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在本书中解释了如下问题:究竟是出于什么事件、哪些错误与何等失策,使这样一群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初心,不再向往他们视为神圣的自由,而甘心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成为世界霸主的奴仆? 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一个更加强大且更加专制的政府却从中诞生。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政府重新得以集权,让人们用极大代价换来的自由付诸东流,只留下空洞的表象?这个将普选权视为人民主权的政府,是如何让选举人不明真相、无从商议、无法选择?它是怎样将议会无声的屈从当作自由表决?同时,它又凭什么取消了国民自治权,对权利的种种保障,以及思想、言论及写作自由? 托克维尔的这部传世之作,让世人可以更理性、更开放地看待法国大革命。
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 第三帝国 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 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以无所不包的视角,呈现出阿道夫 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生动地塑造出戈林、戈培尔、希姆莱、德国军中反对派代表施陶芬贝格、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更对
在二战后的法国,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爆炸增长摧毁了农村原本的经济结构和环境,农村人口背井离乡,学者、政客纷纷断言 农村已死 农民已死 。 然而,本书指出,在同一时期,不仅农民都在积极地拥抱现代化,而且 农民生活和农村景观反而牢牢地攥住了法国人的想象力 , 法式乡村风格 甚至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风靡至今的当代神话。面对人满为患的城市、不如人意的都市生活、让人异化的工作,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农村,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赋予农村生活象征性和物质性的价值,以寻求 现代化的解毒剂 。这反而让农村在现代世界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农村社会并没有因为农民的消失而消亡。相反,人们不断地重塑农村和城市的关系,这赋予了法国农村全新的活力,甚至为法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且广泛的政治文化大革命,不仅打破了欧洲的旧制度桎梏,更成为后世革命运动的 母体 。本书是法国大革命史权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毅的代表作,开风气之先、立学界范式,堪称国内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全书从精英的决裂意识和大众的危机意识两个维度切入,论述和剖析了重权轻法、民族再生、谣言恐慌等大革命政治文化的多重面向,揭示了近代法国政治动荡和法兰西民族政治参与意识的文化心态根源,审视了法兰西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并试图寻找革命运动的一般规律,探求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在当今不确定的时代,作者对法国大革命及近现代其他国家革命做出的富有张力的思考,无疑提供了值得镜鉴的历史教益。
唐纳德 温奇在本书中探索了一段贫富关系的思想史,这一关系现在已成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亚当 斯密的立法者科学提供了一把钥匙,其目的是解锁商业社会那条联结富人和穷人命运的 隐秘联系 。这门科学改变了古代和现代关于奢侈和不平等的争论,为埃德蒙 柏克和托马斯 潘恩之类的著名学术对手评价美洲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基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国开启了第一个制造业民族的事业。这一阶段关于贫困问题的争论结束于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马尔萨斯为这场争论做出了最具决定性的贡献。与此同时,马尔萨斯激起了湖畔派诗人的强烈反对,由此拉开了一场持续整个19世纪的思想分裂,并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对英国文化史的理解。 唐纳德 温奇对这些思想发展的叙述令人信服,自始至终有理有据,并通篇强调了经济观念的道德内涵和政
本书是一部全新角度的300年荷兰共和国史,首度全方位解析荷兰共和国从酝酿到衰落的全过程。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分述各时代荷兰地区的发展历程。1477 1588年的共和国奋力摆脱勃艮第的控制,在唤醒自我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过程中燃起一片宗教改革与大起义狂潮。1588 1647年,处于黄金时代早期的共和国不断寻求抗争西班牙统治的道路,在意识形态上陷入大辩论,在权力的对峙中磨合出宗教宽容政策。1647 1702年,航海贸易的大发展,让八十年战争后的共和国在诸多思想的裹挟下陷入斗争,这种斗争既包含内部意识形态的对抗,也包含共和国与外部英、法间的竞争与厮杀。 1702 1806年,四次英荷战争的摧折,爱国者党运动的席卷,即使有尼德兰新共和国的垂死挣扎,衰落的时代也必然来临。最终,在拿破仑政权下,共和国正式落下帷幕。 全书避免了过去以1649年
从地中海-亚细亚到伊朗高原的广袤地域,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本书将带领读者探索的历史,从早期的灌溉农耕文明到城市国家的建立,从赫梯古王国的军事领袖到埃及尼罗河流域的文明缔造者,从腓尼基人的航海探险到伊朗人的迁徙,从古巴比伦之囚到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民族和国家的兴衰,领土争夺与政治斗争,多元宗教和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共同在这片横跨地中海-亚细亚到伊朗高原的广袤地域中,勾勒出一幅纷繁、丰饶而深刻的历史画卷。书中还引入大量考古资料,力图为读者呈现古代这一广袤地域的真实面貌。
一个国家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身历史上那些令人痛苦的记忆?人们该以怎样的行动回应自己父辈的罪恶?在种族对立与种族和解之间,在篡改与铭记之间,未来的人们将如何选择?本书作者苏珊 奈曼以德国人和美国人在这些问题上的做法为例,为西方世界对待自身现代历史中的罪过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又不可或缺的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将哲学反思、个人经历和大量采访结合在了一起,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她的答案。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犹太人大屠杀和第三帝国的种族主义在今天的思想残余,还讨论了东德和西德清算纳粹历史的种种做法的差异。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了美国南方,围绕埃米特 蒂尔谋杀案等著名的种族谋杀案展开,覆盖了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奴隶制的状况、这场战争的起因、战后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20世纪的黑人民权运动、奥巴
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解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时候,总是带有一种浪漫的唯意志论色彩。我们想象,当西方世界突破了中世纪的思想牢笼,在制度和理念上得到了解放,西方文明就开始崛起。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对于西方近代史的重要意义诚然不可否认,但是这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也不是西方文明崛起的根本答案。西方文明在近代的崛起,首先是他们有组织的军事暴力对其他文明和民族的背信弃义、残暴狡诈、血腥杀戮、黑暗恐怖。通过几百年的统治、掠夺与屠戮,占据了世界上最广阔的土地、巨大的资源和财富、最好的贸易港口和数以亿兆的人力,才得以拥有了如今对整个世界的巨大的影响。本书并不讲述西方国家 思想解放 追求进步 的 光明 历程,本书着重讲述西方近代列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对殖民地人民巧取豪夺的血
1991年底的苏联解体无疑是20世纪人类历史记录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新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大量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作者重点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聚焦苏联最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正是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多角度地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本书荣获2014年吉尔伯奖(TheLionelGelberPrize)和2015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Push
威廉 马歇尔是中世纪英格兰的一位无与伦比的战士和骑士精神的典范。他在5岁时被判处死刑并被送上绞架,然而这个没有土地继承的次子在与死神擦肩而过后幸存了下来,并接受了中世纪的骑士训练。在为5位英格兰君主效劳的过程中他一路升迁,成了一位著名的骑马比武冠军、贵族、政治家,并*终成为王国的摄政。他与那个时代的大人物过从甚密,并参与协商了《大宪章》 历史上*份 权利法案 的条款。然而,在他70多岁的时候,他仍然在前线作战,努力从1217年法国的入侵中拯救王国。 在本书中,作者引用了一系列同时代史料,包括13世纪时的一部威廉 马歇尔传记,对他的生平和时代进行了引人入胜地描述了他的生平和时代。我们跟随着马歇尔的脚步,从英格兰的乡村来到法国的战场,从圣地的沙漠城堡来到爱尔兰郁郁葱葱的海岸,一同见证了一个非凡人物
《德国的浩劫》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作者从两个世纪的德国历史文化背景着眼,对于导致法西斯专政的原因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本书是一部关于18世纪至20世纪俄国社会各阶层变化的研究著作。聚焦贵族、工人、市民、农民、僧侣等阶层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从各阶层的形成过程、社会地位、经济及生活状况等角度出发,分析各阶层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书中展示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具体案例,为研究俄国工业化时期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作者还剖析了社会等级观念在俄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作用、影响。通过本书可更加深刻地理解以贵族为代表的俄国社会各阶层的历史意义。
本书与爱德华 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齐名,都是公认的古典时期的学术佳作,多层次、宽角度、有条理地讲述了公元前29的奥古斯都成为罗马帝国的 元首 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入侵下灭亡的505年的历史,以深刻的思想总结了罗马帝国历代王朝的兴衰的经验与教训。
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以无所不包的视角,呈现出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生动地塑造出戈林、戈培尔、希姆莱、德国军中反对派代表施陶芬贝格、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