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在地理上通常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本书梳理拉丁美洲从远古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作者把拉丁美洲上下古今的历史划分为五个发展时期:1、古代时期从远古至欧洲殖民主义的入侵。2、殖民统治时期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时300年。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的到来,打断了印第安人自古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建立了欧洲第一个殖民帝国。3、拉美国家的早期发展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为时约100年,其中,又可分两个阶段,前后各50年。19世纪初拉美独立革命推翻了殖民统治,开启了迈向现代社会的新时期。4、探索自主性发展道路时期20世纪拉丁美洲历史的重要内容是改变依附和落后地位,探索自主性的现代化道路。5、80年代以后的调整和发展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拉丁美洲普遍地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与大多数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相比,美国还相当年轻。自17世纪初第一批英国定居者踏上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最久殖民地,美国至今也不过四百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历经革命、建国、西扩、内战、工业化、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一系列危机、应对与改革,美利坚民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快速崛起,其间有因矛盾和冲突导致的挣扎与波折,也有基于理想和信念的开拓与进取。 本书采用全方位编年史式的叙述方法,力图呈现美国从诞生、成长到长成的重要历史进程与主流思想脉络。内容涵盖政治、社会、思想、科技、文化等诸方面,并配有精彩插图、文献摘录、人物小传等辅助资料,尽可能多侧面、多维度地保留历史本来的面貌。
阿尔比恩(Albion), 早有记录的不列颠的名字。 本书从民俗的角度切入,解答一个重大问题,即美国自由体系的决定因素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1629—1775年英国向北美的四波移民潮深刻地改变了北美大陆,带来了四种不同的不列颠民俗,并奠定了新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这四种文化在英属北美扎下根基, 终成为英属北美自愿社会的基石。现今美国人口只有不到20%有英国祖先,但从文化意义上讲,大多数美国人都是阿尔比恩的种子,无论他们的祖先是谁。 本书对北美的民俗各元素进行了详细考证,从 、地域、语言、建筑、群居模式等多个方面厘清了美国文化的源流,全面呈现了殖民时期美国的文化面貌,阐发了美国早期四种文化传统所内含的理念、互动融合的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长久以来,美国人倾向于将奴隶制视为一种前现代制度,属于这个国家的原罪。但是,年代的隔阂,割裂了奴隶制与美国后来成功的联系,这种看法对于数百万惨遭束缚的奴隶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 历史学家爱德华·巴普蒂斯特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在美国独立后的80年里,奴隶制的扩张推动了美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短短几十年,南方从沿海狭长地带的破旧烟草种植园,成长为横贯大陆的一个棉花帝国,为美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打下了重要基础。巴普蒂斯特认为,内战以前,美国经济上优选的创新是想尽办法通过奴隶制赚更多的钱。奴隶主通过强制迁移和严酷刑罚,强迫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从他们身上压榨出巨额利润,这才使得美国能够牢牢掌握工业革命的关键原料——棉花的世界市场,最终成为一个拥有全球
本书从现代化的角度阐释了拉丁美洲自前哥伦布时代至21世纪初期的发展历程,重点聚焦于该地区的一个不解之谜——“富裕的土地上生活着贫穷的人民”。作者指出,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悖论,关键在于殖民地时代形成的为上层人士服务的体制结构,在独立后得到加强,并延续至今。因此,拉丁美洲的现代化,是一种“增长但不发展”的现代化,广大人民未能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在新的世纪,发展仍将继续成为拉丁美洲的主旋律。
本书从殖民地时代写到2008年,只花了300 多页,简明扼要,流畅好读。 从印第安人部落登陆西半球讲到现在,每件大事都交代前因后果,每个历史人物都明确来龙去脉。在这几百年间,一个典型的美国是怎样炼成的,一个共和国如何蜕变成一个民主国家的,一代又一代的美国社会又是什么模样的,这本书都能给你答案。 此外,书中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外交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方方面面都有点到,字字见肉,处处干货。 一卷在手,对美国这个当今地球上的大国和人民大致就有了一番了解和认识。
“美国人三部曲”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前国会图书馆馆长丹尼尔·J.布尔斯廷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由《美国人:殖民地历程》、《美国人:建国的历程》和《美国人:民主的历程》组成,三卷分获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和普利策奖。《美国人——建国的历程》讲述美国独立后到内战前的历史,披露了许多有趣的史实,如美国如何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并得到佛罗里达,华盛顿生前死后受到的截然不同的遭遇和评价,1776年《独立宣言》的真相,以及美国如何摆脱殖民地桎梏,冉冉上升为世界舞台新生力量的过程,极富启示性。《美国人——建国的历程》获得了弗朗西斯·帕克曼奖。
美国是如何打破孤立主义,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历史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是如何进行的,美国人民面对历史转折关口,又经历了怎样的观念转变?本书是美国畅销作家琳内 奥尔森针对上述主题的有益尝试。在对待纳粹德国的态度方面,以查尔斯 林德伯格为首的対德绥靖派,以及聚拢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身边的主战派,成为推动政策走向和局势转变的关键角色。本书也围绕着这两位重要人物,探讨了二战前夕,以及二战爆发后和美国参战前的国际形势、国内政情民心,并详细描绘出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普通老百姓对待战争、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等的态度。 是积极干预还是保持孤立,是直面战争还是和平第一,是个人得失还是国家利益?这本书用了28个章节的篇幅,借助扎实的文献资料,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视角
这条大河又始终桀骜不驯,时常泛滥成灾。能否有效治理、开发甚至驯服这条河流,关乎美国的繁荣与发展,成为其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1927年,密西西比河再次肆虐,洪水波及范围之广、破坏力度之强,前所未有。一时之间,无论是波涛中奋力挣扎求生的灾民,还是在幕后操纵时局的总统议员、富豪商贾,每个美国人都直接或间接地被这场洪水裹挟。紧随这场灾难而来的,更是人间权力斗争的暴风雨:荣誉原则与金钱利益相冲突,白人与黑人的种族矛盾加剧,中央与地方层面的权力结构强烈对立。这些矛盾相互交织,撼动着当时的美国社会,对时代局势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作者约翰 M.巴里依托大量档案文件,采访了诸多知情者,并实地走访洪灾遗迹,以宏观视角还原了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从暴发、肆虐到退却的全过程:剖
与大多数具有悠久历史的 相比,美国还相当年轻。自17世纪初 批英国定居者踏上詹姆斯敦,建立 悠久殖民地,美国至今也不过四百多年的历史。从 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历经革命、建国、西扩、内战、工业化、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一系列危机、应对与改革,美利坚民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快速崛起,其间有因矛盾和冲突导致的挣扎与波折,也有基于理想和信念的开拓与进取。 本书采用 编年史式的叙述方法,力图呈现美国从诞生、成长到长成的重要历史进程与主流思想脉络。内容涵盖政治、社会、思想、科技、文化等诸方面,并配有精彩插图、文献摘录、人物小传等辅助资料,尽可能多侧面、多维度地保留历史本来的面貌。
《大河与大国》讲述了一个双向塑造的故事:美国造就的河流,河流造就的美国。 美国的25000多条河流,总长度300多万英里,遍布全国,如同巨大的循环系统。这些河流从古至今扮演过多重角色:贸易路线、疆界、通道、下水道、水源地、发电站、灌溉渠等。作者讲述了美国河流开发利用的宏大史诗,从殖民地时期的河流通航,到美国工程兵团的探险勘察,从1848年淘金热,到西部目前的水资源争夺,河流常常处于美国社会实验的争论焦点,比如土地私有权、主权、财产权、税收、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等。作者旁征博引,又高屋建瓴,阐明了河流开发与美国历史的密切关系,并且断言美国的河流将继续对美国的未来施加巨大影响。作者用生动的文笔和故事切入这个宏达的话题,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是该领域的杰作。 《李光耀观天下》 《 李光耀
马娅·亚桑诺夫将追随雅各布·贝利这类从美国革命出走的难民的足迹,呈上效忠派大流散的全球史。虽然已有历史学家探讨过效忠派在殖民地内部的经历,却从未有人充分描述过效忠派在美国革命期间和之后散居世界各地的历史。事实上,效忠思想广泛存在于早期美国的整个社会、地理、种族和民族谱系中,同那些爱国者相比,这些人的“美国性”一点也不弱。他们中既包括刚来不久的移民,也包括五月花号登陆者的后代,既有英国圣公会牧师,也有卫理公会和贵格会教徒,以及见多识广的波士顿人和来自卡罗来纳偏僻乡村的农民。
一部非虚构社会史著作。它是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这座城市的传记。 本书是对汽车城底特律繁荣时期的回望,也是对其衰落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初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黄金时代,也是底特律的辉煌时期,作者以这段时期为切入口,巧妙地将音乐、汽车、种族、民权、政治等看似无关的主题编织成一幅底特律盛世的立体画卷。 在那个年代,底特律充满希望,汇集了对美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群人:福特汽车老板亨利·福特二世、“灵魂乐歌后”艾瑞莎、C.L.富兰克林牧师、摩城创始人小贝里·戈迪、市长杰罗姆·卡瓦纳、劳工领袖沃尔特·鲁瑟、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黑帮头子托尼·贾卡隆等。上至权要显贵,下至黑帮走卒,他们参与了底特律的重大社会变革,推动底特律达到辉煌,本书将此一一呈现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
在《门外之民》中,著名历史学家、 工匠研究教父 阿尔弗雷德 F.扬挑战了正统叙事对美国革命时期 大人物 的强调,探究了技工、主妇等在政治权力之外的普通男女在决定事件发展方面的作用,他们对美国 建国者 的影响,以及革命的 民众方面 最终是如何在公众记忆中呈现的。 本书汇集了阿尔弗雷德 F.扬半个多世纪关于美国革命的学术研究,从对海港城市工匠的多层面分析,到对几乎被遗忘的自由树的深度探索,这些精雕细琢的文章呈现了美国革命的另一面,使普通人得到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美国原住民史是美国历 充满血与泪的篇章。从欧洲殖民者进入美洲大陆的 天开始,这段历史就注定不会充满欢声笑语。作者佩吉·史密斯在开篇中说,这是“世界历 算得上 戏剧性的一场不同文明的遭遇”。很不幸,这两种文明的遭遇, 演变成了刀兵相见,除了 与利箭的仇恨,还有美国原住民被迫离开世代居住之地的背影。 在佩吉教授看来,战争是因双方的互不理解造成的,美国白人也曾向印第安人释放友善的“信号”,还有不少同情者为印第安人的遭遇奔走相告。但是工业化的推动,注定这种善意只能是片面的,或者说是局部的。利益变成了行动的 目的。当误解越来越深,仇恨越来越大时,如“伤膝河大屠杀”那样的悲剧便无法避免了。 佩吉·史密斯是研究美国史方面的大家,作品《约翰·亚当斯总统》曾获美国史学界 奖——班克罗夫特奖,擅长撰写“
美国原住民史是美国历 充满血与泪的篇章。从欧洲殖民者进入美洲大陆的 天开始,这段历史就注定不会充满欢声笑语。作者佩吉·史密斯在开篇中说,这是“世界历 算得上 戏剧性的一场不同文明的遭遇”。很不幸,这两种文明的遭遇, 演变成了刀兵相见,除了 与利箭的仇恨,还有美国原住民被迫离开世代居住之地的背影。 在佩吉教授看来,战争是因双方的互不理解造成的,美国白人也曾向印第安人释放友善的“信号”,还有不少同情者为印第安人的遭遇奔走相告。但是工业化的推动,注定这种善意只能是片面的,或者说是局部的。利益变成了行动的 目的。当误解越来越深,仇恨越来越大时,如“伤膝河大屠杀”那样的悲剧便无法避免了。 佩吉·史密斯是研究美国史方面的大家,作品《约翰·亚当斯总统》曾获美国史学界 奖——班克罗夫特奖,擅长撰写“
《美 战史:1861—1865》以1861年到1865年的美 战为线索,引用大量官方记录、日记、传记、回忆录、书信等资料,讲述了北方联邦军和南方邦联军之间长达五年的战争,揭示了美国南北方矛盾的本质以及北方获胜、南方战败的深层原因。书中详细描述了布尔溪战役、夏洛战役、莫比尔湾战役等重大战役和一些重要将领的性格特征。林肯上台为什么会引发内战?战争初期,北方联邦军因何节节败退?乔治?B.麦克莱伦为何屡失战机,却深得林肯的信任?被邦联军多次包围的首都华盛顿如何一次次化险为夷?保持中立的英国对美 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势如破竹的南方邦联军缘何一步步走向失败?内战给美国南北方人民造成了哪些伤害?本书将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