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仅成功应对了日军频繁残酷的 扫荡 ,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从几万到百万的迅猛发展,为未来奠定了重要基础。不同于相对安定的陕甘宁根据地,地处晋东南的太行根据地一直是对日斗争前沿,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此外还有阎锡山在此深耕多年。中国共产党初到此地既无基础,且生存形势严峻:太行山区空间局促,人力资源有限,兵源基础薄弱。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最终在这里实现了大发展,这种巨大历史反差背后关涉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武装体制和强大的动员能力。归结起来,本书拟着重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 中国共产党如何抗战的 ;一是 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武装力量大发展 。二者关乎中国共产党如何最终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皮锡瑞(1850 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举,后绝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 伏学 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 郑学 ,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尚书大传》传为伏生所作,说解《尚书》,旁及他经,历代重视,辑佚注释者不绝,而至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集其大成。湖南师范大学吴仰湘教授致力皮锡瑞文献有年,点校《皮锡瑞全集》出版,获得学界一致肯定。今析出此书,重作校订,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便于阅读、征引的定本。
《越绝书》是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记载的内容以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为主线,上溯夏禹、下及两汉,对此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语言、风俗等多有涉及。其中不少记述,不见于其他典籍,因而一向为学者所重视。
《山海经》共计18卷,其中 山经 5卷, 海经 8卷, 大荒经 4卷, 海内经 1卷。该书记载了大量关于地理山川、古动植物、风土民俗、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先民丰富奇特的想象力,非常值得一读。此次推出的《山海经详注》,结合郭璞、吴任臣、郝懿行、袁珂等多家注释,对《山海经》一书中的疑难字词,尤其山川地理、古动植物、神仙怪异等加以详细注释,内容深入浅出。为了便于读者更加直观理解文字所述的内容,特将清人汪紱于《山海经存》中手绘的430余幅图片移植于相应位置
《圣武亲征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记述蒙元太祖成吉思汗(谥圣武皇帝)、太宗窝阔台两朝史,成书于元世祖忽必烈时,元朝太祖、太宗《实录》多取材于此。本书有些记事可补《元史》《元朝秘史》之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圣武亲征录》因译笔较拙,原不甚为人所重,清修《四库全书》仅存其目于史部杂史类中。乾嘉学者钱大昕较早提出此书价值,此后受到学者普遍重视。清张穆、何秋涛、李文田、沈曾植、文廷式、丁谦等人都曾对本书进行校勘整理。民国间,王国维复广集前此诸家研究成果,以明《说郛》本为底本,详加校注,成《圣武亲征录校注》,后来居上,十九世纪俄国的帕拉基(卡法罗夫)即将其带回国内进行介绍。此外,法国有伯希和的《圣武亲征录译注》(1951年),日本则有那珂通世的注释本。 《圣武亲征录》是蒙元史研究的基本文献,
本书是中世纪波斯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1□47 1318)主编的一部久享盛名的世界史名著,是研究中世纪亚欧各国的历史,特别是蒙古史、元史和我国古代北方□□□□史,以及研究古代游牧□□社会制度、族源、□□学的重要资料。
本书是中世纪波斯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1247 1318)主编的一部久享盛名的世界史名著,是研究中世纪亚欧各国的历史,特别是蒙古史、元史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以及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社会制度、族源、民族学的重要资料。 本书原包括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为一编,每编包括若干卷。第一编为蒙古史,第二编为世界史,第三编为世系谱,第四编为地理志。第三、四编未流传下来。第二编原书尚未整理编就。现在翻译出版的是第一编。本编包括三卷。第一卷为部族志,并记述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的事迹。第二卷主要叙述成吉思汗继承者的史事。第三卷写波斯伊利汗国史,包括旭烈兀汗、阿八哈汗、贴古迭儿汗、阿鲁浑汗、乞合都汗、合赞汗等的传记。第一、三卷又分两册出版。
《蹇蹇录》系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所撰外交回忆录。陆奥宗光是日本明治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导的日本19世纪末期的外交思路和外交方式,被后人称为 陆奥式外交 。 本书主体内容涉及甲午战争前后,即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到俄、德、法三国 干涉还辽 这一时段内的日本外交活动。陆奥宗光本人作为当时伊藤博文内阁的外相,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外交决策。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记述了日本与英、法、美、德、俄等国,以及与清国和朝鲜的外交往复,包括彼时外交文书的具体行文,驻外大使的密电和政府高层会议上的言语交锋等机密内容,也特别记录了日方如何在中日(马关)谈判中运用各种手段,逼迫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为日本攫取巨大利益的细节。书中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虚饰自矜的色彩
《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清代经学极盛,注释《春秋谷梁传》,有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廖平《谷梁古义疏》。柯劭忞认为东晋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不免于肤浅,钟文烝《补注》无裨传义,所以自己重新作注。 柯劭忞以宋衷 三科九旨 之 九旨 为全书纲领,勘正文字,纠正前人说解,会通《谷梁传》传文义例,对《春秋谷梁传》作了通注。柯氏重视汉魏经师遗说,广辑刘向、郑玄等人经解,又能利用新出敦煌钞卷进行校勘注释,时寓对晚清时局的讥评,盖志于通经而致用,是一部晚出而益精的力作,牟润孙赞誉其可以与杜预《左传集解》、何休《公羊解诂》并驾齐驱。中华书局上世纪60年代向学界征求 十三经清人注疏 的整理选目时,杨向奎即建议收入《春秋谷梁传注》,较钟文烝《补注》为优。 《春秋谷梁传注》有
元代与明代初年,富饶的江南地区人文环境优越,为古物鉴藏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文化基础,出现不少专事收藏的大家。以活跃的古物鉴藏与交易活动为背景,诞生了《格古要论》这部文物鉴赏专著。该书简明扼要地对文物进行概述,对名玩优劣、作伪手法以及鉴伪要点均有所议论,使人展卷而能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文物概貌,获得一定的鉴赏知识,因而为当时及后世文物鉴赏家所重视。更重要的是,该书在继承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文物性质分设门类,门类之下又有子目,分别予以论述,突破了前人,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著述体例,构筑起通论性古物鉴定专著的基本框架,为后世提供了写作体例方面的参考。从中国文物研究史来看,《格古要论》不仅是明代同类著作的*部,而且堪称后世文物鉴定类专著的开山鼻祖。 作者曹昭,字明仲,元末明初松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列于 二十四史 之首,被鲁迅赞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了众多著名的历史事件,描绘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精彩篇章和成语典故,是历代读者心目中的史学经典。 《史记(少儿彩绘版)》是专为孩子编写的《史记》读本,精选原著中经典、精彩的故事,用孩子读得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并配有彩绘插图,让小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读懂历史。故事后还设有 博闻馆 ,小读者可从中了解与故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本书通过 月读 的形式,将经典《史记》拆解为以30天为周期的阅读物,每一天介绍一位人物故事,化整体为部分;同时又紧紧围绕经典文本的主轴展开,并且以 人、事、言 的形式统一,融部分为整体。从经典文本中围绕人物讲述故事,熟悉历史时间脉络,了解传统文化常识,掌握古文阅读技巧。以培养阅读经典兴趣为主,以学习古文为辅,打造新形态的 文化普及 阅读辅导 丛书。
李兴锐(1827-1904) 字勉林,湖南浏阳人。清末重臣,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闽浙总督、两江总督。在职期间,创设农工商局,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在晚清政坛产生过相当影响。本书是其日记稿本的整理本。
在抗战胜利复员的潮流中, 张宗和为何辞去乐益女中校长,举家迁往贵阳? 从张宗和的 逆迁徙 之举中, 体会一个敏感灵魂在时代大潮中的喘息与退避, 感受一位不合时宜的世家子弟的公子气与书生气。 巨变前夜,偏居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困顿、迷茫和观望,得见一斑。 巴金、杨卫玉、周有光、陈礼江、姜亮夫、王季玉、俞颂华、应尚能、顾颉刚、蒋炳贤、卞之琳、靳以、蹇先艾、张廷休、丁道衡、黎东方等诸多现代文化名人的逸闻轶事散落其间
苏州 南京 合肥 汉口 长沙 广州 柳州 贵阳 重庆 昆明 宣威 呈贡 一位民国知识分子的逃难日常,以及战乱流离中的儿女情长;从柴米油盐到昆曲、电影,更真实详细地展现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人生活。 除了合肥四姐妹,沈从文、周有光、巴金、萧珊、叶圣陶、卞之琳、钱存训、蹇先艾、林憾庐、姜亮夫、蒋梦麟、杨振声、梅贻琦、罗常培、溥侗、沈传芷、黎宪初、徐迟、李晨岚、查阜西等诸多现代文化名人的遗闻轶事散落其间
杨树达(1885 1956),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长于甲骨、金文等文字和训诂、音韵、语法及修辞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杨树达自1920年8月到1956年2月初所写的日记,共51册。这是其中的第46册(1948年11月1日 1949年9月30日)和第50册(1952年11月21日 1954年5月18日),所以定名为《杨树达日记(一九四八 一九五四)》。日记内容非常丰富,保留了杨树达研究古文字、古文献的记录,以及和陈寅恪、郭沫若等学者书信往返的内容要点,尤其是对当时著名人物的看法评价,都写在了日记中,毒舌辣评,放言无忌,是研究近现代学术史、教育史的手资料。此次整理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使用,除施加标点外,还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其中的人物、地名、长沙方言做了简单的注
《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是中国古代部编年体通史,与司马迁的《史记》合称 史学双璧 。《资治通鉴》记载了众多著名的历史事件,描绘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留下了许多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是一部人们学习历史、汲取智慧、指导人生的宝典。 《资治通鉴(少儿彩绘版)》是专为孩子编写的《资治通鉴》读本,精选原著中经典、精彩的故事,用孩子读得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并配有彩绘插图,让小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读懂历史。故事后还设有 博闻馆 ,小读者可从中了解与故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实宾录》,北宋马永易撰。姓名别号之称,盖起于晋宋,至宋代蔚然成风。此书收古今帝王将相、名人文士,以及神仙异物之名号,原名《异号录》,二十卷,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后被宋人文彪增广至三十卷,并取《庄子》 名者,实之宾也 的典故,改称《实宾录》。本书举凡古今殊异名号,一一收集,以名号类型加以排比,亦多涉宋以前诗文故实,颇有史料价值和可读性。 《实宾录》现已散佚,仅有《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佚之本。鉴于四库本存在辑录不全、分合不当、删去原书附注和疏于校勘考证等缺陷,陈鸿图先生依据四库全书辑本、《说郛》、《永乐大典》残本和其他相关文献进行重新辑佚,并按照类别重新分类编次,故名《新辑实宾录》。
1937年,日寇战火蔓延中国,为保存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浙江省图书馆馆藏各善本古籍,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奔走于因避战火而南迁永康的浙江省府与迁至方岩的各省厅之间。《运书日记》记载其自1938年1月1日至1938年2月28日两个月间为搬运保存馆藏善本图书的所作所为和所遇所感,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文化的珍爱,读来令人动容。 《胶海逭暑日记》乃陈训慈于1936年7、8月间北上青岛,出席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并避暑胶海的日记。日记记录其此行前后一个月间的行程和日常生活,颇多记录其与业师柳诒徵及其他赴会的文化图书界同仁的相遇及交谈内容,从学界杂闻、文化界时议到军政界时局讨论,不仅展现了陈训慈的交游、见闻和所思所悟,更是体现了一个文化人在战火硝烟中对待民族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关切之心,和他个人
该书由宇文鲜卑资料辑录和段部鲜卑资料辑录两部分组成。 二者均包含纪传体、编年体、典志体史书以及大型类书、地理总志中的有关资料。前者断限上起宇文部见诸史载,下迄东晋康帝建元二年;后者断限上起段部鲜卑见诸史载,下迄东晋穆帝升平元年。
本书以古泉州各地实存的碑刻遗迹和古泉州方志文献遗存中的碑刻文献文本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相对整体的角度观照古泉州。全书共分作九编,每编精选内容相近关联的3-5通碑刻,通过图文对照、古文今译以及石刻史话三个部分,撷取古泉州石刻的亮点,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历史遗迹为依托,以刻石碑文为载体,通过挖掘遗迹与文字背后隐藏的历史线索和印迹,表现泉州这座城市的丰富底蕴。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让每一通碑刻成为一种立体的存在,真正地成为历史文化的代言者。
《凌霄汉阁谈荟》为徐凌霄在北京《京报》、上海《时报》等报上登载的《凌霄汉阁随笔》、《凌霄汉阁谈荟》等专栏的结集,收录了七十一篇文章。根据不同类别,分编为六组:史料杂谈、通讯笔记、品评论辩、科举教育、杂文小品、小说戏剧,涉及近代典制、艺文、风俗、民生等多个方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史料。 《曾胡谈荟》为徐凌霄与徐一士兄弟二人在上海《国闻周报》上刊载的同名专栏文章结集,共三十三篇文章,记述了曾国藩、胡林翼及相关晚清政治人物的掌故、轶事,对清史研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