫的兴建;精巧地重塑了伊凡雷帝、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传奇故事,以及他们对俄罗斯的影响;生动讲述了19世纪俄罗斯惊人的艺术成就;描述了在20世纪的先锋派运动中,夏卡尔、尼因斯基、季阿吉列夫、斯特拉文斯基等艺术家对整个世界审美的改变。
《记忆之场》( Les Lieux de M moire )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深具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 记忆之场 (les Lieux de M 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 lieu de m moire 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Le Grand Robert de la langue fran aise )。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 记忆与历史 记忆与象征 记忆与叙事 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 自由 平等 博爱 、拉维
《欧洲的扩张1415 1789》是哈佛大学希根森历史讲座教授威尔伯 科尔特斯 阿博特所著世界史重磅力作,全景呈现了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现代文明的诞生与扩张,精彩讲述了现代欧洲兴起的多维历史,揭示塑造现代世界的核心力量。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地理大发现到海外殖民,从民族国家兴起到资产阶级革命 ,持续四百年的欧洲扩张运动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范式,深刻影响了现代世界的形成。伴随这场运动所带来的 进步 ,分割世界的各类屏障被打破,现代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世界。 这是一部欧洲扩张史,也是一部现代世界形成史。
三十年战争(1618 1648)是欧洲历*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 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东中欧和巴尔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专题的历史考查与分析,涵盖的地域空间包括易北河以东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以西的国家,以及巴尔干半岛国家;涵盖的历史时段起于公元前3000 前1450年左右在克里特出现米诺斯文明,迄于作者搁笔的2007年,包括了从面向苏联的社会主义时期到转向欧盟和北约的历史巨变。书中编制了详细的地图、图表、 巴尔干历史编年表 和 东中欧历史编年表 等辅文,对于阅读者来说,提供了极为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现代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它诞生于di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阴影之中,其缔造者试图从旧世界的秩序中为德意志民族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德国革命创造了德国di一部民主宪法,却未能给国家注入民主的精神。精英阶层不断追念过去,各派政党一味妥协,经济遭受重大挫折,民粹主义日益增长,使这个年轻的国家难以为继 这为纳粹党的崛起和共和国的覆灭铺平了道路。《魏玛共和国的兴亡:1918 1933》便讲述了从1918年到1933年,德国内部各派政治势力面对内忧外患,各自挣扎求存的历史。
作为一个经历了王制、共和制、帝制三种政体并持续存在超过千年的国家,古罗马的历史始终吸引着世人的思考和研究。 本书是一位世界一流古典学家凝聚了50多年的工作成果写成的一部全新的罗马史。作者选取罗马的政治枢纽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SPQR)为切入点,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罗对垒喀提林的事件开篇,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罗马的故事。书中不仅探讨了罗马如何从意大利中部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村落成长为疆域横跨三大洲的帝国,还揭示了罗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取得的成就的。作者始终同时从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描述罗马历史的各个阶段。同时,书中还渗透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作者讨论罗马的军事扩张、民主、移民、宗教冲突、社会流动、公民权和剥削等问题时,我们时时都会看到今日世界的影子,从 而明白古罗马对我们为何仍然
本书作者迈克尔 D. 科是古代中美洲和玛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一生致力于探索古老而神秘的玛雅文明。他认为,应该为玛雅文明撰写一本简明扼要,同时相当准确完备的书,供学生、旅行者和对此有兴趣的公众参考,本书首版因此于1966年问世。随着众多学者、专家在相关领域不断收获新成果,科也持续更新、修订其中内容,本书已是第十版。 从第九版开始,科邀请其学生、玛雅文字和社会学权威斯蒂芬 休斯顿合作,以各自成就共同完善本书。不幸的是,在第十版的筹备过程中科离世了,享年90岁,本书成了这位学者穷尽一生为对玛雅文明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留下的宝贵遗产。 本书以时间顺序介绍了玛雅社会的崛起与覆灭,从生态环境、语言分布、农业发展等方面细致地解释了当地族群扩张的方式与原因,通过建筑、铭文、雕塑、器具等考古发现,还原了当地居
伯里的《希腊史》是一部以政治史和军事史为主轴的通史著作, 叙述了从史前到亚历山大去世之间的希腊大陆、小亚细亚、西西里、大希腊、利比亚等地政体变迁及军事斗争的历史。除序言和引言外, 全书共18 章。 卷一主要叙述爱琴文明、荷马时代和古风时代的希腊历史。在该卷中, 作者伯里从政治和军事的视角, 重新审视了爱琴文明、特洛伊战争、多利亚人的征服、大殖民运动、泛希腊赛会、雅典和斯巴达不同的发展道路等重大论题。贯穿该卷的主线是民主因素在希腊各邦的逐渐发展壮大。 卷二内容主要涉及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政治军事史。全书围绕四个重大事件展开, 即希波战争、西西里与迪太基的次战争、雅典帝国、伯罗奔尼撒战争。波斯到底有没有征服希腊的野心? 雅典还是斯巴达应该对伯罗奔尼撒战争负责? 狂热的党派斗争会在多大程度
本书主要讨论古代世界里罗马文明和犹太文明的冲突。公元70年,在4年的战争后,罗马军团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城和雄伟的第二圣殿。犹太人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圣城,还被迫向罗马缴纳犹太税。几十年后,罗马在耶路撒冷的废墟上建起了完全罗马化的殖民地。再接着,一位信仰基督的皇帝将这座城市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而罗马,这座永恒之城本身也在这几百年中发生巨大的变化──与这场冲突有脱不开的关系。本书聚焦于公元70年前后的犹太战争,及公元1世纪的地中海世界,将罗马与耶路撒冷两座城市进行对比。本书还介绍了罗马人和犹太人在文化身份、哲学观念、生活方式、政府结构、政治和对彼此看法方面的对比。最后,本书还提到了基督教的诞生与反犹太主义的起源。
彼得大帝是俄国乃至世界史上的一代雄主。他既是喜怒无常的沙皇,又是进步开明的改革者,更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本书以17 18世纪欧洲与俄国的宏伟历史为背景,详尽地叙述了彼得大帝的非凡一生,将他从一个小男孩蜕变为传奇人物过程中的诸多事件娓娓道来,生动地展示了他如何凭借自己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意志力,通过西化改革拓展国家版图,使国家脱离黑暗,走向现代化,进入文明的新时代,一跃成为欧洲强国。 作者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小说式的笔法串联起繁杂的史实,重现了那段辉煌的历史,立体地塑造了彼得大帝复杂的人物形象:冲动而又固执、慷慨而又残暴、温柔而又无情。
本书考察了从1648年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签订以来,英国与法国和普鲁士德国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一份及时而又富有远见的研究。作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是从这三国之间的外交、经济和文化关联中演变而来的;随着战争的破坏性逐渐增强,经济期待不断提升,这些国家开始拼命地想要自己存活下来。然而,这三个国家很少同时处于和睦关系之中。 虽然整个欧洲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共同体,但其实不同的文化独特性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欧洲各国的结合,所以欧洲整合始终如梦。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脱欧是可预见也可控的。毕竟,这些根源为圣罗马帝国的联邦间血脉太紧密了,所以欧盟依然是由二十七的国家组成的强大机构。英国脱欧后,将在欧盟外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而作者看到的是这样的 保持距离 ,将凸显欧洲中心的实用主义和历史稳定性。
拿破仑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一个没有显赫祖先和姓氏的人,凭借意志、勤奋和天赋的力量造就了自己。本书致力于探究拿破仑投身于历史的洪流并*终成为其推动者的历程,记述了他自诞生于科西嘉岛至成为终身执政的前半生,并基于历史研究的*成果,分析了拿破仑性格中的过人之处,描绘了大革命时代的背景,同时还评估了当时的种种社会舆论。通过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辨析还原,我们得以用接近当事人的视角,看待拿破仑和他所处的时代。
罗斯公国是9 13世纪以基辅为中心、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一个多民族国家,其统治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地区。罗斯被认为是俄、乌、白三国共同的文明起源。历史学家习惯上把这个国家称为 基辅罗斯 。 在罗斯公国300多年的历史中,征战、商贸、外交、文化碰撞不断,无数英雄人物与传奇故事诞生。留里克开创了以他为名的王朝,奥列格、伊戈尔远征拜占庭,奥莉加夫人为夫复仇开启清明的摄政时代, 红太阳 弗拉基米尔、 智者 雅罗斯拉夫和莫诺马赫将国家发展至最鼎盛的阶段 但纷乱血腥的内战与外患最终让罗斯分崩离析,1169年以后,罗斯的统治中心逐渐由基辅转移到了东北部的弗拉基米尔公国,统一的罗斯不复存在。 随着蒙古铁骑踏上东欧平原,罗斯被永久尘封在历史的宝函中,但罗斯公国的解体奠定了今天俄、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