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推荐阅读典籍。杨伯峻先生广泛收集有关文献考古资料,充分汲取古今学者研究成果,对全书作了深入浅出、博洽
本书共收录夏鼐发表于各时期的文章、课堂讲义及其家属提供的自存手稿共213篇(其中部分文章系首次面世),内容涵盖考古理论与实践、考古漫记及历史学研究与评述等,全面反映了夏鼐毕生学术成果和新中国考古研究的全貌。全书除夏鼐的论著外,还补充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王仲殊及夏鼐秘书王世民撰写和整理的《夏鼐先生传略》《夏鼐先生的治学之路》《夏鼐先生学术活动年表》,是一部学术价值高、文字精练、图文并茂的考古学书。
本书汇集了南京大学在初创时期的校史材料,包括初创时期的呈文、规章制度、发展概况和教学状况。作为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出版工程之一,是彰显南京大学发展轨迹,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近代学人生平、理念的重要资料,编选材料经过分类、核对,忠于原始史料,研究价值、学术价值较高。?本书是目前为止颇为全面的中国高等院校校史资料选编汇录之一。
本书专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以唐开成石经本为底本,参以唐以前的文献、出土文物及石刻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兼采段玉裁、陈乔枞、皮锡瑞诸家的研究成果,对《尚书》文本详加比勘校订而成。每篇均分校释、今译、讨论三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本书为清代文人官员楼汝同撰写的日记。楼汝同为晚清官员、文人,今存《惜分阴轩日记》稿本一部,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惜分阴轩日记》起于光绪十年(1884),止于宣统 三年(1911),记录了作者近三十年的仕宦和生活情况,极少有辍笔间断,共计约九十万字。日记内容为研究清末政治、科技、思想、民俗、日常生活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参考, 如河道、漕运等科技史,清末捐官的政策、途径、金额,以及中西思潮剧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官员面对西学的心态等。
西夏是一个文化事业极为发达的王朝,推崇佛教,发展儒道,创立西夏文字,翻译儒释道经典,尤其是佛教经典。西夏境内党项、汉、回鹘和藏族僧人等在佛经翻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将不同渠道传入的汉、藏等文本佛经由官方或私人翻译成西夏文。西夏文献以黑水城出土最为丰富,黑水城文献分为俄藏、英藏和中国藏。俄藏是1907-1909年科兹洛夫的收集品;英藏是1914年英国斯坦因收集品;中国藏是20世纪60-80年代我国对黑水城等地进行多次发掘所获文献文物等。 俄藏黑水城文献最为丰富,也较为完整,而英国斯坦因在科兹洛夫之后到达黑水城,所获文献比较残破,但可与俄藏互补研究。目前《英藏黑水城文献》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5册),刊布了近4000个编号,有世俗文献和佛教文献,以西夏文佛教文献最为丰富,约占90%左右。因英藏黑水城文献残缺
《阿登纳回忆录》是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1963年退出政坛后撰写的回忆录,记载了他在1945—963年期间所经历的外主要历史事件,以及他个人的主要观点。全书共四卷,其中第四卷为其家人根据阿登纳遗稿整理而成。阿登纳一生经历了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时期、盟国占领期和联邦德国五个重大历史时期,从政经历丰富,回忆录内容丰富而庞杂,它展现了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如何面对新的政治、社会问题,如何进行思考和行动。由于阿登纳异常丰富的经历和他对德国在战后复杂的形势下重新快速崛起及在倡导法德和解、欧洲统一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再加上联邦德国在冷战初期所具有的独特地位,《阿登纳回忆录》自出版起就成为国际政治、德国史、欧洲史和整个世界史领域的广受关注的重要文献。
一、本书收录的著作目录采用了中文和日文两种文字,读者需要查阅日文版图书资料时,请使用日文书目检索。著者的姓名为中文简体字。 ???二、著者简历中的学校均为最后毕业学校,对于著者学位、履历以及生年卒年未详者,均未记人。 ??? 三、本书收录著作的版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以版本为主,并附初版的年代。 ???四、本书收录著者的论著如有两部以上者,则在部著作介绍时附著者简历。其次,论文集的主编如没有收录其个人著作,也附其简历。其他如祝寿论文集、学术论文集中的执笔者则一律不附简历。 ???五、本书收录著作及介绍内容均侧重于中国古代史及相关领域,在介绍多卷本著作方面的取舍也如此。例如在《津田左右吉全集》、《白鸟库吉全集》、《江上波夫著作集》等著作中,凡与中国史无关的章节,均介绍从简。 ???六、本书所附著者的
姚薇元先生(一九○五——一九八五》,安徽繁昌人。一九二六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兴趣于文史之学,搜求史实,考訂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几经修訂,一九五五年以鸦片战争史实考之名由上海新知知出版社印行。一九三一年,先生考入清华研究院历史门,鞑东争史宝考之名由士海新知识出版社印行。一九三一年,先生考入清华研究院历史門,从陈宙谣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一九三六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大夏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大学。一九五三年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直至逝世,为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奠基人之一。 在清华研学期间,他根据史书纪传和姓氏专书的相关記载,参以碑銘、石刻、文集、说部、韻书等材料,对魏书官氏志所记胡姓以及汉魏以降的质子降胡、隋唐時代的蕃将胡商共一百
宋代的思想与学术,是热门研究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从唐宋社会转型、佛道二教影响等多个角度,对之进行了深入探讨。姜鹏编著的《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关注点和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以北宋经筵制度的形成、发展为切入点,来考察政治、制度和思想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经筵制度在北宋得以创立的原因,直接源自于王朝的文治需求。它在宋代产生的功用,是成为士大夫和君主以儒家伦理准则为基础进行观念交流的制度平台。它的存在,对宋代学术风貌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举凡经宋学的形成、宋代史学的发达以及“师道”观念的产生,都可以在这个制度的运行中找到根源。《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通过这一研究,作者想揭示,思想史研究不能忽视具体的政治、制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