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是载録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本书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明史 张居正传》 康熙皇帝: 讲章以精切明晰为尚,毋取繁衍。联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义俱精实,无泛设之词,可为法也。 《清史稿 圣祖本纪二》 《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中的两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本书原名《四书直解》,是明朝著名政治家、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给万历皇帝讲解《四书》的讲章。张居正不仅对每一段经典原文都进行了字词解释和逐句串讲,还从经典原文引申到现实政治,对皇帝进行统治术的教育。全书以明代白话文写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很好的国学入门读本。整理者选取该书的《大学》《中庸》部分,对原文和张居正讲评部分进行新式标点,并补充了注释、译文、点评,以便传统文化爱好者使用。
皮锡瑞(1850 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举,后绝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 伏学 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 郑学 ,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尚书大传》传为伏生所作,说解《尚书》,旁及他经,历代重视,辑佚注释者不绝,而至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集其大成。湖南师范大学吴仰湘教授致力皮锡瑞文献有年,点校《皮锡瑞全集》出版,获得学界一致肯定。今析出此书,重作校订,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便于阅读、征引的定本。
这是一本纵论古今的历史书,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在百科全书的两万人里,只选出了100位*有影响的人,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探险家、宗教领袖,还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让人叹为观止。这让本书一问世就成为畅销书。不难看出,作者在书中侧重于那些影响人们思想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人,作者的意图正如培根所言:智慧与学术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远比特权与统治持久。在《荷马史诗》问世以来的两千五百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不曾有诗篇遗失,但却有多少宫殿、庙宇、城堡以及城市荒芜或是被焚毁?
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帝王和将相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专情君主。他们尽心辅佐,他们沉迷伪装。帝王和将相身份有别,是经天纬地、互相成就的搭档,是操纵人心、反目相杀的两面君臣。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王朝的命运。
《山海经》共计18卷,其中 山经 5卷, 海经 8卷, 大荒经 4卷, 海内经 1卷。该书记载了大量关于地理山川、古动植物、风土民俗、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先民丰富奇特的想象力,非常值得一读。此次推出的《山海经详注》,结合郭璞、吴任臣、郝懿行、袁珂等多家注释,对《山海经》一书中的疑难字词,尤其山川地理、古动植物、神仙怪异等加以详细注释,内容深入浅出。为了便于读者更加直观理解文字所述的内容,特将清人汪紱于《山海经存》中手绘的430余幅图片移植于相应位置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名著。在书中康有为提倡 破九界 的人道主义原则,批判现实世界;设计 升平世 的范式,规划社会改造方案;进而展望 大同 境界,设计理想社会。汤志钧先生的《导读》,分析了康氏大同思想从孕育、发展到定型的历程,梳理了《大同书》从初创、增改到成书出版的经过。
本书是唐五代笔记小说《龙城录》《开元天宝遗事》《大唐传载》《尚书故实》和《中朝故事》的合编译注本,主要记载了唐代的帝王将相,乃至普罗大众的轶闻趣事和坊巷传说,内容广博,文笔生动,兼有史料价值,多方面地反映了唐代及其前后时期的社会风情。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为十章,分别论述了永乐大典之纂定及纂修诸人考略,永乐大典的体制、附录、辑佚、散亡遭窃,永乐大典在明代的沉晦和正本被毁等厄运的考证,清乾隆间的永乐大典等问题。书中的许多史实资料颇具价值,是研究《永乐大典》的重要著作。
本书是编著者十余年来从英、美、俄、日及台北等地国图书馆、档案馆搜访所得的有关清代中国的稀见史料和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分篇或分题的考释研究集,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史料计190余篇(件),涉及的时代上至顺康,下讫同光,分别依经济、宗教、行政、中外关系、军事、造反者文书、社会等7类编列,其中尤其珍贵者附有原件(或局部)影印图片。由于这批史料为世所仅见,因此,它对扩展清史及近代史的研究领域,重新审视清代及近代中国社会和历史中诸多重大课题,均极有意义。编著者费尽心力对这批史料逐~作出考释,阐述意旨,所见多精;尤其是对史料中前人未及研究或研究较少的一些问题多有发明,这对广大读者深入解读这批“意思深远”的史料颇有助益。
笔墨横姿,超然洒脱,浮华中追寻精神内蕴。淡泊名利,君子谦谦,这是名士的风度。高山流水,元白之交,这是知己之遇的渴求。不论地位阶层,追求自我塑造,灵魂共鸣,是中国文人的终极梦想,也是安抚浮华人世的一剂良药。
《史略》六卷,南宋高似孙撰,是我国现存非常早的一部史籍专科目录。全书著录、介绍了南宋以前数百种史籍,并加以自己的评论。《史略》一书,国内早已失传,南宋以来官私目录均未著录。直至清末黎庶昌出使日本,随员杨守敬才于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中访得此书,遂抄校誊录,刻入《古逸丛书》,《史略》方重归故土。 1987年周天游先生点校整理的《史略校笺》在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隔三十多年,周天游先生重新修订旧作。此次修订将原整理本由简体横排改为繁体竖排,施以全式标点;把原书小注从括注改成随文小字注,恢复底本原貌;改正了原整理本的一些讹误,而且增补了不少校笺内容,并将校笺部分从每段之下,统一移至卷末。经过修订,本书总体面貌更符合古籍整理规范,内容质量也大有提升。
思想艺术,文脉传承,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盛宴。中国文化,离不开诸子百家,离不开思想流派,是音律书画,是诗词歌赋,藏身于字里行间,植根在中华儿女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历代典籍对圣贤、思想、艺术的记载极为重视,这些记载成为我们当今中国文化的基础,并将传承后世。
本书以古泉州各地实存的碑刻遗迹和古泉州方志文献遗存中的碑刻文献文本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相对整体的角度观照古泉州。全书共分作九编,每编精选内容相近关联的3-5通碑刻,通过图文对照、古文今译以及石刻史话三个部分,撷取古泉州石刻的亮点,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历史遗迹为依托,以刻石碑文为载体,通过挖掘遗迹与文字背后隐藏的历史线索和印迹,表现泉州这座城市的丰富底蕴。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让每一通碑刻成为一种立体的存在,真正地成为历史文化的代言者。
《蹇蹇录》系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所撰外交回忆录。陆奥宗光是日本明治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导的日本19世纪末期的外交思路和外交方式,被后人称为 陆奥式外交 。 本书主体内容涉及甲午战争前后,即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到俄、德、法三国 干涉还辽 这一时段内的日本外交活动。陆奥宗光本人作为当时伊藤博文内阁的外相,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外交决策。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记述了日本与英、法、美、德、俄等国,以及与清国和朝鲜的外交往复,包括彼时外交文书的具体行文,驻外大使的密电和政府高层会议上的言语交锋等机密内容,也特别记录了日方如何在中日(马关)谈判中运用各种手段,逼迫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为日本攫取巨大利益的细节。书中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虚饰自矜的色彩
《历代笔记概述》是 大家小书 之一种。分为八章,包括了绪论、魏晋南北朝笔记、唐代的笔记、宋代的笔记、金元的笔记、明代的笔记、清代的笔记、结束语等详细内容。历代笔记,浩如烟海,本书粗举大略,难免挂一漏万。但通过这一部分笔记的介绍,可以初步了解它们的作用与缺点。笔记小说,是古代短篇小说的一种,如《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等,都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较高的文学价值。一般记杂事、琐闻的笔记,无论叙事、说理、写景、抒情,全能挥洒自如,不受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因此,其中的优秀作品,如《陶庵梦忆》之类,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小品文。
《河朔访古记》是元代学者廼贤(又作乃贤)撰写的一部记录、考察华北地区历史、古迹的著作。原书已佚,今本系乾隆时期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收入《四库全书》(现存有文溯阁、文津阁、文渊阁三种抄本)。此后刊本有《真意堂丛书》本、待学楼本、《完诚山阁丛书》本、《粤雅堂丛书》本等,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文澜阁《四库全书》本。今传各本,均作三卷,包括常山郡部、魏郡部、河南郡部3个部分,共134部。《河朔访古记》所记重点有地名沿革、山川形势、文物古迹等方面,其中关于历史、古迹的记载最为著名,上起先秦,下迄元朝,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关于历代碑刻的记录数量比较可观,是元代金石学发展中结合实地考察的代表,在中国金石学史上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清代经学极盛,注释《春秋谷梁传》,有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廖平《谷梁古义疏》。柯劭忞认为东晋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不免于肤浅,钟文烝《补注》无裨传义,所以自己重新作注。 柯劭忞以宋衷 三科九旨 之 九旨 为全书纲领,勘正文字,纠正前人说解,会通《谷梁传》传文义例,对《春秋谷梁传》作了通注。柯氏重视汉魏经师遗说,广辑刘向、郑玄等人经解,又能利用新出敦煌钞卷进行校勘注释,时寓对晚清时局的讥评,盖志于通经而致用,是一部晚出而益精的力作,牟润孙赞誉其可以与杜预《左传集解》、何休《公羊解诂》并驾齐驱。中华书局上世纪60年代向学界征求 十三经清人注疏 的整理选目时,杨向奎即建议收入《春秋谷梁传注》,较钟文烝《补注》为优。 《春秋谷梁传注》有
《越绝书》是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记载的内容以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为主线,上溯夏禹、下及两汉,对此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语言、风俗等多有涉及。其中不少记述,不见于其他典籍,因而一向为学者所重视。
《祁门红茶史料丛刊》是首次系统、全面的祁门红茶史料整理,对涉及祁门红茶史料的近代报纸、杂志、方志、调查报告、官方档案、民间文书等资料进行地毯式查找,同时通过田间调查等途径,系统搜集、整理,爬梳出300余万字,基本涵盖了各种典籍中的祁门红茶史料。 丛书中主要收录了19世纪中期至1949年之间的祁门红茶史料,由八册组成,系统展示了近百年祁门红茶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以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此丛书的出版填补了祁门红茶史料整理的空白,为从事历史学、茶学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徽学研究、区域史研究开拓了一个新视角;更使祁红的渊源、底蕴更为世界所了解,让祁门红茶不仅仅作为一种商品,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而享誉世界。
关麟徵将军为黄埔军校*期学员。参加过黄埔学生军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在东征淡水之役,长城古北口战役、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中功勋卓著,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有感于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败,没有参与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本书是一部回忆关麟徵将军的 三亲 史料,收录关麟徵将军的同学的同乡、亲戚、好友以及黄埔同学回忆他的文章,实事求是、忠实地记述了关麟徵将军战斗的一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驻德使馆档案钞》属于晚清时期史料整理范畴。不分卷,原八册,钞本,八行二十字,原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966年,台北学生书局将其影印刊行。此书由驻德使馆随员中就馆藏档案选辑而成,所选辑之档案,为刘锡鸿、李凤苞、许景澄、洪钧四人任驻德使臣期间使馆所藏。 书稿由陆德富、童林珏整理。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钞本为底本,并参照台北学生书局的影印本。书稿的整理价值在于,一是 人无我有 ,即起到补充史料的作用,记载了不见于它书的人和事。二是 人有我优 ,即拥有较它书更为准确的记载。彼时出洋不便,水土不服,使臣或病或逝于档案中可见,通过这些材料的阅读,可增进对国人初出外洋时生活之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