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六十年,这里相当于我的第二个家。但与此同时,我始终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东方人。因此,我具备内外双重的视角:能以美国公民的视角从内部深度观察美国社会,又能以东方人的 他者 角度去看美国 这就是我要写这本书的理由。 许倬云 《美国小史》的作者许倬云先生在美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六十余年,他将其东西方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与在美国社会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以极为精简的文字,介绍了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近三百年的历史。 附录为有关中美关系史的回顾、许先生就中国经济建设发出的建言,以及一份推荐书目,许先生选取的十二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从历史来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 许先生深厚的历史学养,令这本 小史 具有明确的大众面向,可读性强、通篇精彩。
首度披露大量机密信息 揭开 二战 后期美国大举 招揽纳粹科学家的黑暗内幕 ★ 二战 期间,希特勒拥有十万吨生化武器,为何*终没有使用? ★纳粹德国在 二战 期间就已打破音速障碍?十万吨芥子气炮弹的存量更是盟军闻所未闻? ★波恩大学马桶里捞出的 奥森伯格 名单有何玄妙?为何说它决定了美苏战后的地位? ★从纳粹信徒到美国登月功臣,冯 布劳恩经历过怎样的历程?美国通过 回形针行动 ,到底掌握了多少第三帝国的科技遗产? 二战 后期的混乱岁月中,美国面临诸多艰难抉择,包括如何处理纳粹德国的科学家,他们正是昔日纳粹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背后的智囊团。一项长达数十年、旨在将希特勒麾下1600多名科学家转移至美国的秘密计划就此展开,这就是 回形针行动 。 这些科学家大多被指控犯有战争罪,为美国效力后却在火箭技术、医疗以及太
本书是霍布斯鲍姆的晚年文集。这些论文和讲演发表于2000 2006年,针对世界各地的不同听众,试图阐述和解释当今世界或其中大部分地区所处的情势。本书的论述集中于五个领域:战争与和平在21世纪的发展,诸世界帝国的过去与未来,民族主义的性质与其不断变化的语境,自由主义民主的前景,以及政治暴力和恐怖主义的难题。
1776年美国建国,1863年林肯作为第16任总统发表葛底斯堡演说,这八十七年来的若干政治斗争和关于宪法的论辩,以及不同的政治人物在不同时期做出的不同努力,是本书的主要讨论对象。作者在历史的纵深中梳理制度形成的来龙去脉,实事求是地展示各种力量在历史重大关头的选择,并且不忽视历史行程中的偶然和复杂,组织起对美利坚的创制的讨论。 这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学者主体性、以中国的学术话语认真研究美国的专著,在基本立场上,作者摒弃了曾经影响过中国学术界的美国制宪的 民主奇迹 说,同时,通过历史路径来反思美国法治道路,有助于驱除我们曾经为美国模式编织的光环。
新政冲破大萧条 希望战胜大恐慌 萧条岁月,何以为继? 1932年,美国经济濒临崩溃,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25%的人口失业,人心惶惶一度不可终日。 1932年,美国面临生死时刻,是胡佛继续自由放任,还是罗斯福临时 独裁 ,民众选择了后者。 1932年,危机成就了罗斯福,而罗斯福拯救了大萧条。 坚毅领袖,挥斥方遒! 本书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传奇 一位激动人心的伟大领袖和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时刻。从选举到百日新政,罗斯福用激情燃烧美国,用坚毅鼓舞民众。百天之内,罗斯福连续签署通过70项法案,手笔之大,*。凭着这种敏锐的政治直觉和乐观积极的性情,他魔术般地拯救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美国民众也因而获得了免于恐惧的自由,资本主义世界顿时焕然一新。
本书从发现新大陆前的欧洲社会背景讲起,进而介绍了殖民地美洲的情况,以及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书中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进行了分析,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西方文明、科技发展、美国的政治生活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房龙用通俗生动的写法、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枯燥无味的历史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通过本书,读者能够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社会的样貌,进而了解一个现代化的美国是怎样炼成的。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结构复杂的句式,采用简洁、精确的词汇进行表达,以期让读者认识到历史并不晦涩难懂,它可以像故事一样生动,从而培养读者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能以史鉴今,获得启发。
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的硝烟还未见尽头,美国对伊朗的战争就将一触即发,中美关系也已到达历史转折关头。二战结束至今的世界动荡,都能在美国身上找到历史根源。 从19世纪*后30年的社会动荡到制造广岛、长崎的末世般核爆,本书作者基于解密资料和档案调查,在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和美菲战争、1914~1918年的一战、1939~1945年的二战中,发现了不会出现在教科书的美国秘史。他们历时5年、耗资千万打造了纪录片及同名畅销书。该书配以200多幅意味深长的珍贵照片与震撼插图,带你洞悉: △ 战争与地区动荡如何成就美国在美洲的霸主地位? △ 美国如何抓住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期,重塑全球秩序? △ 谁在真正左右华盛顿的参战决策? 美国历*关键时刻的关键决策都被本书深刻挖掘和呈现。多位美国总统执政期间的战争决策与国际政治盘算都在这里充
《爱国观念的转化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讨论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美利坚人如何从前现代的政治思想资源中汲取、改造并捏合一系列的核心概念,以论证独立运动的合法性。在18世纪美利坚建国的过程中,在独立运动的酝酿、发展与推进过程中,在北美殖民地反英派为反抗母国和独立正名的话语调用和逻辑自证中,源自英国政制传统的 爱国 观念被不断调用,多次改造,成为反抗母国行动的辩护话语。作者从政治概念史的角度出发,调动多种理论资源,深入挖掘题材和史料的意义,为理解美国革命话语形成以前反英派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新思路,并在爱国观念转化与独立运动兴起之间建立了事实关联。
《美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讲述了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资本主义在这块新大陆土地上发生、发展、逐步强大,以及伴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成长历程。 《美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2007年出版以来,已经累计印刷5次。这次作者经编辑要求,对全书重新做了修订,增加了一些内容,希望更便于读者理解美国历史。
普洛耶什蒂是罗马尼亚重要的石油城市,也是二战中重要战略要地之一,为了获得军工所需要的石油,德国通过外交和军事压力,提前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要想阻断德国石油来源,盟军必须打击掉普洛耶什蒂。1943年8月1日,美国陆航针对普洛耶什蒂发动了低空轰炸行动,代号 浪潮 ,这也是二战中惨烈的一次低空轰炸行动。本书基于详实的史料,从纯军事的角度,具体生动而客观地讲述和刻画了 浪潮 行动的全过程,具有史料意义的同时也兼有趣味性。
罗伯特·N.贝拉等著的《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是一本全面介绍美国社会的一般状况、深层结构和运动态势的书。作者通过对美国社会的各层次、各领域、各种典型人物及其思想观点的考察,通过对美国传统的渊源及其沿革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立体画面,从开国元勋的志向到里根政府的作为,从经济结构的演变到宗教含义的转化,从“原始的丰富”到文明的灾难,从苦恼之处到希望之光,无不述及,同时又以“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这条主线贯穿之。
在这个历史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中,凭借《美国的狮身人面像》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约瑟夫 埃利斯探讨了一群极有天赋但又有很大缺陷的人 汉密尔顿,杰斐逊,富兰克林,华盛顿,亚当斯和麦迪逊 他们对抗了压倒性的挑战并为美国之后的发展设计了前程。美利坚合众国在1790年更像是一个脆弱的希望。在随后的十年里,开国元勋们将理想的《独立宣言》和《宪法》的内容相结合,将美国政府建立并实际运作起来。
本书介绍论述了历史的定义、历史学的方法、历史兴趣、历史作品的重大意义等问题。同时还讨论了美国历史的发展。
普利策奖得主米查姆 剖析当代美国重磅作品 正在滑向 恶之魂 的美国,将何去何从? 《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 艾萨克森,《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等推崇! 本书是一本基于美国现状而探寻美国历史的作品。米查姆描述并辨析了美国历史上几个知名总统和重要政客、民众团体在多件重大事件上的博弈过程及其成败,以及这些博弈过程对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作用和贡献。 米查姆是美国知名历史学家,他认为,在美国的历史进程中,既有恐惧、排外、歧视、冲突等恶之魂的一面,也有希望、开放、平等、正义等善之魂的一面。与恐惧等恶之魂的一面作斗争,为希望等善之魂的一面而努力,这是美国历史的主线,也是贯穿本书的主线。 米查姆通过多件历史事件的演绎认定,当恶的一面占上风,美国就会变得自私、冲动、歇斯底里,眼中只有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当
全景式解剖当代美国社会的思想纷争 身为美国人还是那么值得骄傲的事吗?或者像进步人士所宣称的,是一种耻辱?美国人的生活是否建立在一个充斥着盗窃、征服、镇压和谋杀的国家计划基础上?索萨为美国的生死存亡深感担忧,除非进步人士的反美呼声得到扼杀,否则美国将不再是象征自由的灯塔。针对持反美观点的左派人士提出的控诉,作者在本书中一一给予尖锐、激昂且不乏逻辑的反驳。你将了解到: 进步主义人士是如何散播谣言,指控美国政府的势力正在进行不公扩张并将 魔爪 伸向纳税人之手的? 为什么他们必须警惕进步主义人士所谓的 改革 主张,而那实际上恰是集权主义抬头的契机? 美国政局右派当道,但是他们万万想不到,在他们当中隐藏着两位即将颠覆美国的左派领袖 奥巴马和希拉里! 奥巴马政府竟然一直
“火山湖泊之国”尼加拉瓜是中美洲地峡面积*的多民族国家。这里东西濒海,河谷纵横,马萨亚等数十座火山和尼加拉瓜湖等数十个湖泊点缀其间,绿水、青山、白云、蓝天、沙滩……构成一幅独特迷人的热带风光画卷。1821年独立后,尼加拉瓜人民前仆后继,同外部干涉殊死搏斗,终于在1979年推翻了延续40多年的独裁统治。近30年来,尼加拉瓜政局不稳,发展缓慢,至今仍是拉丁美洲贫困的国家之一,面临着稳定社会、凝聚民心、发展经济等长期艰巨的任务。 巴拿马地处连接南、北美洲大陆的中美洲地峡,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沟通两洋的运河而闻名于世。巴拿马的立国和发展与运河的开凿同美国的战略密不可分,正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成为独立国家。但巴拿马人民从立国之初就顽强不懈地争取和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权益,终将长期处于美国控
本书为 地图说史 丛书第一批四种书目之一,本次请作者改版修订后推出第二版。本书以一幅地图配大约千字文的形式,将历史与地理结合,以直观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历史。 内容简介: 《地图上的美国史》(第二版)以八十多幅原创绘制地图加简短说明文字的形式,文图对应地讲述了美国自建国前后至今两百余年的历史。美洲印第安人的兴衰荣辱、新美国与老英国的恩恩怨怨、西进运动的功过与反思、美国经济的盎然起飞、扩张主义与孤立主义的反复博弈、从大繁荣到大危机的跌宕历程、 两极 阵营与 一超 时代的纷纷扰扰 美国历史上种种风云际会,将在地图和文字的交融中,得到最直观、最简明的呈现,便于随时快速查阅,简明扼要理解。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文字和地图进行了修订。
在《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的领导下,《列国志》各承担单位尤其是各位学者加快了编撰进度。作为一项大型研究项目和大型丛书,编委会对《列国志》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资料翔实、准确、*,文笔流畅,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列国志》之所以强调学术性,是因为这套丛书不是一般的“手册”、“概览”,而是在尽可能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所得和个人见解。正因为如此,《列国志》在强调基本要求的同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没有对各卷的具体内容及学术观点强行统一。应当指出,参加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以外,还有院外的一些在该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什么是拉美史》考察了拉美史这一既充满生机活力又面临重重危机的研究领域在北美、拉美和欧洲的发展。作者马歇尔 C. 埃金在简要讨论了 拉丁美洲 概念的内涵和历史后,勾勒了20世纪60年代前拉美史的发展历程,然后重点介绍了刚刚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发生的社会史转向和文化转向,概述了有关奴隶制、原住民、种族、环境、科学、医学和性别等主题的创新研究,以及塑造拉丁美洲与拉美研究的关键社会、文化和政治力量,最后讨论了边疆、大西洋世界和跨国史等新概念的出现对拉美史领域的影响。
厄尼 派尔1942年起作为战地记者在北非战场进行报导,他跟随运兵船前往非洲,和盟军士兵一起经历了突尼斯战役的炮火硝烟。步兵师和装甲师,一等兵和二等兵,吉普车、GMC两吨半卡车和道格拉斯DC-3货机,战俘和战利品,俯冲式轰炸和机枪扫射,蛇和蜥蜴,医生和护士,口粮和毯子,在这一切背后是坟墓、坟墓和坟墓。派尔从各种角度、各个细节讲述了 我们的战争 。盟军、德军,法国人、阿拉伯人,从士兵到军官,派尔不带预设观点地观察着他们,发现他们对战争既有幻想,也很现实。对于盟军战士来说,他们牺牲了,并且因此剩下的人可以继续活着。
托克维尔,一个矛盾的法国贵族,因对民主与平等发表洞见而闻名于世。他是分析美国社会与政治的蕞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研究法国大革命蕞具独*性的历史学家。他在政治理论与社会学、历史学方面所作的贡献意义深远,至今仍存。 这部作品出自世界*尖的托克维尔研究者之手,对托氏的社会、政治理论做了清晰、易读的介绍。施莱费尔带领读者走进《民主在美国》《旧制度与大革命》以及托克维尔其他的作品、文章和通信,他审视了托氏的基本主题,探索了诸如平等、民主、自由、革命等概念的意义,并将托氏对民主的优弊分析与其常被世人忽视的经济、社会改革方面的观念结合起来讨论。 施莱费尔同时追溯了托克维尔思想的一致与变化,展现了托氏观念的复杂与微妙以及其思想遗产的重要性。对希望了解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美国政治、法国大革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