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人人都能读懂的西方历史通识作品。它通过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现代 4个时间阶段、50个关键节点,从宏观上梳理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串联起西方文明3000年的演化史。 作者将大众对西方的各种散点式印象,用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起来,展现一场延续几千年的精彩风暴;同时提出了很多深层次的洞察,让读者可以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发现意想不到的新意。 关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塑造,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它将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西方,理解今天的世界,从而真正地理解中国。
揭露军火工业、政客、金融家勾连而成的 军工复合体 操纵战争的事实 扭转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查报告,彻底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 两位记者通过多年实地走访,对二十世纪初的主要军火商,比如杜邦、柯尔特、雷明顿、克虏伯和斯柯达工厂,以及希拉姆 马克沁和巴希尔 扎哈罗夫等军火贩子的故事进行了讲述。通过多个视角的对比,作者发现,国际军火工业为了攫取利润,通过操纵公众舆论、行贿、煽动冲突等方式,与贪污政客、腐败政府组成 军工复合体 ,以牺牲人民的生命和和平为代价,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被人为延长了数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
本书列举了人类历史上20多个由简单社会进化到相对复杂的社会后终走向崩溃的案例,并回顾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于这些崩溃现象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通过对社会政治复杂化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罗马文明、玛雅文明、查科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详细研究,有力地论证了制约复杂社会进一步发展,并终导致其崩溃的瓶颈 边际回报递减法则。作者用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却很难避免崩溃的命运。 出版30多年后,这本书仍然是社会科学知名的著作之一。 边际回报递减法则 不仅适用于传统经济学,也适用于社会和文明。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它们生存或崩溃的内在驱动因素。
本书是 黄同学漫画二战史 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系统地讲解了1914 年至1941 年的历史故事,向读者还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起因和战事经过,包括德国崛起、闪击波兰、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珍珠港事件、莫斯科保卫战等;另外,还揭秘了纳粹藏宝,盘点了意大利的军事实力。作者通过漫画的形式,带大家重回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重温反法西斯战士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用热血抒写的恢宏史诗。
本书是一本关于早期中国与古罗马帝国比较研究的论集,收录了七位不同作者撰写的专论,其中的五篇为提交给斯坦福大学2005年名为 帝国研究:比较视野下的古代中国与地中海文明史 国际会议的论文。各论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个向度,提供了重新观察、审视和反思中西方中古历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无论是毒药还是药物,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都极为长久而深远。自古以来,人类就努力避开毒,活用有功效的物质。同一种物质由于用量和用法的不同,既可以是毒,也可以是药。本书从苏格拉底被灌下的毒药到炼金术、兴奋剂,介绍了古今中外有关毒药和药物的秘密故事。 初,人类把巫术、咒语和祈祷当成治病良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事物认识的加深,人们掌握了特定的本草和动物药的药理和毒理,从而开发了汉方药和兰药;到了近代,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人类通过有机合成化学,在实验室利用制造出大量的合成药物。人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炼制的丹药后来被证明含有毒物质汞,人类先当成毒物的肉毒杆菌现在却成了无数人妄图青春永驻的良药。汉方药与西药的有效性,历史上存在很多次的论战和对决,相信您在阅读本书后能做出自己的判断。
毫无疑问,马丁?吉尔伯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迄今关于二战的*好的单卷本,被誉为20世纪英国伟大的战争纪实作品,出版至今已再版9次。吉尔伯特作为丘吉尔的助手及密友,凭借丰富的*手资料,包括私密档案、日记、回忆录和文献资料,集十余年之功才完成这部巨著。吉尔伯特以时间为主线,完美地掌控了这场战争的庞大规模和军事战略,对历时六年的二战中的大小战役均有详实的记述。吉尔伯特凭借其卓越的洞察力,将指挥决策、竞争与罪恶三个不同的要素,与陆海空军的作战经历充分结合,展现了这场人性、勇气与野蛮纠缠的大战。此外,吉尔伯特关注到二战中具体的人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撕开了冰冷统计数字背后人类的痛苦,构成了二战中英勇绝伦、不畏牺牲的宏伟画卷。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经济史学家卡洛 M.奇波拉面向公众出版的史学佳作,以精到巧妙的叙述方式,从货币、价格等角度解读5-17世纪的地中海商贸文明。他首先概述了中世纪早期地中海周边原始货币的历史,当时盛行实物支付,其他商品与钱币一样,是一种交易手段。之后,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国际流通货币(拜占庭的诺米斯玛、阿拉伯的第纳尔、弗洛伦萨的弗洛林、威尼斯的杜卡托等)及用于日常交易的 小额货币 。他还提到了 幽灵货币 ,比如便士,它被用于记账业务,但没有实物等价物。最后,他运用涉及商品、书籍、交通和贷款成本的历史案例,评估价格的相对价值,剖析当时地中海世界的社会状况。如何通过重要的经济元素衡量文明的发展,奇波拉化繁为简、举重若轻的分析堪称典范。
这是一本围绕英国灯塔的非虚构读物。 英国临海,海洋帝国时代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灯塔,可以说,古老的灯塔是了解英国历史的重要意象之一。本书作者走访了分布在英国不同海岸线上七座知名的岩石灯塔,从岩石灯塔的建造谈起,讲到每座灯塔在其所处时期的历史、发挥的作用,以及延续至今的守塔的人。作者的寻访过程就一次抒情地探索:探索岩石灯塔这一壮观、孤立的哨兵,探索构想它们的人的聪明才智,探索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建造和重建它们的人,探索居住在它们中的圆形房间里的人,探索我们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珍视历史象征的方式。
本书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时期被欺骗和卖往海外的唐行小姐的境况,并深入挖掘了个别唐行小姐的内心世界和归国后的生活。作者采用自己与几位曾经的唐行小姐交往所得的信息作为写作启发和素材,并引用了当时的新闻报道,对当时的世界形势和政策进行了解说,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一部分图景。作者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失语群体不为人知的苦难历史,并抨击了当时一系列迫害女性和普通劳工的不合理制度,进而衬托出唐行小姐的坚韧、隐忍和善良的本性。 作者情感极为细腻温柔,通过这些少女的视角去观察她们的生活,用质朴的语言描述出她们残酷的生活状况,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情感。
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是整个冷战期间唯一一场有可能把整个人类社会拉入核战争的危机,长期以来受到关注。本书介绍了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背景和缘由、美苏如何处置古巴导弹危机,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的后续影响等内容,有助于提醒我们为构建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而不懈努力。
本书为社科普及读物。本书的主题是1968年朝鲜抓捕美国 普韦布洛 号间谍船事件。此次危机是冷战时期美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唯一一次通过长时间谈判解决的人质事件,也是美国情报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突发事件。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 普韦布洛 号的改造史、 普韦布洛 号被俘的历史经过、板门店人质谈判的全过程以及此次危机的后续影响。本书是 口袋中的世界史 丛书中的一本,整体叙事风格和结构与丛书中其他五本基本一致,是青少年阅读、了解世界史的一个小切口。
这是一本马克 布洛赫亲笔撰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他在次世界大战期间,准确地说是1914年8月至1915年6月这段时间的战争经历。作者笔下的次世界大战是鲜活的、沉重的、深刻的。从军事史和军事环境史的角度审视,它也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们从布洛赫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一战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搏杀,也有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和冲突,战争不再只是 人类事务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战争依托和破坏的对象,同样不可忽视。自然并不是完全被动和沉默的受害者,而是扮演着具有能动性的角色:有时它是人们的共同敌人,有时又是共同的盟友,有时又是一方之敌、一方之友,而这种敌友角色往往会瞬间转换。
刚果地处非洲中西部,地域宽广,矿产资源丰富,素有 非洲心脏 之称,但在国际视野中并不显眼。然而在冷战时期,刚果危机作为一个棱镜,折射出了原殖民地去殖民化的困境、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锋、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限度等。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 作者从明代的*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少见的奇迹,它们着眼于*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幅*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聚焦于*府*县乃**村之内,记录的是*底层*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学霸*须死 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辅、皇帝等诸多
本书涉及的时代是自 14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约 500 年时间,在这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剧变时期,人类对香料、丝绸、棉织品、砂糖、茶叶、咖啡等产生了强烈的物质欲望,以此为背景,人、物、金钱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通,亚洲与欧美世界渐渐融为一体,构建了新的世界体系。在漫长的变化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政治、经济也同样发生了改变。作者尝试通过这 500 年,以海洋为舞台,描述并解读近代世界的这一转换期,同时思考亚洲和欧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对近代世界体系做出了反思。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可其人究竟如何? 出身商贾之家,未受过完整教育,早早结婚,又早早离家,在伦敦混迹市井,随即一朝发迹,在戏剧界、文学界一跃成名。他跌宕起伏而又神秘的一生,同那个时代的英国历史风物一起,被镶嵌在其作品中。从《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到《亨利四世》《暴风雨》,莎士比亚的剧作至今仍在被诵读、被演绎,而其中蕴含的对社会与历史、人性与情感的独到见解,亦不因时间的变迁而蒙尘。 莎士比亚绝不仅仅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他是世界的,他属于所有世纪。
不列颠帝国勋章获得者马丁?吉尔伯特爵士呕心四十载,逐一踏访了一战数十个主战场,手握丘吉尔有关一战的私人资料,亲访百位一战将军与老兵,研读数十万份资料、档案、回忆录、信函,与参加过一战的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进行了历时长达五年的深入讨论,写就了这部全面深入的《*次世界大战史》。吉尔伯特从人性的角度向我们全景展现了一战,让读者看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失落、科技的两面性以及人类对自身理性的盲目自大。
公元70年,犹太人还是主要分布在以色列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以农业为生的半文盲族群。到了1492年,犹太人已经成为了精通手工艺、商业贸易、借贷业和医药业,遍布东至印度芒格洛尔、西至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广袤地区的族群。是什么造成了如此重大的变化?《被选中的少数》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这一千多年间犹太民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缘由,指出犹太人的流散大部分是其自愿选择的结果,并以详尽的历史证据和经济学理论模型,在犹太人教育的普及和其职业选择之间提出了颇具说服力的阐释。 该书2012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法语、希伯来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波兰语、西班牙语、越南语等8种语言。
《古典学还有未来吗?》的原书名是Confronting the Classics: Traditions, Adventures, and Innovations,直译为《直面古典学:传统,冒险与创新》。作者玛丽 比尔德是英国当代著名古典学者,全书包括31篇对研究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的书评。中文书名来自她的序言《古典学还有未来吗?》。作者的语言风格是轻松幽默的,但学术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比尔德认为,尽管很多人认为古典学(也就是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学问)正在衰落,但每一代学者都提出了自己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新观点。她始终关切着这些讨论和争辩,并在本书中向我们呈现了古典学的学术传统和近些年的重新阐释以及新理论。在全书中她始终声称,古典学不仅关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人,也关于我们自己,以及在这中间薪火相传的一代代古典学者、作家、艺术家、电影人,还有引用甚至挪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
从1919到1939, 二十年停战 期间,衰败的欧洲正走向毁灭之路;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经济、社会运动的变化发展仿佛无数曲折的支流,彼此交叉、汇合、分离,*终汇入同一片海洋。本书选取的历史片段,既有 希特勒上台 的主题,又有 查科战争 这样 并不起眼 的素材,前者已经过于熟悉,后者似乎只是不断重复的历史又一次翻版。而作者正是在变动与永恒之间定位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尽管笼罩在两次大战的阴影中,也很难说这段日子是平静幸福的,但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不能说是难以忍受的。不管个人的感观如何,时代的巨轮仍不可逆转地向前转动。1919 1939年发生的事情塑造了现在的世界,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目前的问题和困境。 尽管十分困难,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单纯地重述历史事件,而是希望用优雅的评述表
《历史的荷尔蒙4》,是继《历史的荷尔蒙》1 和 2、3 之后,作者新推出的历史文化类图书。 历史的囚徒写史,以史实为骨架,以现实为血肉,以幽默为灵魂,套用现代生活方式,讲不一样的故事。其选择的人物均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那些史书上呆板严肃的历史名人,在囚徒笔下,变成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具具有灵魂的血肉之躯。 本书集中从名王、名臣、名士、名流等四个角度选取有故事性人物展开研究,让读者更深入、多维度地探索历史人物的内心,领略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
欧洲不只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它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欧洲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 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同源而分流,有批判,有扬弃,但在批判和扬弃中有创新。 从15世纪以来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自由民主理念从胚胎孕育到发芽和生成,这条道路在“精神的历史”里可谓历历在目。 本书系陈乐民先生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授课的讲义。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欧洲文明发展的历史,并着重讨论了欧洲文明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时段,如欧洲文明的起源、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本书融汇了作者多年研究和治学的心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欧洲历史文化的通识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