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6?1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
从青铜时优开始,债务与战争如影随形,但凡赢得战争的部落、城邦、国家,往往通过向民众借贷而获得资金支持。无论是认为“迦太基必须毁灭”的罗马,还是八十年战争中争取独立的尼德兰;抑或是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英国,以及美国内战中的联邦政府;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都把公共债务的潜力发挥到很好。公债成为影响战争心理的核心,成为公民权的同义语。债务体系的发展成熟、是民主国家崛起和西方民主制度产生的金融根源。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现代性的移植、拓展而诞生、成长的新社会群体,是现代性知识、价值与话语体系的基本载体,也是现代性实践的重要主体。掌握现代知识、具有公共情怀与批判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孕育于洋务运动时期,正式诞生于清末,而在经受“五四”这一“成年礼”后分别驰骋于现代政治舞台与学术舞台。本书考察了近世知识人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包括他们的世代嬗替、角色转换、观念变迁与心路历程,尤其对“清末一代”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多有着墨;对被称为“睁眼看世界先驱”的魏源、“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曾国藩、“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半世繁华半世僧”的李叔同、“中国家教第一人”的梁启超进行了个案解读;还从地方史视野出发,考察了王懿荣、周自齐、吴佩
1931年 九 八 事变后,学潮迭起,清华园里派系纷争、驱逐校长风潮不断,梅贻琦临危受命,多方求解,结束了二十年间校长十易的动荡局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 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于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常委会 ;在他的主持下,三校于战祸频仍、经费短缺、困窘闭塞中合作无间,学术、科研、教学取得奇迹般的成就。抗战胜利后北归复校,再到梅贻琦于台湾筚路蓝缕 建新竹 清华大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他的 生与清华紧密联系在 起。 作者以纪实手法生动展现了梅贻琦这位杰出教育家的成长、留学及其在动荡岁月执着教育的艰难历程。他提出并 生奉行 论 通才教育 学术自由 教授治校 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以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 ,成就了清华之清、联大之大,感染着 代代学人。 作品分为上下卷,从庚子
这是一部记述绵延两百年的商业巨无霸太古集团诞生、发展、鼎立的历史巨著。太古集团最初只是英国利物浦一家贸易小公司,经历近200年,六代人的艰难跋涉,从经营染料、棉花和苹果一路逆袭、发展,成长为囊括人类衣
内容简介 《长城画传》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编纂出版,以广阔的大历史视野,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画文相融的形式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气魄,讲述与长城相关的历史故事;精心提炼长城的历史价值,深度挖掘长城精神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目录 绪 言 长城筑国魂 第一章 长城安天下 长城时代的孕育和开启 013 修建长城的政治考量和经济成本、社会成本 025 历代长城和北方民族 037 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武器 063 长城与现代国家安全 071 长城内外是故乡 077 第二章 长城绘河山 山海关外的长城 085 收缩的华北防线 095 河套争夺 107 河西重镇 119 青海的长城 133 西域烽烟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