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的诞生》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冈田英弘的 作品 ,主要从 东亚史的 视角 ,阐明日本 建国的 历史。 冈田英弘 认为, 无论哪一种文明,*初写下的历史框架,限制了人们的意识。而日本早期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思想,就永久地决定了日本人的性格,是日本史的局限。冈田英弘还指出,迄今形成的日本史,仅仅是日本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日本列岛外面的世界各国是割裂开的,因此他提出日本的历史应该放到整个世界史之中来撰写。 在《日本史的诞生》一书中, 冈田英弘便打破了日本史学界历来的观点,跳出了 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历史区分,将日本古代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进行解读。他 指出日本的成立与 7 世纪东亚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 他反对将公元前 660 年作为日本建国的年代,认为不
佐佐木克的《从幕末到明治(1853-1890)》讲述的是日本的近代史。 日本 的现代化始于幕末时代,以美国人佩里来航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为 ,引发了天皇、朝廷、幕府、各藩之间的争斗角力, 终统一在“破约攘夷”的口号下,通过吉田松阴、坂本龙马、大久保利通等有识之士的努力,日本探寻自身的崛起之路,导致了幕府的垮台,实现了 的现代化转变。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日本和东亚研究专家傅高义教授2000年出版的著作。继其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第一》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关注后,作者用近二十年的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日本第一"的合理内核,回应日本经济和社会“哪里出了问题”,并结合美日中关系提出解决的思路。此书另一内容上的特点是,傅高义对其学术生涯做了回顾和经验总结,在社会学者的学术经验之外,平添了不少生动性。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讲述了日本列岛和日本人的形成以及“日本”的由来,剖析了日本独特的“摄关政治”的形成、构成日本二元政治的“武家政权”的建立,叙述了从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到德川将军“元和偃武”的日本统一,描述了传承至尽的神道教、物语、和歌、俳句、浮世绘、猿乐、屏障画等独特的日本文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风云激荡的现代化进程,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逐步扩大以至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爆发,陈述了“东京审判”的历史史实,分析了日本战后政治“55年体制”的解体,追踪了日本战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足迹。
《看得见的日本史》是一本关于日本历史的启蒙读物,没有太多理论性的考证,作者只是用通俗的语言和故事性的笔触来还原日本历史上著名人物和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故事完整且有趣味性,既能够满足对日本历史怀有好奇心的读者,也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寓教于乐。
京都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一成不变才成为京都,而是持续不断的变化使其成为京都。现在关于京都的旅游宣传和京都印象大多来自近代。事实上,我们在关注京都作为中央、男性、天皇、贵族的象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作为地方史、女性、部落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注作为皇权象征的京都,还应把它放在整个日本史和地域史中进行考察。小林丈广、高木博志、三枝晓子著的《京都流动的历史》以“道”和“场”作为关注视角,从东海道、清水坂以及室叮街这些有各种各样主题的“道”,到京都御苑、北野、北山、嵯峨野、岩仓等人们居住或聚集的“场”,我们分别将其放在历史流变中进行考察。
......
本书是吉田茂晚年著述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吉田茂眼中的世界和日本,反映了他的治国思想。全书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世界的领导者们”,分述了吉田茂对阿登纳、戴高乐、肯尼迪、麦克阿瑟、杜勒斯的认识和评价,阐释了其现实主义外交理念;第二部分为“日本的外交策略”,分析了日中、日韩、日美等外交关系,论述了日本战后应对国际环境的观点和方针;第三部分为“大矶随想”,叙述了吉田茂卸任首相职务之后开展的部分国内外文化交流工作,披露了他鲜为人知的私人生活的一面。
佐佐木克的《从幕末到明治(1853-1890)》讲述的是日本的近代史。 日本 的现代化始于幕末时代,以美国人佩里来航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为 ,引发了天皇、朝廷、幕府、各藩之间的争斗角力, 终统一在“破约攘夷”的口号下,通过吉田松阴、坂本龙马、大久保利通等有识之士的努力,日本探寻自身的崛起之路,导致了幕府的垮台,实现了 的现代化转变。
拥有着绵长的海岸线、传承着同样的东亚文明、有着神秘而相似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与中国始终纠缠 这就是日本。本书的*部分以断代史的方式,从日本*次统一的大和时代讲起,按时间线介绍日本历史;第二部分则从不同角度对日本历史进行详细诠释,以上使大家更全面地感受历史上的日本到底是怎样的国家。
公元2000年,恰是日本平成十二年。千禧之年,千年一遇。许多人在这一年都有不平凡的经历, 也是如此。 历史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回味。徐杭著的《平成十二年》以1945年至2000年为时间节点,介绍了战后初期的日本经过政治经济复苏到社会繁荣, 进入发展瓶颈的历史进程。 诚然,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时刻保持警惕,但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以前,不能被思维里的高墙包围。 日本是很善于吸收借鉴的民族。中国人研究日本已经不能只看《菊与刀》。日本人解剖中国也不再只盯着《阿Q正传》。双方都在进步,都在为寻找新方向而努力。愿以邻为鉴,可知兴衰。
倭五王指中国史书《宋书·倭国传》中记载的赞、珍、济、兴、武五位日本君主。在邪马台国与中国断交150年后,5世纪初的五王重新向中国派遣了使者。当时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新罗争纷不断,倭国也卷入其中。本书从中国史书出发,解读了倭国“接近”中国的意图和时代状况,展现了当时倭国国内不稳定的王权与文化氛围,同时也揭示了倭五王与《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所载日本天皇的关系,描绘了5世纪倭国与东亚的实态。本书以倭五王为中心,论述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的东亚国际关系,着重叙述了倭五王向中国遣使并请求册封的原委。
《大日本小日本》告诉我们应该通过日本人的核心价值观来理解中日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那么什么是日本人的核心价值观呢?药进把它概括为“各得其所”。“各得其所”,即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有属于他(她)的人生角色。日本人坚信应该用毕生精力维护这个天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正因为两个民族的价值观不同,同样的事情和同样的行为会引出完全不同的理解。对中国人来说,公司只不过是出卖劳动力而换取薪水的场所,日本人则把公司看做支配自己人格和个性的统治者,他们一旦进了某个公司自己就不再是自己,而变成了“公司人”;在中国,下厨房的男人对妻子来说是好丈夫,而对日本女性来说则可能是与自己抢角色的危险分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