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一代代先贤将文化、精神、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经典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中国》从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圣贤 帝王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四个维度,解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历史,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中国人的精气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帝王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
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具有影响的25个大战役:平津作战、冀察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湘赣鄂作战、豫湘桂鄂大作战、远征凯歌。以战役为背景,突出介绍指挥将领的特点,作战的细节。同时也有蒋介石抗战思想演变、 国民党的备战举措和国民党的军事预案。
......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书分上、下两册,由沙发诺夫著,李俚人、刘隐翻译。全书中,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社会的盘古谈起,写至一九二五年,概述了中国社会发展之概貌。全书史料丰富,论证深刻,对人们进行中国社会史研究具有较大裨益。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 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 代代先贤将文化、 、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 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 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 》从各朝撰写的二十 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 贤 帝 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个维度,解读历 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 ,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 ,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 人的 气 代代传承下去。 帝 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 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 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 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 ,他们是愿得 人, 白 不相离的 情君主。他们尽 辅佐,他们沉迷伪装
朱逌然(1836—1882),字肯夫,同治元年进士。本书由九部分组成:《孱守斋日记》、《邸居日记》、《使湘日记》 本、《孱守斋日记》、《庚辰日记》、《使蜀日 记》 册、《使蜀日记》第三册、《晴雨记》及书画二十五幅。朱逌然为晚清重要官员,其生活年代跨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见证了晚清社会历史的重大时代变迁,因 此,其日记不仅具有史料考证与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 因其生动多彩的行旅风景描写与深刻细腻的情志抒发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学意义。
福州船政局是清代洋务运动的中诞生的*代表性的近代企业,它实践了 师夷制夷 的理念,它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迅速地提高了造船、航海、飞机、枪炮、鱼雷、矿冶、机械、无线电、天文等科技和工艺水平,建立了当时中国近代*的的船舶工业基地。1917年,还设立了飞机制造工程处,开创了中国航空工业新纪元。它开创近代教育的先河,创办船政学堂,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建立了与工业化和海军建设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留学制度,成为各地效仿的样板,成为科技和海军人才的摇篮,被李鸿章誉为 开山之祖 。船政学堂培养了一批精英,形成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奋斗自强、眼光敏锐、思维方式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一代新型知识分子群。 本书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横分门类,纵述史实。概述统领全局,反映全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1994年后又执教于牛津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教授,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自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在过去三十五年的学术生涯中,她试图了解常出土于墓葬中的青铜器、玉器及其他工艺品是如何被使用的,从而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器物的制作造者的技艺、生活和信仰。本文集收录罗森教授的研究论文17篇,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内容涵盖青铜器(4篇)、复古维新(3篇)、墓葬(5篇)、中西交通(2篇)、装饰系统(3篇)五个方面,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尚为首次以中文结集发表。通过这些文章,罗森教授希望能够和对古代中国有兴趣的读者来分享她的思考和见解。其中许多文章源自她在牛津的讲
本书由《北京大觉寺》《西山访圣记》《中国名胜 西山》《香山风景》《房山风景》《上方山》六部分组成,共收录图文描述25万字。 《北京大觉寺》(Der Tempel Ta-ch eh-sy bei Peking)初版于1897年,作者是胶济铁路的主要设计者、德国建筑工程师锡乐巴(Heinrich Hildebrand,1855 1925)。作者简要介绍了大觉寺的历史,然后从专业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了大觉寺的建筑布局、结构、材料与陈设,还绘制了很多建筑结构图与平面图。这是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德文著作,为西方社会认识中国建筑打开了一扇大门。 《西山访圣记》(The Temples of the Western Hills) 初版于1923年,作者郝播德(Gilbert Ernest Hubbard,1885 1952)是英国外交官、银行家,1920年来华。作者记录了他在西山参观时的所见所闻,还原了百年前的寺庙场景,并配有10 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 后四章为四本风光摄影相
一、本书主要供师范院校教育学科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之用。二、本书是一本资料书,又是主要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扼要叙述两汉教育制度的发展史的读本.特点是分专题,专题之下按编年比较系统地陈述教育制度和实施的历史发展,用资料来说明史实,以供读者教学和研究两汉教育的发展线索之用。作者的简单概括和说明也是尽量以所引用的资料为基础作出的。三、本书主要介绍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实施,不包括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思想只是与教育政策有关和对教育实施改变有影响的材料。四、本书所论述的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很有价值。下面都附有资料,资料均注明出处。
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 秦汉史 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 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对北宋来看,南宋存世的史料颇为匮乏,而南宋后期的史料就更是少得可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南宋后期历史研究的薄弱。史料是研究的基础,要想改变研究薄弱的状况,首先必须从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人手。关于南宋后期的史书,宋季三朝政要对于从事宋史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聊胜于无的存在。不过,就是这样一部聊胜于无的宋季三朝政要,利用得也并不充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这部史书至今尚未有一个方便使用的整理本,而流行的几种版本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阙讹误。因此,从促进南宋后期历史研究的角度看,整理宋季三朝政要的确是当务之急的一项工作。
本书记述了作者崔可夫1926年作为苏联外交信使、1927年作为军事顾问,1940年末作为苏联驻中国武官及随后兼任中国国民革命军总军事顾问的工作,活动情况和在中国的各种见闻。 本书中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其中包括:斯大林对中国抗日战争进程和国共两党的分析、对苏联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动机的阐述及对崔可夫肩负使命的交代;蒋介石和国民党其他军政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实行限制、挑衅直至悍然制造皖南事变的具体事实;美英苏等国驻中国外交和军事代表为达到各自的战略目标在重庆展开的博弈;作者与蒋介石和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陈诚等人的交往情况,以及他作为武官和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对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官兵素质、作战能力等方面的描述。本书对了解1941年前后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