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以天皇亲率军队的理念为支撑的,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天皇作为最高统率者的权威发生了巨大动摇,被视为 股肱之臣 的军队也发生了质变。随着军人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日本一步步走向了战争的深渊。 本书是 日本战争研究第一人 、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数十年 战争 研究的集成之作,探讨了天皇与军队关系在近代的发展史,追溯了日本明治建军和立宪的历史根源,延展到日军解除武装和遣返回国的问题,涵盖 日本军队 存在的整个时期。她以清晰的逻辑和明快的笔调分析事实,提出了捕捉历史的新视角,解析了近代日本政军关系的特质,阐述了日本国家决策的背景。通过探讨天皇与军队的关系,回答了长久以来人们的疑问: 天皇为何没有叫停战争?
约翰 托兰获得普利策奖的代表作《日本帝国衰亡史》以日本于1936年至1945年间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为线索,全景展示了日本在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由扩张到衰败直至终投降的历程。托兰立足于大量真实档案、访谈,经由反复调研和修订,既披露了日美高层的诸多军事外交细节,也描绘了普通士兵、平民的情感和命运,视角多元,记叙细腻。全书始终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在场感,兼具战争史与政治外交史的双重性质。 作为一名历史写作者,托兰将历史的事实与人性的戏剧紧密编织,精心书写了一卷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编年史。为写作此书,托兰历经数年实地调研,查阅上千份档案,依据五百多次采访对话,记录下从公卿贵族到士兵平民的亲历者心声,深刻反思了人性与战争、历史与命运。正如他在《日本帝国衰亡史》前言中所说: 历史教训绝不简单,那
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以天皇亲率军队的理念为支撑的,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天皇作为最高统率者的权威发生了巨大动摇,被视为 股肱之臣 的军队也发生了质变。随着军人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日本一步步走向了战争的深渊。 本书是 日本战争研究第一人 、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数十年 战争 研究的集成之作,探讨了天皇与军队关系在近代的发展史,追溯了日本明治建军和立宪的历史根源,延展到日军解除武装和遣返回国的问题,涵盖 日本军队 存在的整个时期。她以清晰的逻辑和明快的笔调分析事实,提出了捕捉历史的新视角,解析了近代日本政军关系的特质,阐述了日本国家决策的背景。通过探讨天皇与军队的关系,回答了长久以来人们的疑问: 天皇为何没有叫停战争?
第27届 山片蟠桃奖 获奖作品 本书所讲述的,是东京成为现代日本首都之前的故事。在1868年之前,它还不叫东京,彼时这座城市一直被称为江户。江户城始建于1590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建立了德川幕府,由此开始了它的繁盛时期。作为日本贸易、经济和城市文明的中心,江户直到1868年才演变成东京,成为日本的现代首都。 德川幕府为何选择江户城作为政权中心,又对江户城有着怎样的城市布局和规划? 江户是如何一步一步确立首都地位的,那些知名的地标和建筑如何建造起来? 德川幕府对江户城两百余年的管辖,给今日的东京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本书精选百余幅精美插图,结合日记、旅游指南和木刻版画等材料,生动详尽地讲述了江户的城市起源与成长史,以探寻东京这座魅力都市的历史基因。
本书侧重于从16世纪中国明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表现形式、社会效应以及权力精英的活动对政治态势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述,通过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来揭示封建社会晚期专制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作用和近代中国落伍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根源。全书史料翔实,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是一部在政治史研究中新辟蹊径的著作。
日本是一个近在咫尺的国度,它与中国仅仅一海之隔,在文化上极大地受到了我们的影响,甚至它的人民也长着和我们非常相似的脸庞。但日本又是一个令人陌生的国家,它的民族性中有着极强的双面性,日本人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也崇尚美感。在历史中,日本曾犯下过愧对人类的战争罪行;在如今,它已是人类文明进步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餐书客·幕府时代:江户幕府》详解日本幕府内幕的全景式力作,主要内容包括:江户幕府的缔造、德川家康、亲藩、谱代、旗本、外样、两头政治、大久保长安事件、幕府与朝廷、谱代政治、岛原之乱、德川家光、禁教与锁国、天草一揆等。
这本书是作者从政治、经济、外交等综合领域,结合自身的留日研究经验而写成的一本安倍晋三人物像,有理有据有情地介绍了安倍晋三其人、其政、其争的方面,真实而生动地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安倍晋三在读者眼前,而截取的都是中国读者比较感兴趣的侧面,有料生动的内容和严谨的语言都很有可读性。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先后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上海、华北乃至全中国的战争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由于这一连串的战争不是“零散、孤立”地发生的,而是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命名为“十五年战争”。著者指出,这场侵略战争的根源,在于日本存在着“对美英协调主义”和“亚洲门罗主义”两条路线的矛盾,其结果是亚洲门罗主义抬头、扩张直至破产,作者的论述自始至终是围绕这一理论观点展开的。本书是日本现代史学家江口圭一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正义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无
《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社科院“十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也是一部完整地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的学术专著。该书改变过去单纯政治史的传统模式,以革命范式为主,以现代化范式的补充,全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历程。该书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其中许多重要史料是近年来新发现并披露),吸收港、台及国际研究的新成果编纂而成。
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西方及沿线诸国各族的纽带。通过它,高雅华贵、实用性与美学高度统一的中国丝绸源源输往西方,引起了巨大轰动,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被誉为现代新“丝绸之路”,却胜似古代的“丝绸之路”的亚欧大陆桥正在兴起和形成之中。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研究“丝绸之路”,既要以史为鉴,总结过去;又要将其与现代的“亚欧大陆桥”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研究,古为今用。
《日本帝国衰亡史》以日本于1936年至1945年间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为线索,全景展示了日本在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由扩张到衰败直至最终投降的历程。托兰立足于大量真实档案、访谈,经由反复调研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