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从德川幕府在伏见城受天皇委任统治到2000年日本的新年庆典,横跨四百年的历史。分为“传统时代的日本”“革命年代的日本”“新世纪的日本”“战争中的日本”“当代日本”五个部分。从政治局势的变革到商人阶层的崛起、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婚姻习俗的转变、从殖民与战争到被占领和民主化……全书以“大事件”与“小故事”相结合的叙事,以翔实的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基础,用客观中立的治史态度,全景式白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以多维度、群像式的历史叙述,展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挫折与奋进、失败与崛起。
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国家,文化内核超稳定而外表却极易变化,让世人捉摸不定。理解了日本历史的独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理解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 本书从四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立体而丰富的日本历史。第一部分从日本人独特的性观念切入,分析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简述从绳纹时代到明治维新的历史,重点是分析日本为什么进行大化改新,以及大化改新何以失败,对比日本历史轨迹与中国的相似之处;第三部分分析日本人的世界观念以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第四部分则总结日本国民性的成因及特点。 本书以多元视角与理解路径,解答关于日本的困惑,也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参照物。
本书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玮先生撰就。详细讲述了“日本”的由来,剖析了日本独特的“摄关政治”的形成和“武家政权”的建立,从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到德川将军“元和偃武”的日本统一;描述了传承至今的神道教、物语、和歌、俳句、浮世绘、猿乐、屏障画等独特的日本文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风云激荡的现代化进程;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逐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最终的“东京审判”;分析了日本战后政治“55年体制”的解体,追踪了日本战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足迹。 全书涵盖日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史实丰富,见解独到,言近旨远,启人心智。自问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本书内容从德川幕府在伏见城受天皇委任统治到2000年日本的新年庆典,横跨四百年的历史。分为“传统的日本”“革命年代的日本”“新世纪的日本”“战争中的日本”“当代日本”五个部分。 从 势的变革到商人阶层的崛起、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婚姻习俗的转变、从殖民与战争到被占领和民主化……全书以“大事件”与“小故事”相结合的叙事,以翔实的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基础,用客观中立的治史态度,全景式白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以多维度、群像式的历史叙述,展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挫折与奋进、失败与崛起。
佐佐木克的《从幕末到明治(1853-1890)》讲述的是日本的近代史。 日本 的现代化始于幕末时代,以美国人佩里来航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为 ,引发了天皇、朝廷、幕府、各藩之间的争斗角力, 终统一在“破约攘夷”的口号下,通过吉田松阴、坂本龙马、大久保利通等有识之士的努力,日本探寻自身的崛起之路,导致了幕府的垮台,实现了 的现代化转变。
《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五):镰仓时代》讲述了镰仓幕府由兴起到衰亡的全过程。源赖朝是如何在镰仓开创幕府、建立武士政权的?为什么镰仓幕府是武家政治和公家政治对立的必然结果?日本为什么会出现实权归幕府、天皇成虚君的奇特历史现象?镰仓时代是如何从将军独裁政权转变为合议制政权的?御家人制度为什么会瓦解?本书将深入解读。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日本和东亚研究专家傅高义教授2000年出版的著作。继其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第一》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关注后,作者用近二十年的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日本第一"的合理内核,回应日本经济和社会“哪里出了问题”,并结合美日中关系提出解决的思路。此书另一内容上的特点是,傅高义对其学术生涯做了回顾和经验总结,在社会学者的学术经验之外,平添了不少生动性。
硝烟滚滚,武运功业……有Miya在,跟充满血腥和汗臭味的传统战国说拜拜! 信而有征的时代记载,隐约其事的趣闻传说,历史细节、文化精髓尽收囊中。 战国武将,谁最强? 第一位战国大名北条早云,竟是“不得不”跃上历史舞台?!不按牌理出牌的信长,幸运女神看似只对他微笑;岂知最后的大赢家,却是凭长寿坐等天下的德川家康…… 长寿才能盗取天下? 性格决定命运,饮食则决定性格:吃饭快、口味重又偏食的信长,性情暴躁容易亢奋;细嚼慢咽则可以令精神安定,所以粗茶淡饭的家康才能平心静气地等着信长和秀吉揉好天下糕…… 战场中的女人在做什么? 炮火中铸子弹、给死人头颅化妆,嘴馋的时候哪怕敌人就在门口,也不忘来碗荞麦烧。自古至今,女人始终是历史的旁观者、牺牲者,也是善后者。战国第一美女及其三个女儿的命运,更是一座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战争过后,他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日本的昭和时代充满了激变,国家在战前一步步迈向战时体制,在战时树立国家总动员体制,在战后初期饱受饥饿与贫困之苦,然后迎来奇迹般的经济复兴。那是日本遭遇挫败又重新奋起的时代。日本大学教授古川隆久在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外交、大众文化的广泛视角,遵循战前、战时、战后的时间维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带领读者轻松俯瞰昭和时代的历史全貌。昭和是尚未完结的过去,它留下的遗产至今仍然保持着影响力。这是一部权威学者将昭和激荡的64年尽收其中的“决定版”。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讲述了日本列岛和日本人的形成以及“日本”的由来,剖析了日本独特的“摄关政治”的形成、构成日本二元政治的“武家政权”的建立,叙述了从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到德川将军“元和偃武”的日本统一,描述了传承至尽的神道教、物语、和歌、俳句、浮世绘、猿乐、屏障画等独特的日本文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风云激荡的现代化进程,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逐步扩大以至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爆发,陈述了“东京审判”的历史史实,分析了日本战后政治“55年体制”的解体,追踪了日本战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足迹。
本书以古文书、古记录及编纂史料为主,结合前人著作,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至战国时代初期的政治、军事实态。以武士阶级为中心,皇室、公家、寺社势力为重要参与者,在中世日本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争权夺利的血雨腥风。作者行文幽默风趣但不失准确严谨,为读者朋友们详细介绍了:日本第一个武士政权——平家政权的建立和毁灭;镰仓幕府的创立及统一日本的过程,元日战争之后镰仓幕府的衰退、灭亡;南北朝时代日本的连年战乱;室町幕府的建立,南北朝统一;大乱勃发,应仁之乱让日本进入了更加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的全过程。
《看得见的日本史》是一本关于日本历史的启蒙读物,没有太多理论性的考证,作者只是用通俗的语言和故事性的笔触来还原日本历史上著名人物和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故事完整且有趣味性,既能够满足对日本历史怀有好奇心的读者,也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寓教于乐。
《地狱航船》是第一部专门描写地狱船上战俘生活的书籍。主要研究日本大量通过货船、商船和军舰转运战俘和平民劳工到日本本土、朝鲜和中国东北、台湾充当奴隶劳工的战争暴行,其聚焦的焦点在于转运途中。由于运输条件非常恶劣,战俘们将这些船只称之为“地狱航船”,或者“死亡航船”。 这本《地狱航船》深度揭露了日本的战争罪行,详细描写了日军违背国际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残酷地虐俘、杀俘的种种细节,还写了生存绝境对人性的考验——既有同伴间互相帮助,也有相互间的自相残杀,正因如此,地狱航船愈发充满了罪恶。 关于地狱船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则与潜艇密切相关。数以千计在陆地战俘营幸存的战俘,在日本船上遭到了盟军潜艇的鱼雷攻击而命丧大海。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在盟军情报部门的指引下,很多“友军炮火”多次故意袭击
这是一本讲大正文化的书,但并不是只讲文化的书。 它讲的是世界史里的一段日本史、一个激荡巨变的日本社会,通过关注这一时空里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性,考量日本史上首次出现的大众消费社会、民主主义萌芽,达成对这一时代的宏观把握。 如作者所言,为写出世界范围的人们能广泛理解的 同时代史和日本文化论,避免陷入日本社会科学研究上对这一段历史普遍偏重政治史研究的岛国自闭性研究倾向,他放弃使用只在日本通用的“大正民主期”的时期划分,采用了重视世界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九一零年代---一九三零年代”的时期划分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写社会史、写文化论,在理性文字里不吝放入感性的“自己”。那个骑着自行车绕着球场悠悠转,透过高高的白杨树叶看到蓝天上大朵大朵白云的少年,也许不曾想到多年以后
京都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一成不变才成为京都,而是持续不断的变化使其成为京都。现在关于京都的旅游宣传和京都印象大多来自近代。事实上,我们在关注京都作为中央、男性、天皇、贵族的象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作为地方史、女性、部落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注作为皇权象征的京都,还应把它放在整个日本史和地域史中进行考察。小林丈广、高木博志、三枝晓子著的《京都流动的历史》以“道”和“场”作为关注视角,从东海道、清水坂以及室叮街这些有各种各样主题的“道”,到京都御苑、北野、北山、嵯峨野、岩仓等人们居住或聚集的“场”,我们分别将其放在历史流变中进行考察。
......
佐佐木克的《从幕末到明治(1853-1890)》讲述的是日本的近代史。 日本 的现代化始于幕末时代,以美国人佩里来航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为 ,引发了天皇、朝廷、幕府、各藩之间的争斗角力, 终统一在“破约攘夷”的口号下,通过吉田松阴、坂本龙马、大久保利通等有识之士的努力,日本探寻自身的崛起之路,导致了幕府的垮台,实现了 的现代化转变。
公元2000年,恰是日本平成十二年。千禧之年,千年一遇。许多人在这一年都有不平凡的经历, 也是如此。 历史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回味。徐杭著的《平成十二年》以1945年至2000年为时间节点,介绍了战后初期的日本经过政治经济复苏到社会繁荣, 进入发展瓶颈的历史进程。 诚然,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时刻保持警惕,但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以前,不能被思维里的高墙包围。 日本是很善于吸收借鉴的民族。中国人研究日本已经不能只看《菊与刀》。日本人解剖中国也不再只盯着《阿Q正传》。双方都在进步,都在为寻找新方向而努力。愿以邻为鉴,可知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