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历时14年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 正史 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 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钟翰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本次在繁体竖排点校本《清史稿》基础上,转为简体横排,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纲鉴易知录》(全8册)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繁就简地记载下来。本书的内容分别辑自《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书的整理者以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以其他一些刻本相互参校,同时对照其所据原书予以校正,书中凡干支纪年,均添注了公元纪年。
北宋著名大臣、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资治通鉴》,记事止于宋代开国之前一年(959),而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从宋太祖建国(960年)开始续写,直到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220卷,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 《续资治通鉴》记述详明简要,考证严谨,编排合理,受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推崇,被评价为《资治通鉴》好的续作。 1956年亲自指示的标点本《资治通鉴》出版之后,《续资治通鉴》标点本也在1957年出版,已经通行60余年。现将《续资治通鉴》转为简体横排,纳入《中华国学文库》,便于大众阅读。
【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1811 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史稿 曾国藩传》描述他 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在京城做了十多年的文官。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此后以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指挥湘军战斗。后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补武英殿大学士等。同治十一年(1872)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曾国藩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但作为清末同治中兴D1功臣,中国近代化之先驱,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在做人和学问上,同样备受后人褒扬,钱穆先生就赞誉他 做人学问并重 。曾国藩青年时开始研读 二十三
本书专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以唐开成石经本为底本,参以唐以前的文献、出土文物及石刻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兼采段玉裁、陈乔枞、皮锡瑞诸家的研究成果,对《尚书》文本详加比勘校订而成。每篇均分校释、今译、讨论三项,几乎巨细无遗地汇集了有关尚书文字考释和专项问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堪称今文尚书注释的集成之作和有关尚书问题的百科全书。
费尔南 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其成名之作即为《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 本书分三部分:部分详细描述了地中海地区的山脉、高原、平原、海岸、岛屿、气候、城市、交通等,主题是说明地理与历史、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系统研究了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第三部分细致地叙述了西班牙与土耳其两大帝国在地中海争霸的过程。 本书精辟地论述了一个地区(地中海地区)、一个时代(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历史,尤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时代(当代)的历史。作者在广泛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把平凡的日常生活与伟大的历史潮流,把微观与宏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体时间,立体地再现了所述时
《三苏年谱》六十一卷,二百馀万字,是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合谱。孔凡礼先生历时二十年写成《苏轼年谱》,六年写成《苏辙年谱》,四年写成《苏洵年谱》,经删补后合三书为一,总名 三苏年谱 ,可谓一生研究心血之结晶。是谱从三苏作品入手,广泛采录宋代史书、笔记、诗话等材料,巨细靡遗,逐一辨析,同时融汇了大量关于三苏行实及作品写作时间的考订成果,旨在全面记述三苏事迹。今在原版基础上重作修订,力求以更精更新的面貌,呈现这一三苏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本书为汇编元明清三朝中国土司制度史料的大型图书,共6卷19册。中国的土司制度自元朝起,沿续600余年,对中国古代边疆的治理开发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本书内容包括相关地区的土司制度史料整理,内容紧贴土司制度的源流及其演进过程,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始的元明清国家档案为重点收录对象;对于基本史料,如实录、正史、政书,编录自权威整理本,尽量收录完整;对于相关史料,如奏议、文集、笔记、方志、碑刻、契约文书等则择要选录。故分为正史,实录,政书,地方志与地方文献,档案,以及奏议、文集、笔记,共6卷。本书是目前收集整理有关土司制度史料最全面、最系统,且分量最大的一部专题史料集,史料来源具有原始性和权威性。从史鉴的角度,提升了土司研究的应用性。为边疆治理、民族团结,以及民族文化
《魏书》是一部记录北魏一朝的断代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分本纪十二篇。凡十四卷,列传九十二篇,凡九十八卷,志十篇,凡二十卷。其中包含一些子卷,总数为一百三十卷,不计子卷为一百一十四卷。 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 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 本次修订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三朝本、南监本、北监本、殿本为通校本,以汲古
青柯亭刻本是《聊斋志异》的个刻本。之后不仅出现了众多重刻本,如上洋李时宪刻本、杭州油局桥陈氏刻本等,而且后世通行的注本、评点本、图咏本等皆以青柯亭刻本为底本。 作为《〈聊斋志异〉珍本丛刊》的开局之作,天津图书馆藏本首次灰度影印,本书原为著名学者王利器所藏,与上海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淄博市博物馆等藏本在篇目、卷首、文字等方面出入很大,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特别邀请聊斋学者袁世硕教授作序,邹宗良教授撰写前言。
《元丰九域志》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北宋神宗元丰时综合性地理总志。全书分十卷,始于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终于省废州军、化外州、羁縻州,分路记载所属府、州、军、监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主客户数、土贡、领县数和名称;每县下又详列距府州方位里程、所领乡数、镇、堡、寨名目以及名山大川。府州县皆标出其等第。文直事赅,条理井然。书中记述州县沿革,以元丰以前为主,涉及唐、五代只一笔带过。该书虽文字记载简要,但内容丰实,独具一格。书中除记载当时疆域政区外,又备载各地户数、元丰三年(1080)土贡数额及城、镇、堡、寨、山岳、河泽的分布,据统计仅镇即达一千八百八十余个,山岳、河泽亦各在一千以上。这是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其中所列土贡数额远较以往任何史书、地理总志为详,而所载镇名更为宋时
本书收录《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云南、贵州卫所选簿,对其进行校注。同时,对所见明历朝实录、《明史》、其他史著或地方志的记载与各选簿贴黄、选条的记载相互补充。 本书对卫所职役来源与移民研究,明初政治、军事史研究,明代军事活动、边疆史地及少数民族史研究,明代地方家族与人物史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鍑是欧亚大陆,特别是草原地区长期流行的一种大型金属容器,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鍑一经发明,很快就风靡于北方草原民族,并广为流传,是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民族特有的大型容器。从公元前 9 世纪至公元8世纪,受中原周代青铜礼器文化的影响,鍑滥觞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渐渐流行于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欧洲腹地的广大地域,是欧亚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欧亚草原社会冶金、日常生活、礼仪活动、古代东西文化交流和北方草原民族迁徙的物证,其分布地点有助于了解欧亚草原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迁徙的轨迹。本书运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欧亚草原发现的鍑进行了细致研究。 鍑不仅是一种大型炊器,还在草原社会结盟、祭祀等社交仪式、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草原社会生活中的重器。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鍑
《鄂国金佗稡编续编》由南宋名将岳飞之孙岳珂编撰,是现存*重要、*详尽的记录岳飞事迹的史籍。 岳飞在南宋宁宗时追封鄂王,且岳珂曾在嘉兴府城内金佗坊居住,故本书名为 鄂国金佗 。 《鄂国金佗稡编》二十八卷,《续编》三十卷,其中包括宋高宗给岳飞的亲笔手诏,编年体岳飞传记,岳飞之妻、子事迹,岳飞被毁谤和被平反、追封等经过,岳飞所撰奏议、公文、诗词、题记等遗文,以及当时人记载的岳飞相关史料。 《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校注》是一部详尽的岳飞史料汇编,由著名宋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曾瑜进行校注、考辨,是了解岳飞事迹*为可靠和便利的版本。
本书共收录夏鼐发表于各时期的文章、课堂讲义及其家属提供的自存手稿共213篇(其中部分文章系首次面世),内容涵盖考古理论与实践、考古漫记及历史学研究与评述等,全面反映了夏鼐毕生学术成果和新中国考古研究的全貌。全书除夏鼐的论著外,还补充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王仲殊及夏鼐秘书王世民撰写和整理的《夏鼐先生传略》《夏鼐先生的治学之路》《夏鼐先生学术活动年表》,是一部学术价值高、文字精练、图文并茂的考古学书。
本书围绕清朝获取准噶尔情报的活动,选编并翻译了雍正与乾隆两朝的相关满文奏折。清朝从阿尔泰、巴里坤前线,不断在收取准噶尔情报,且其数量和内容非常密集和紧要。编译者从《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中选取了比较有价值、有意义,有利于清史研究者了解清朝准噶尔政策的篇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编译者掌握了包括满文、蒙古文等在内的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填补了学术界因难以使用满文、蒙古文资料而造成的研究空白,为相关学科学者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
黄易是清代金石学与艺术史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任职于济宁运河厅,并担任河道总督的幕僚。1786年八月在经过山东嘉祥时,他发现了著名的武氏祠,并就地复建,这是乾嘉金石学标志性的事件。黄易所收藏的金石拓本,数量富甲一时,他为学术界贡献了大量精拓本与旧拓本,《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可以视为一个缩影。而作为 西泠四家 之一,他的隶书、篆刻与绘画在当时也负有盛名,友人常以不获他的字画与印章为憾事。 本书从公立博物馆与图书馆的收藏、清代金石著作、各种出版物、海内外拍卖图录及私人收藏中辑得黄易友朋往来书札660余封。与黄易通信的人,既有乾嘉时期的学术菁英如王昶、钱大昕、翁方纲、钱坫、严长明、孙星衍、洪亮吉、武亿、桂馥、阮元、瞿中溶,文艺菁英如袁枚、姚鼐、陶樑、梁同书、罗聘、董洵、邓石如、伊
已经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故宫)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性符号,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意义。本书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建设史、紫禁城作为朝廷的政治史、紫禁城作为宫廷的生活史、紫禁城作为故宫的博物院史四个方面着眼,将紫禁城置于大历史、大文化的格局中,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地予以呈现,是一部紫禁城的整体史。
大别山 28年红旗不倒 ,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这些革命历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数量浩繁的革命回忆资料更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使后来者了解大别山革命历史,弘扬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和大别山精神,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一些大别山革命历史的亲历、亲见、亲闻者便陆续撰写回忆文章,留下了大量革命回忆资料。多年来,各级党史工作部门和学术机构虽然汇编了其中一部分资料,但由于大别山革命历史时段长、内容跨度大、活动地域广,大量回忆资料总体上呈现出零散的状态,给党史、革命史研究和社会各界学习、了解大别山革命历史带来了诸多不便。全书根据大别山革命历史阶段分为建党与大革命时期卷、土地革命时期卷(上、下)、抗日战争时期卷、解放战争时期卷,共收录革命回忆资料753篇,近400万字
自1837年摄影术在巴黎公布以来,这种能将稍纵 即逝的场景定格下来的艺术深远影响了文明的发展, 因为它提供了比文字资料记载*准确、*生动的历史 生活图景。摄影术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传入中国的。因此中国摄影活动的* 早参与者几乎全部是外国人。到1901年,东安门外霞 公府路南新开了一家 山本照相馆 ,经营者是已经 在北京及周边拍遍风光名胜并回日本出版了一本摄影 集的山本赞七郎。从这时起一直到1930年, 山本照 相馆 作为北京照相市场上*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 一直经营良好,为很多中外知名人士拍摄了照片;又 因照相馆开在内城,常有王公贵族光顾,渐为宫廷所 熟知并获引荐。徐家宁编*的这本《山本赞七郎(精) 》里主要收录了山本赞七郎拍摄的旧北京城的历史风 貌和以及那个时代的中外知名人士和清廷贵族的历史 影
洛阳古代文明为人关注,研究领域日趋广泛深入。结合历史文献考述当地发现的古代文字资料,赵振华先生的《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是其代表。书中收录了80余篇论文,分为墓志碑刻综论、汉魏晋北魏唐五代宋金元碑志研究等八类,而以唐代为重点。随文附以170多张墓志石刻拓片,图像清晰,极具史料价值。 著名古文献学家王素先生肯定本书特点有三:注重新材料与新问题;注重热点视角与热点课题;注重综合性研究与综合性命题。此外,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地理以及书法、辨伪等方面的问题也有论述。 本书对有志研究古典文献、历史文化的大学生开启了一扇学习文化遺产的知识之窗,对于多视角研究古代墓志碑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样,也为创新研究方法提供了参考。
《清史稿儒林传》凡四卷。卷一至卷三,大致以学术宗尚区分类聚,略依年辈先后为序,著录一代儒林中人近三百家生平学行。卷一专记理学诸儒;二三两卷分别记经学、小学、史学及诸子学中人。所录各家,人自为传,或独领一篇,或诸家共席,首尾一贯,自成体系。卷四则沿《明史》旧规,专记入清以后,历世衍圣公之承袭,唯无以附丽,乃置诸《儒林传》末。由于《清史稿儒林传》前三卷所具学术价值,因之自1928年刊行以来,一直以治清代学术史之基本史籍,而为学人所重视。陈祖武先生长于清代学术史,于1978年即检读《清史稿儒林传》,历时四十余年,晚近以来,遂将历年所记整理成帙,所成校记已逾千条。本书以中华书局1977年《清史稿》点校本为依据,对该书《儒林传》著录之近三百家传记进行整理。逐家校读,订讹正误,以期得一可据可依之读本。
本书在《徽州合同文书汇编》影印本、点校本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利用大量的手合同文书资料,结合前人研究和其他相关资料,对清代合同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分为八个部分:导论部分论述合同的起源、合同文书的统一性及合同关系的类型。其后,分七编(分家合同、家族合同、邀会合同、管业合同、调处合同、禁约合同、应役合同),每编讨论一种合同大类,或两三种意义相近的合同种类。从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一步步向外,探讨同姓家庭的联合组织(如家族),以至异姓家族的联合组织(如会、禁约、里甲或保甲),从而展现传统基层社会的整体面貌。 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清至民国徽州合同文书的辑释与研究(1644 1949) (12AFX004)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