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来了,也要狂买便宜货!便宜货,让中层和下层也能享受 美好生活 。但,这样一个普通人也能、也会买买买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影响了身处其中的个体和社会? 这本书探索了便宜货如何征服美国人。自18世纪以来,各种便宜货便逐渐渗入美国人的生活。在全球工业生产与贸易体系的驱动下,各种家居神器、赠品、礼品、收藏品、新奇玩意儿源源不断地涌现,以各种真实或虚假的承诺,强势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大众心理乃至民族特性。 这不单是一部关于美国廉价商品的历史,也是一个关于欲望、消费主义与全球化的故事。
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起源于英国,却在美国结出了格外丰硕的果实。 从内战结束到20世纪初,美国可谓 达尔文国度 ,达尔文的影响无出其右,但也随时间而呈现不同的侧重。大体以1890年为界,此前为镀金时代,美国经济狂飙突进,社会思潮以个人式的达尔文主义为主,鼓吹自由放任、适者生存、丛林法则;此后美国步入进步时代,美国国内矛盾加剧,集体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跃居主流,作为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达尔文主义陷入沉寂,但 只要社会存在掠夺性,它便有可能卷土重来。
本书为喜马拉雅热门节目 美国史话 改编作品。主要围绕美国性格讲述美国历史,时间跨度从15世纪到20世纪末,涉及建国、立宪、西扩中,北美殖民者的实用主义,南北战争的困局和突破,美国在国际战争的立场和表现。抓住重要节点、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剖析美国能在短短几百年间成长为超级大国的原因。
香蕉共和国 、经济殖民、拉丁美洲、人类学、环境史、外交、消费主义 《香蕉的报复》揭示了平平无奇的 香蕉 是如何推动洪都拉斯的环境变迁,并引起美国的消费增长。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香蕉生产的扩大,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洪都拉斯逐渐建立起垄断地位,需要更多的土地,当地人因此被驱逐出他们祖先的家园。不止于此,洪都拉斯人的劳动逐渐被商品化,他们被迫成为出口经济的奴隶。 索鲁里将洪都拉斯的环境恶化和单一经济归咎于现代国际资本主义的影响。当时,跨国公司将种植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旨在充分剥削、赚取利润。在洪都拉斯香蕉产业中,美国跨国公司(如联合果品公司)这类组织严密、财力雄厚的企业扮演着决定性角色。 国际垄断资本的势力在政治和自然环境方面,对洪都拉斯实行着全面控制。跨国资本控制了当地铁路,改变了景观
1945年7月,范内瓦 布什向杜鲁门总统提交了《科学:无尽的前沿》 这一报告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奠基之作, 科学是政府理应关心的问题,政府对研究的支持,乃是发展公共福利之必需 成为所谓的 战后共识 。 然而,这一报告或许掩盖了更复杂的现实和更曲折的发展道路。 战后共识 的形成糅合了相互竞争或对立的愿景,经历了无数的妥协、试错甚至彻头彻尾的矛盾。从1921年到1953年,影响领域相对局限的科技政策却搅动了美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和重大事件。 这场漫长的讨论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而画上句号,真正的 战后共识 诞生了:大笔国防资金的投入消弭了政策分歧,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让政治和经济思想界变得沉寂。
1664年英国打败荷兰,取得 新阿姆斯特丹 的领土,并将其命名为 新约克 ,即现在的纽约。本书讲述的就是在三位荷兰总督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故事。 本书作者是被称为 美国文学之父 的华盛顿 欧文。他以风趣幽默的笔法向读者展现了关于纽约的早期记忆,用诙谐的笔触讽刺当时的荷兰殖民者。纽约早期地理和人文、环境、城市建设、居民迁徙与定居在书中亦有体现。同时,本书对于促进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本书都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
长期以来,欧洲把海上勘探作为帝国扩张的有力工具。自 15 世纪起,航海探险越来越多。除了获取权力和财富,这类航海还提升了国家声望。 早在美国内战前,美国白人就非常渴望在欧洲获得 声望 或 品格 。殖民时代以来,他们就感到这里文化贫瘠,尤其在艺术、文学、科学和时尚方面不及欧洲。尽管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但美国白人在传统的欧洲大国面前仍感到自卑。许多美国人相信,进行像欧洲一样的探索将为美国在国际上赢得梦寐以求的尊重。 美国从独立后到内战前进行了 17 次海外探险,其动机与欧洲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书从其背后的动因入手,讲述了在知识、商业、文化、宗教、奴隶制扩展和外交驱动下的 7 次典型探险,也阐释了这些行为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造成的影响,以及为何国家性的海外探险在内战后几乎销声匿
? 长久以来,美国人倾向于将奴隶制视为一种前现代制度,属于这个国家的原罪。但是,年代的隔阂,割裂了奴隶制与美国后来成功的联系,这种看法对于数百万惨遭束缚的奴隶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 历史学家爱德华 巴普蒂斯特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在美国独立后的80年里,奴隶制的扩张推动了美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短短几十年,南方从沿海狭长地带的破旧烟草种植园,成长为横贯大陆的一个棉花帝国,为美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打下了重要基础。巴普蒂斯特认为,内战以前,美国经济上*大的创新是想尽办法通过奴隶制赚更多的钱。奴隶主通过强制迁移和严酷刑罚,强迫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从他们身上压榨出巨额利润,这才使得美国能够牢牢掌握工业革命的关键原料 棉花的世界市场,zui终成为一个拥有全球影
本书从发现新大陆前的欧洲社会背景讲起,进而介绍了殖民地美洲的情况,以及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书中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进行了分析,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西方文明、科技发展、美国的政治生活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房龙用通俗生动的写法、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枯燥无味的历史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通过本书,读者能够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社会的样貌,进而了解一个现代化的美国是怎样炼成的。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结构复杂的句式,采用简洁、精确的词汇进行表达,以期让读者认识到历史并不晦涩难懂,它可以像故事一样生动,从而培养读者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能以史鉴今,获得启发。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反恐战争等一系列危机事件为总统扩权提供了借口,致使美国原本三权分立的政体逐渐失衡。总统以民意的名义掏空了立法和司法分支权力的同时,又动用 家臣 律师为他的夺权行为做合法性辩护。在这种危机政府和民调政府论调的双重加持下,美国总统走上了极端与集权的政治道路,民主政治要求的慎思明辨不但成为一句空话,更让民粹总统、集权总统成为一种可能。 白宫风云,府院相争,总统扩权,共和衰落。在本书中,阿克曼从制度运行的视角,通过对美国宪制中一系列看似孤立的事件进行梳理和分析,成功预言了21世纪的美国宪制危机,并试图在亡羊补牢前提出一系列可能降低前路风险的改革。
本书主要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兴起以来, 中产阶级 概念的出现、发展及其流变,以及中产阶级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一步步向新中产阶级、职业中产阶级转变?中产阶级不断发展和分化,随之而来的阶层变化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产生了何种影响?du特的中产阶级文化在兴起与扩散过程中,美国公民身份认同如何悄然形成? 本书作者分别从农民、白领、劳工、妇女等四个方面入手,以大量历史数据兼各种例证,既有对美国中产阶级形成过程的描述总结,也有对其中转变原因的论述剖析,同时也对随之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分析点评,并以四分之一篇幅探讨了中产阶级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深度剖析美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成败与得失,可谓quan面且深入。 作为一部学术专著,立证严谨、观点全面,同时文字平实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100%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理想国译丛033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 者 (乌拉圭)爱德华多 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著 出版时间 20181101 I S B N 9787305209970 定价 79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精装 版 次 1 字 数 291 (千字) 页 数 358 读者范围 大众 内容简介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 依附理论 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
不发达并非发达的一个阶段,它是发达的后果。 1971年,《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问世,成为拉丁美洲 60年代 集体记忆的沉淀。 在加莱亚诺写下巨著的年代,这片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由残暴的亲美军事政权所掌控。21世纪之初, 粉红浪潮 席卷拉美大地,为了消除贫困和极端不平等, 加速增长 成为共识。在这个资源日益减少的时代,在这个资源无比丰富的大陆,出口原材料并由此获取外汇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快途径。 然而,历史面临着重演的危险。全球资本主义力量对拉丁美洲造成的破坏,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对人类灵魂的践踏上 传统的 和谐生存 理念正消失殆尽。政治势力交替,拉丁美洲的命运为何依然如故?被切开的血管怎样才能愈合?
本书聚焦两个世纪里的拉丁美洲发展,极为大胆地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思潮做了总结,浓缩了拉丁美洲在地理、历史、思想、民族性格等方面的 前世今生 ,全景式地展现了拉丁美洲独特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神经。本书精要地剖析了拉丁美洲的思想独特性,追踪了其背后耐人寻味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立足于大量真实史料,为读者讲述拉丁美洲独一无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本书简明扼要,按时间顺序清晰展现美国历史发展与欧洲的不同之处,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美国历史在不同阶段和年代的自身演进和发展。本书简略勾勒了从殖民时期到当今的美国历史,涉及*重要的阶段和时代。在阅读时,读者也可了解美国政治发展和社会经济史的概览。 美国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16 世纪欧洲殖民进入北美大陆开始,至1865 年南北战争结束,这一阶段是美国独立建国的过程;自南北战争之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时间,美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大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美国一直稳居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几百年的发展史中,动荡与战争一直在美国不断上演着。
这是一部重要的保守主义视野的美国历史,本内特并不是要恢复新史学以前的美国史学传统,对美国历史一味地歌功颂德,相反,他主张从美国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本内特写这本书的*终目的是: 以这部历史来激发浪漫情绪,鼓励美国人再次或首次热爱这个国家。不是不加思考的,不是盲目的,而是睁大眼睛 。本内特的写作技巧很有特色,他不是空讲道理或原则,而是用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具体的细节来感动你、影响你。他能从大量的历史素材中,借助文字技巧,发掘出历史人物的心声与情感,以寥寥数笔让你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
当生活无以为继的时候,他们继承了人们数百年来的传统,继续抗争下去 就像反抗英国暴政的清教徒一样,就像俄克拉荷马州风沙弥漫时,移居美国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一样,就像没有东西可以充饥时,奋起反抗的爱尔兰人一样,就像纳粹肆虐时,不甘屈服的欧洲犹太人一样,就像在俄国、意大利失去土地,远赴重洋寻求更好生活的人一样。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故事中的人物都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虽然一万个不情愿,但他们仍希望到新世界开创更好的生活。他们和历史上那些前赴后继追求自由的勇士并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他们离开了南方。 20世纪的黑人大迁徙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它对非洲裔美国人和美国的意义不亚于南北战争中林肯解放黑奴,这次大迁徙重新塑造了美国的历史,不仅改变了北方,也改变了南方。它迫使南方人重新寻找自己的灵
本书从1859年约翰 布朗袭击哈帕斯费里这一暴力行动入手,分析了当时的美国如何被逼入绝境,为何对奴隶制的争论会导致南方脱离联邦,并得出结论:美国内战并非不可避免。 本书将大量笔墨集中在美国内战本身,除关注战术细节外,还将普通士兵的经历与对双方将领军事领导才能的评论融合到一起,强调非裔美国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美国政局及社会各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民众战前、战争期间和战后的复杂情感,挑战了关于这场几乎将美国一分为二的战争的传统观点,对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层次理解这场战争具有一定的意义。
普洛耶什蒂是罗马尼亚重要的石油城市,也是二战中重要战略要地之一,为了获得军工所需要的石油,德国通过外交和军事压力,提前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要想阻断德国石油来源,盟军必须打击掉普洛耶什蒂。1943年8月1日,美国陆航针对普洛耶什蒂发动了低空轰炸行动,代号 浪潮 ,这也是二战中惨烈的一次低空轰炸行动。本书基于详实的史料,从纯军事的角度,具体生动而客观地讲述和刻画了 浪潮 行动的全过程,具有史料意义的同时也兼有趣味性。
1545年,在玻利维亚高地一座荒凉的红色山峰上,一位印第安预言家发现了富银矿砂。西班牙人继而在此找到了一条富矿脉,缔造了波托西作为 帝王之城 的传奇。波托西是一个由土著工人、女性商贩、非洲奴隶等普通居民,以及与他们一道居住的精英商人、精炼厂厂主、富有寡妇和皇室官员共同构筑的世界,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富有活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波托西:改变世界的白银城市》讲述了这一传奇矿业城市的兴衰。在波托西从16世纪闪耀兴起直至19世纪黯然衰落的历史进程中,学者克里斯 莱恩阐述了白银对于全球经济变革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对发展中超限度与破坏性行为的生动描绘,揭露出人类在矿尘飞扬背后残酷无情的诸多过往。
本书详细解读了1841年到1850年间美国从法属路易斯安纳往西到太平洋流域的领土扩张历史,指明了为西进运动带来推动力的真正力量,以及这些力量是如何运作的,也论及对西进所涉及的文化现象、社会结构的变化、移民的心理状态、少数族裔的状况、妇女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有哪些因素推动了西进运动?美国扩张领土的方向有哪些?缅因州的边界争端问题*终是如何调整的?得克萨斯宣布独立,成立得克萨斯共和国,*终是如何一步步被美国兼并的?美国和英国是如何通过一系列谈判*终解决俄勒冈问题的?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外交关系破裂的原因是什么?*终又是如何发动了战争,解决领土控制权问题的?1840年、1844年和184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期间都发生了哪些影响美国历史的事件?威尔莫特但书的真正起源是什么?约翰 泰勒和辉格党关系破裂,真正的责任是什么
古巴岛是大安的列斯群岛中大的岛屿,被誉为 通往新世界的钥匙 ,其名在泰诺语中有 肥沃之地 的意思。 本书写作建立在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之上,以美洲*的社会主义国家 古巴的历史进程为线索,从自然环境和土著到独立之路再到社会主义经验,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古巴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历史社会图景,同时分析了其在历史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为读者深入了解古巴的某些历史阶段提供了参考。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 依附理论 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 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 这些 血管 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
托克维尔,一个矛盾的法国贵族,因对民主与平等发表洞见而闻名于世。他是分析美国社会与政治的蕞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研究法国大革命蕞具独*性的历史学家。他在政治理论与社会学、历史学方面所作的贡献意义深远,至今仍存。 这部作品出自世界*尖的托克维尔研究者之手,对托氏的社会、政治理论做了清晰、易读的介绍。施莱费尔带领读者走进《民主在美国》《旧制度与大革命》以及托克维尔其他的作品、文章和通信,他审视了托氏的基本主题,探索了诸如平等、民主、自由、革命等概念的意义,并将托氏对民主的优弊分析与其常被世人忽视的经济、社会改革方面的观念结合起来讨论。 施莱费尔同时追溯了托克维尔思想的一致与变化,展现了托氏观念的复杂与微妙以及其思想遗产的重要性。对希望了解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美国政治、法国大革命及
本书将美国人早期的探险、殖民、独立战争、新国家的建设、疆域的发展、奴隶问题、南北战争、新民主政治等历史活动还原再现,目的是对美国人进行理想和美国历史的教育。本书通过捉住美国人深潜而宏阔的生活潮流,把这些潮流明白公正地描写出来,使历史成为活的历史,使读者对这些潮流发生兴味,使他们明白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