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经济*为发达、*为繁荣的城市之一。这在宋代的史书志乘及众多的文人笔记、著述中,都有大量生动的记载。然而,*为完整、全面地反映北宋京城社会生活的,当首推《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所记述的,从都城的范围到皇宫建筑,从官署的处所到城内的街坊,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习俗,几乎无所不包,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民风时尚,同时也能感受到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生活。
《通鉴选》是史学大家瞿蜕园中国历史普及作品系列中的一部,也是***《资治通鉴》的选注本。它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对《资治通鉴》的知识都有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对读者了解这部史学巨著大有帮助。2.本书从鸿篇巨制的《通鉴》中选出了20篇能体现原著特色,并使读者开卷获益的篇目,颇具眼光。在朝代分配上,于战国、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均有涉及,而又以汉、唐为多,这就使读者对各时期历史都能有所了解。在内容方面,所选各篇大都侧重关键性历史事件的完整叙述,也有若干篇对社会背景与政策制度说明较多。3.本书各篇文前都有一篇数百字至千余字的题解。根据需要,题解的写法颇为灵活,而目的都是为了增进读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对本文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4.注释是选注者用力*勤之处,
《蹇蹇录》系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所撰外交回忆录。陆奥宗光是日本明治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导的日本19世纪末期的外交思路和外交方式,被后人称为 陆奥式外交 。 本书主体内容涉及甲午战争前后,即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到俄、德、法三国 干涉还辽 这一时段内的日本外交活动。陆奥宗光本人作为当时伊藤博文内阁的外相,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外交决策。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记述了日本与英、法、美、德、俄等国,以及与清国和朝鲜的外交往复,包括彼时外交文书的具体行文,驻外大使的密电和政府高层会议上的言语交锋等机密内容,也特别记录了日方如何在中日(马关)谈判中运用各种手段,逼迫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为日本攫取巨大利益的细节。书中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虚饰自矜的色彩
本书为《司马光全集》之一种,收入清陈弘谋编纂的《宋司马文正公年谱》和今人戎黙编的《司马光资料汇编》。陈氏所编年谱,概要记述了司马光一生的经历与学术,纠正了明人马峦等所编年谱之讹误,简而有法,是了解司马光生平行事的重要参考。《司马光资料汇编》以人为纲,汇集了宋至清对于司马光生平及其著述的评论、序跋、碑志等,既包含时人给司马光的信札、对其的记述,也包括后世或褒或贬的评价,为进一步了解司马光及研究司马光其人其学提供了便利。
本书是中世纪波斯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1□47 1318)主编的一部久享盛名的世界史名著,是研究中世纪亚欧各国的历史,特别是蒙古史、元史和我国古代北方□□□□史,以及研究古代游牧□□社会制度、族源、□□学的重要资料。
人称 司马小松 的黄易(1744 1802),不仅是书法、篆刻和绘画上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清代*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黄易的访碑、拓碑活动,在嘉祥重新发现并就地复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过刊布、题跋等等,三十年间,积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为乾嘉金石学中*为活跃的关键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与《小蓬莱阁金石目》等著作。 明清艺术史、学术史研究前沿令人瞩目的Z新力作。 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展开对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在 金石亦时尚 的潮流中,翁方纲、王昶、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瞿中溶、阮元等众多学术精英,散布各处的地方官员与雅嗜金石的布衣学者,各以友朋的身份纷纷登场。 作者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
《亲爱的中国:移民书信与侨汇(1820 1980)》是一部深入研究 侨批 和 侨批 贸易的起源、结构、特点与运作的经济类著作,作者讲述了这种制度化的机制和跨国家的政策是如何帮助那些背井离乡、四海为家的家庭生存、发展的。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本书卓越而详实的分析以及以史料为基础的学术研究使得该书能够成为未来 侨批 研究的标杆。
杨时(1053-1135),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创立 龟山学派 ,是宋代理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代表性人物,其学术思想极为丰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龟山先生语录》一书所录乃杨时在崇宁三年至政和二年之间,于荆州、京师、余杭、南都、毗陵、萧山等地的讲学之语,由其弟子整理、汇编成书。书中内容十分博杂,既涉及杨时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阐释,又有其对时人轶事的评论,是研究杨时学术思想及宋代理学发展的重要文献史料。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名著。在书中康有为提倡 破九界 的人道主义原则,批判现实世界;设计 升平世 的范式,规划社会改造方案;进而展望 大同 境界,设计理想社会。汤志钧先生的《导读》,分析了康氏大同思想从孕育、发展到定型的历程,梳理了《大同书》从初创、增改到成书出版的经过。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杨宜治日记》由三部组成,分别是:《交轺随笔》,起止时间是光绪十一年七月至光绪十三年八月,记载杨宜治跟随总理衙门大臣、勘界大臣邓承修前往中越边境勘界、谈判的经过,可借此逐日还原中越划界的实况。《惩斋日记》,起止时间是光绪十三年九月至光绪十五年十二月,记载杨宜治从中越边境回京后,在京担任刑部司官、总理衙门期间的公私事务,主要内容包括该时段总理衙门办理的诸多外交疑难案件、普通京官的日常生活。《俄程日记》,起止时间是光绪二十年十一月至光绪二十一年六月,记载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杨宜治跟随清朝特使王之春赴俄吊唁老沙皇,展开外交活动的全过程。 杨宜治长期任职总理衙门,参与诸多中外交涉,他的三部日记,是研究晚清政治、外交和社会宝贵的史料。
本书主要探索了西周、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特别看重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方面,其撰述着眼于西周和春秋社会性质的研究,推动古史分期问题的解决,上半部为各种制度研究,下半部为各种 礼 的研究,特别是通过用出土文献印证传世文献的方法,精研 礼 ,包括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飨礼、射礼、贽见礼等,得出很多精彩结论。
黄易是清代金石学与艺术史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任职于济宁运河厅,并担任河道总督的幕僚。1786年八月在经过山东嘉祥时,他发现了著名的武氏祠,并就地复建,这是乾嘉金石学标志性的事件。黄易所收藏的金石拓本,数量富甲一时,他为学术界贡献了大量精拓本与旧拓本,《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可以视为一个缩影。而作为 西泠四家 之一,他的隶书、篆刻与绘画在当时也负有盛名,友人常以不获他的字画与印章为憾事。 本书从公立博物馆与图书馆的收藏、清代金石著作、各种出版物、海内外拍卖图录及私人收藏中辑得黄易友朋往来书札660余封。与黄易通信的人,既有乾嘉时期的学术菁英如王昶、钱大昕、翁方纲、钱坫、严长明、孙星衍、洪亮吉、武亿、桂馥、阮元、瞿中溶,文艺菁英如袁枚、姚鼐、陶樑、梁同书、罗聘、董洵、邓石如、伊
本书收集、整理并翻译了美国驻南京大使馆外交官爱利生、爱斯比等人于 1937 年 12 月至 1938 年 8 月,从南京向美国国务院、驻东京大使馆、驻北平大使馆等机构发出的外交文件,包括电报 158 份、报告 17 份、月度总结 5 份、备忘录 2 份、信件 2 封,共 184 件。这些外交文件近距离地记载了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暴行、对中国及美国财产的破坏及其组织运行情况,真实地反映了日军占领下南京城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美国外交人员为保护中美公民权益、维护对中国百姓的基本人道待遇所做的努力。这批外交文件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期间及之后情况的为数不多的连贯性官方材料,对南京大屠杀研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镜头所到之处,没有哪座城市能像重庆这样,其景观形态与自身的多蹇命运统一得如此神形兼备。造物主为中华大地预设的江域半岛,在月涌大江孤帆、夕照雄关旌旗的旷古岁月中伫候,只等待民族“存亡继绝”的使命降临。它像生命方舟,维系了国脉,荫庇了积弱积贫的千万生灵,后悲剧性地凯旋于功成身退的历史背影。无论史实如何演义,历史的真相持久而顽强:重庆,一座江河环绕的山城半岛,因处水陆要冲,遂成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河流域”;又逢抗战烽火,时称中国后的耶路撒冷;因其苦撑远东战局,誉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齐名的“二战”名城。幽暗的民居、沉默的遗址所释放出来的抗战史实竟然毫不逊色于中外任何城市而成为世界性话题。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是国学名家、古代思想史和军事史专家黄朴民教授的历史随笔精选集。 本书分四部分,二十九篇,十余万字。本书既不同于 阳春白雪 的历史学术研究之作,也不同于 下里巴人 的历史戏说与演义,而是采用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 第三种读法 ,反思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功过得失。从春秋争霸,到帝王权谋,到功臣荣辱,再到思想文化鼻祖,文章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基,以活泼生动的随笔形式为文,既有对历史规律和战略大势的宏观把握,又有历史细节和人物性格等微观考察,不戏说,不颠覆,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这是本书*突出的特点,也是其独特价值之所在。
晚清时期,中国驻英国公使馆因交流交往上的各种事务以及礼仪等因,都会给英国外务部发送照会。发送人从首任公使郭嵩焘开始,有曾纪泽、刘瑞芬、薛福成、龚照瑗、罗丰禄、张德彝、汪大燮等历任公使和使馆其他署理人员。这批照会现都完整保存于伦敦的英国国家档案馆,《中国晚晴驻英公馆照会档案》收录大英档案馆FO17档案号下来自晚清驻英公馆(Chinese Legation)的档案,覆盖了使馆自1876年底创建到1905年数千封由使馆发出的中英文信件。其中涉及中英之间的各种事宜。本书为 近代中外交涉史料丛刊 之一种,展现了晚晴对英外交的诸多面向,对于进一步研究晚清中英关系、洋务开展等事务,为研究晚晴外交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本书选取《明实录》原典古籍整理辑校,将洪武元年二月至崇祯十七年二月,270余年连续不断地疏浚清淤、堵塞决口、建闸筑坝、另开新河月河,以及漕运管理方面的众多史料依照时间顺序全部记录在一起,形成了一本完整详实的运河工程纪要,为中外研究明代水利工程,漕务运输、漕务文化提供了详细、连贯、权威的官方史料,具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采访和丰富的档案资料,详细解说了 二战 前后纳粹掠夺者对欧洲艺术珍宝的巧取豪夺,同时向读者展现了盟国全力解救这些艺术品的细节。本书用紧凑的情节,叙述了纳粹分子对 堕落艺术 的清洗、纳粹高官在被占领国的艺术品购买狂欢、纳粹分子对犹太人所有的艺术品的无情夺取;讲述了在面对劫掠和轰炸威胁时,欧洲各国博物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转移、庇护艺术品以及古迹救护官维护艺术品的经过;讲述了各方在战后对公共和私人收藏的追索、返还过程;描绘了希特勒、戈林、画商之间的艺术品竞争以及盟国救护官和各方人士之间的博弈。 本书出版后深受好评,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后本书被改编为纪录片《劫掠欧罗巴》和电影《盟军夺宝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