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植物学前史发展脉络,探寻欧洲草药志出版兴衰。本书是一部研究早期欧洲植物学及草药志印刷出版发展史的**著作,该书自1912年出版以来,此后每一部有关草药的研究著作都得益于本书。本书为英国皇家学会*位植物学女院士艾格尼丝 阿尔伯(Agnes Arber,1879 1960)的毕生代表作,作为一部欧洲草药志研究绕不开的**性著作,本书虽问世一百年之久,如今才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译者考究原文,补录、修复稀见植物插图超过260幅,追溯欧洲草药志印刷本原本,16开全彩印刷高度还原植物古籍实貌,邀请多位植物学领域专家审读进行学术把关,力求以*大诚意再现阿尔伯的草药志学术思想。
我们究竟为何热爱旅行? 人类的旅行始于各种各样的冲动,从寻找食物、开展贸易到朝圣、迁徙,或者,只是为了满足探索未知的好奇之心。本书记载了人类历史上一段段值得铭记的传奇旅程,从古希腊人的航海故事,到玄奘的印度之行,再到探险家发现马丘比丘,以至21世纪的太空探索,翔实史料与精美图片为我们展现了5000年历史长河中与人类旅行有关的一切。 人类永不停歇的冒险旅程表明,旅行对我们这个物种至关重要,旅行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故事。
叙利亚,这个古老名词一直被用来指代一片拥有灿烂文明的土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横跨东西方文明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几千年来,叙利亚先后成为亚述、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周边强权相互竞逐和交流的舞台,无数的军人、教士、商人、游牧者、冒险家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叙利亚破碎而脆弱的社会底色。 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弱,叙利亚再次受到了帝国和地方权力交叉的冲击。无论是地方精英的统治,还是来自埃及的干涉,都轮番打破了这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权力平衡。一战后,一个独立的、立宪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中崛起。然而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独立和宪政的梦想最终破灭。伴随着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这片本就是被拼凑起来的土地,
《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的六个月》是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约翰 托兰书写美日太平洋海战的经典历史作品,被誉为书写太平洋战争历史的 鼻祖之书 ,英文版出版60年来在海外一直有极高评价。该作为其在后来创作《日本帝国衰亡史》奠定了基础。全书将视野聚焦于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半年间的残酷攻防战,以日本偷袭珍珠港到美日中途岛海战的半年时间为中心,多角度还原美国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历史真相,详细呈现轴心国日本从战略进攻变为守岛防御的战场转折,并借助一个个将领和士兵的经历,再现了二战中从珍珠港事件到中途岛海战的战局巨变。
如今被称为伊拉克、位于两河流域的广阔土地,曾是古代世界的中心。它见证了王朝的更替 从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到古巴比伦王国的辉煌,从亚述帝国的崛起到新巴比伦王国的繁荣。它是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孕育了无数伟大的哲学家、诗人和科学家;它是人类的乐土,一个个勇敢善良的民族在这里安居、融合;它更以富饶的石油资源著称于世,聚集了巨大的财富。 近代到现代的几百年中,它却经历了国家的动荡、战火的燃烧,国民颠沛流离。进入21世纪,它终于走上了正轨,摆脱蒙昧,迈入现代化进程。 这片土地何以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在这里繁衍民族凭借什么建立了一个个璀璨的王朝? 这里随处可见的石油究竟是天赐的富贵还是祸根? 几千年的争端、征服、掠夺和如今的和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 约翰 罗伯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
犹太人的故事,是一段与世界有关,也为世界所有的历史 自1492年西班牙大驱逐后,犹太人被迫再次迁移,流散到欧洲各地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在物质和精神迫害的夹缝中求生图存。然而也正是西班牙这场驱逐,使犹太人在走投无路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回望锡安,更加依恋心中的那座圣殿。《犹太人的故事:永远的归途(1700~1900)》便讲述了在这段流亡期间,犹太人于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故事。 这段故事发生在加利利星光闪耀的群山、美国西部的腹地、法国的魔鬼岛监狱,发生在维也纳、布达佩斯、巴黎和伦敦。漫漫流亡路上,一代代犹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地理家园和心灵寄托:在柏林开往法兰克福的隆隆列车里流淌出现代音乐的音符,美国梦想之地的卡尔瓦洛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法国蒙特勒伊摄影棚的银幕上再现了遭受不公对待的犹太人形象,也门的每
以色列不能没有本-古里安,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将乌托邦式的复国梦变为现实,这一切都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联。在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塞格夫笔下,本-古里安既承载着同国家荣辱与共的非凡故事,又隐藏着杀伐决断、忧郁多情的矛盾人性。 塞格夫以时间为线,用鸿篇巨制展现了现代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一生的起伏沉沦 他发动巴勒斯坦本地犹太劳工,壮大犹太复国主义力量;他拒绝二战后的分治和托管,为了建国不惜将血肉之躯送上战场;他向德国索要巨额赔款,吸引犹太移民,为新生的以色列提供充盈的养分 塞格夫的精彩叙事、丰富细节,刻画出本-古里安软硬兼施的政治手腕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也投射出20世纪诡谲云涌的世界格局。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本-古里安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踩在巨人肩上的以色列国缔造史。
19世纪以来,欧洲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已经盖过了东方世界曾经的辉煌。作为向西方开放贸易的东方国家之一,埃及也迫切地渴望参与其中,并分享果实。于是从19世纪20年代末开始,埃及的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派出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的知识。本书的作者,里法阿 塔赫塔维便是埃及派出的批留学生之一,留学生们来到了当时欧洲的中心 法国,展开了为期5年的访问和学习。在此期间,塔赫塔维以一个阿拉伯知识分子的视角,记录下了他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观察,更是将现代性思想融入其中。当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与标榜 理性 和 科学 的欧洲社会,通过一群留学生相遇时,塔赫塔维仿佛身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让他的观察陷入矛盾的漩涡:如何调和传统信仰与现代性思想之间的冲突?如何看待欧洲反主义思潮与埃及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这些都是塔
这是一部系统讲述西方国家货币发展历史的经典作品,20世纪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和经融学著作,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作者立足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调查取证,并通过翻阅和引用大量官方记录、日记、书信与典籍,详细讲述了1252 1894年佛罗伦萨、威尼斯、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金属货币产生与演变的历史,货币政策和标准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西方社会甚至全球的商业制度、国家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 本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是一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入门读物,对于全面掌握经济的过去和未来,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内容提要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6?1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
本书为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的传记。爱德华三世(1312 1377)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七位君主,在位五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被誉为 英格兰民族主义之父 。在国内,他冲破了执政之初家族与国内亲法势力的压制,逐渐将权力收归己用,摆脱了议会的掣肘;在军事上,出征苏格兰和法国,开启了英法百年战争,从法国夺取了大量土地,使英格兰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之一;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他带领民众挺过了黑死病的威胁,并将英格兰的经济带到新的高度,他宣扬的骑士精神凝聚出英格兰民族精神,实施的司法和议会改革一直影响到后世。本书作者在长年学术积淀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笔法为爱德华三世写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传记,为我们理解这位 完美国王 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也为我们了解中世纪英格兰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是一部记述绵延两百年的商业巨无霸太古集团诞生、发展、鼎立的历史巨著。 太古集团最初只是英国利物浦一家贸易小公司,经历近200年,六代人的艰难跋涉,从经营染料、棉花和苹果一路逆袭、发展,成长为囊括人类衣食衣住行的商业集团,业务遍及全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乃至政治格局。 本书完整地阐述了太古集团的历史脉络、家族嫡系、商业策略、突破困境的历程及领导人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所思所想,是一部贴近近现代生活的历史实录,对于当前的读者了解近现代商业规律和当前经济发展前景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系统地梳理研究阿拉伯各类文化题材中涉及中国的素材,包括史学文献、纪实作品、文学作品、名家书信、历史档案等。以跨文化学者的研究视角,在充分驾驭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研究,充分展示世界一个重要文化体中的中国形象。本项目涉及的绝大多数资料均为阿拉伯语到中文的次介绍,两位作者的研究和写作也是国内学界首次做这样的尝试。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分四册,古代卷和现当代卷各占两册。在研究、分析阿拉伯古今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同时,梳理并首译阿拉伯古今经典文献作品中涉及中国的文字,包括诗歌、散文、游记和小说等文化题材中的原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让中文读者对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有较为详尽而全面的了解。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系统地梳理研究阿拉伯各类文化题材中涉及中国的素材,包括史学文献、纪实作品、文学作品、名家书信、历史档案等。以跨文化学者的研究视角,在充分驾驭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研究,充分展示世界一个重要文化体中的中国形象。本项目涉及的绝大多数资料均为阿拉伯语到中文的次介绍,两位作者的研究和写作也是国内学界首次做这样的尝试。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分四册,古代卷和现当代卷各占两册。在研究、分析阿拉伯古今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同时,梳理并首译阿拉伯古今经典文献作品中涉及中国的文字,包括诗歌、散文、游记和小说等文化题材中的原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让中文读者对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有较为详尽而全面的了解。
本书以大西洋史为视角,探究非洲、欧洲、北美和南美4个大陆之间的历史联系。该著认为,大西洋已不仅仅是一片海洋,还一直是流通、传播、交换和交流的重要区域,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 这部著作共分为4个专题部分,涵盖了从15世纪90年代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的航行,到1830年前后革命时代的结束。它涉及的主要议题包括哥伦布大交换、大西洋奴隶制及其废除、作为全球现象的战争、革命时代、国家构建、贸易和商业、启蒙运动等思想运动。作者并没有把重点放在 西方的兴起 ,而是强调世界各地区相遇的互动本质,同时,他在更广泛的互动叙事中添加了当地的案例研究,使这本书内容更为详实。
内容简介 《长城画传》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编纂出版,以广阔的大历史视野,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画文相融的形式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气魄,讲述与长城相关的历史故事;精心提炼长城的历史价值,深度挖掘长城精神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目录 绪 言 长城筑国魂 第一章 长城安天下 长城时代的孕育和开启 013 修建长城的政治考量和经济成本、社会成本 025 历代长城和北方民族 037 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武器 063 长城与现代国家安全 071 长城内外是故乡 077 第二章 长城绘河山 山海关外的长城 085 收缩的华北防线 095 河套争夺 107 河西重镇 119 青海的长城 133 西域烽烟直 1
嗜血的皇帝,喷发的火山,让你失去理智的游戏 你确定你能在古罗马生存下来吗? 恺撒时代是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代,但要小心!这里不只是有观看角斗士比赛或在公共浴室里放松,危险潜伏在每个角落!幸运的是,历史侦探来拯救你了。本书可以为你提供帮助,有了这本全面的生存指南,你将了解古罗马人和那个时代的威胁,也许,只是也许 你就能完好无损地离开古罗马了!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系统地梳理研究阿拉伯各类文化题材中涉及中国的素材,包括史学文献、纪实作品、文学作品、名家书信、历史档案等。以跨文化学者的研究视角,在充分驾驭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研究,充分展示世界一个重要文化体中的中国形象。本项目涉及的绝大多数资料均为阿拉伯语到中文的次介绍,两位作者的研究和写作也是国内学界首次做这样的尝试。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分四册,古代卷和现当代卷各占两册。在研究、分析阿拉伯古今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同时,梳理并首译阿拉伯古今经典文献作品中涉及中国的文字,包括诗歌、散文、游记和小说等文化题材中的原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让中文读者对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有较为详尽而全面的了解。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系统地梳理研究阿拉伯各类文化题材中涉及中国的素材,包括史学文献、纪实作品、文学作品、名家书信、历史档案等。以跨文化学者的研究视角,在充分驾驭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研究,充分展示世界一个重要文化体中的中国形象。本项目涉及的绝大多数资料均为阿拉伯语到中文的次介绍,两位作者的研究和写作也是国内学界首次做这样的尝试。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分四册,古代卷和现当代卷各占两册。在研究、分析阿拉伯古今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同时,梳理并首译阿拉伯古今经典文献作品中涉及中国的文字,包括诗歌、散文、游记和小说等文化题材中的原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让中文读者对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有较为详尽而全面的了解。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现代性的移植、拓展而诞生、成长的新社会群体,是现代性知识、价值与话语体系的基本载体,也是现代性实践的重要主体。掌握现代知识、具有公共情怀与批判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孕育于洋务运动时期,正式诞生于清末,而在经受“五四”这一“成年礼”后分别驰骋于现代政治舞台与学术舞台。本书考察了近世知识人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包括他们的世代嬗替、角色转换、观念变迁与心路历程,尤其对“清末一代”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多有着墨;对被称为“睁眼看世界先驱”的魏源、“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曾国藩、“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半世繁华半世僧”的李叔同、“中国家教第一人”的梁启超进行了个案解读;还从地方史视野出发,考察了王懿荣、周自齐、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