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风貌,典雅而富有趣味。 本书特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师作画近百幅,精美雅致,并精选宋画数十幅,与文字相得益彰,使得全书富有美感。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该书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 该书分为三编: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 该书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倾六十年心血的力作《 清朝开国史》(修订本),分上下卷,33章,130余万字,史料弘富,结构谨严。本书视野开阔,将明清易代史事置入16至17世纪东北亚等大变局之中,展现各方势力的交错与消长,探讨农耕、森林、草原、高原、海洋等文化板块的互动与激荡。本书聚焦辽东争局,以萨尔浒、沈辽、宁远、北京、松锦、山海关等重大战役串联历史文脉,完整讲述了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结束的中国历史。兴亡更替,殷鉴不远。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概述》是一部反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状况和整理编目成果的图书。截至2022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经多年档案整理,基本理顺了馆藏档案各全宗内的类项体系,摸清了馆藏家底,统一了档号配置,遂编写了本书,全面介绍馆藏体系和档案内容的全宗概述状况,系统总结近年来满汉文档案整理工作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馆藏档案情况。全书通过 全宗概况 简要考订馆藏各全宗立档机构的沿革变迁、职掌范围、职官设置、内设与直属机构等情况,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生平行迹,或档案汇集来源等;并通过 档案介绍 梳理馆藏各全宗档案的来源、起止时间、保存数量、分类整理等情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概述》的出版为档案保管、编目及数据信息管理等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为国内外明清档案利用者提供简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历史地理概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文物考古研究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本书是对南宋儒臣魏了翁所撰《周礼折衷》进行校勘、注释的著作。本书校勘以南宋开庆年间刊刻的《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收录的《周礼折衷》所载 大宰 至 职币 、清同治年间刊刻吴棠望三益斋本《周礼折衷》所载 司裘 至 夏采 为底本,以明嘉靖年间刊刻安氏铜活字本、清乾隆年间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周礼折衷》 大宰 至 职币 、望三益斋本《周礼折衷》 大宰 至 职币 、商务印书馆1922年编纂《四部丛刊初编》所收录《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周礼折衷》、蒋汝藻影宋抄本《周礼折衷》、北宋王安石所撰《周官新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张海鹏辑刻《墨海金壶》本、清钱仪吉辑刻《经苑》本、《四部丛刊初编》本、程元敏辑著《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三) 周礼》、杨小召校点本)、王安石所撰《周礼新义》(张钰翰校理本
本书按专题分为四章: 《红六军团西征湘西》《中央红军长征在湖南》《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以及《湖南边区的游击战争》, 时间跨度为1934年7月至1938年6月。每个专题由概述、文献与参考资料三部分组成。概述由文字与长征在湘期间老照片组成,以时间为序宏观介绍红军长征在湘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文献和参考资料以时间为序,主要收录红军长征在湘期间,敌我双方所形成的有关档案史料,并加以注释。本书的出版,将以丰富的手档案资料和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还原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全景式地展现红军长征在湘期间如何英勇作战,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进行战略转移的历史面貌,有益于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十七史商榷》由清代史学家王鸣盛撰写,陈文和等整理、校点,是一部以校勘、考订为主,又兼有历史评论的史学著作。本书主于校勘本文,将十七史全校一周,改讹补脱,计一千余条, 每一条考订都有一个题目,各条字数不等,少则几句话,多的相当于一篇小型论文。 十七史 指宋以前的十七部正史,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本书为简体横排标点本,旨在让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能够读懂。
张佩纶,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人。他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婿,同时其本人也是晚清政坛清流派代表人物。同治年间进士。1875年,以编修擢升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入李鸿章幕。他的日记《涧于日记》由六部分组成,包括篑斋日记、嘉禾乡人日记暨见君子日笺、出塞日记、易窗日记、津门日记和兰骈馆日记等。始于光绪四年,迄光绪二十一年,反映了晚清朝章国故、世道人心,年代上虽有断层,但不妨碍其文献价值,对研究和了解晚清政治文化方面颇有价值。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二十余年前发现的一批珍贵先秦竹本文献,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即孔子语录类文本,记载孔子与弟子、时人及鲁国执政人物的问答与对话,绝大多数为两千年来已失传的逸书,文献价值非凡。本书以文本整理为主,以义理分析、思想史和文献学探讨为辅,对《从政》《君子为礼》《弟子问》《仲弓》《颜渊问于孔子》《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相邦之道》《孔子见季桓子》《史蒥问于夫子》及《季康子问于孔子》等十二篇孔子语录类文献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诸篇与《论语》《礼记》等传世古籍中的相类文献加以对读,不仅为先秦儒家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可靠的释读文本,也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揭示了更多可能的方向。
本书选取《明实录》原典古籍整理辑校,将洪武元年二月至崇祯十七年二月,270余年连续不断地疏浚清淤、堵塞决口、建闸筑坝、另开新河月河,以及漕运管理方面的众多史料依照时间顺序全部记录在一起,形成了一本完整详实的运河工程纪要,为中外研究明代水利工程,漕务运输、漕务文化提供了详细、连贯、权威的官方史料,具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
镜头所到之处,没有哪座城市能像重庆这样,其景观形态与自身的多蹇命运统一得如此神形兼备。造物主为中华大地预设的江域半岛,在月涌大江孤帆、夕照雄关旌旗的旷古岁月中伫候,只等待民族“存亡继绝”的使命降临。它像生命方舟,维系了国脉,荫庇了积弱积贫的千万生灵,后悲剧性地凯旋于功成身退的历史背影。无论史实如何演义,历史的真相持久而顽强:重庆,一座江河环绕的山城半岛,因处水陆要冲,遂成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河流域”;又逢抗战烽火,时称中国后的耶路撒冷;因其苦撑远东战局,誉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齐名的“二战”名城。幽暗的民居、沉默的遗址所释放出来的抗战史实竟然毫不逊色于中外任何城市而成为世界性话题。
书稿以档案文献的形式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全民总动员,共同抗日,抵御外侮,争取胜利的情况,展现了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不屈抗争精神。书稿保持了档案原貌,对研究战时首都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錢穆先生全集,在臺灣經由錢賓四先生全集编輯委員會整理编輯而成,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錢賓四先生全集一為題出版。作為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籌劃引進的重要項目,這次出版,對原版本進行了重排新校,訂正文中體例、格式、標號、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誤。至於錢穆先生全集的內容以及錢賓四先生全集编輯委員會的注解說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洪子诚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学术成果丰硕,影响广泛,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获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科研成果奖。该书稿内容主要有四部分: 生平自述 ,学者自述学术经历; 研究论文 ,选取多篇研究该学者学术思想与成果等的优秀论文; 思想碰撞 ,该学者与其他学者的深度学术对话; 创作年谱 ,整理了该学者从发表作品至今的学术成果。书稿资料丰富翔实,编排规范科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该学者的学术脉络、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本书为晚清驻藏大臣有泰的日记,该日记从有泰在江苏常州地区任职开始,至其担任驻藏大臣期间,直至返回京城,此日记此前仅有驻藏部分整理出版,在藏学研究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次为该日记首次全面整理出版,可以全面展示晚清大臣面对地方事务和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和实施策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姚觐元日记,今存稿本三种:上海图书馆藏《咫瞻日识》一册、《弓斋日记》十二册,浙江图书馆藏《姚觐元日记》一册;抄本两种:上海图书馆藏《弓斋日记》两卷,上海图书馆、 常熟图书馆藏《弓斋日记钞》一卷。本次出版据姚觐元存世日记之稿本、抄本,依日记所涉年份编次整理。姚觐元在日记中翔实记载了其历官、交游情形,抄录了其获见获知之邸抄、 科考内容,亦记录了其购藏刊刻金石图书之经历,史料价值颇高。
《申报》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报纸之一。本书选取了辛亥革命爆发前后的有关报导,即1911年9月20日至和谈成功的1912年2月13日,以时间为序,选取革命党、士绅和清政府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资料,希望能较为贴近史实地反映辛亥革命及《申报》自身对革命的态度。 从具体报道来看,《申报》对革命党的态度在上海光复前后有明显变化,此前在九月底虽然对四川的反赵尔丰的士绅抱以同情,但仍以 哗变 等词加以报道,之后倾向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公众的态度。 《申报》中的某些记载颇为珍贵,可以弥补《清史稿》的一些不足。国内学者较少探讨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外交以及外交对革命过程的影响、各地新政权之间的关系等内容,都可在《申报》中见到相关报道,让我们了解少为人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