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事略》是纪传体北宋史。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阯的情况﹐没有表和志。此次整理,以台湾图书馆所藏南宋绍熙眉山程舍人宅刻本为底本,校以文海出版社影印覆刻宋本及所附钱绮《校勘记》、缪荃孙《校记》,并参校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朱允达标校振鹭堂覆宋本、台湾图书馆所藏旧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参考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隆平集》《宋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予以校证。
这套书从《资治通鉴》中提炼出1580个故事,短则100-200字,长不超过1500字,收录《资治通鉴》全部内容,让读者轻松读懂《资治通鉴》。非精编版,非白话直译版,精编细篡,不失原著精髓。
本书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按年编辑史料,上接《左传》之终年,下迄秦之灭六国与统一,即起于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止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原来分散杂乱、年代错误、真伪混淆的史料,作编年的整理和考订,使成有条不紊、真伪分明的史实文献。每年史料着重阐明当年之大事,包括纵横家所记纵横权变之掌故、游说辞与书信等。广泛采用各类古籍及近人研究成果,取材宏富,考辨精密,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钱玄同日记》始记于1905年12月9日,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其逝世仅两天,长达35年。除1911年全年阙如外,其余每年都有断续不等的记载。钱氏日记早于其他五四文化名人(如胡适始于1911年1月、鲁迅始于1912年5月),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情节(如中国留日学生、同盟会在东京的反清革命活动和章太炎的讲学等)。钱氏个性率真坦荡,表述直截了当。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也记载个人对人、事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记载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治学成果。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是钱玄同先生35年人生的真情独白,是一部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位重要学人思想、学术观念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心路历程,是一部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转型发展的嬗变史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曲折复杂,留下的历史资料十分丰富。其中仅文献资料,就有近万件、数千万字。过去各级各地党史、档案、文博等部门,已经陆续编辑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但大都是分散的、不够系统的,而且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尚未编辑出版,分散保存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方,既不利于保存,也不方便研究利用。尽快汇编出版一套兼具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以供社会各界使用,既是党史工作部门重要责任,也是一项有利于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基于这些考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通力协作,编辑出版这套《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是与中
《张大可文集》本书是张大可先生40年来学术研究的结集,收录了《七十述怀》、《史记研究》、《中国文献学》、《史记文献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三国史》、《三国史研究》等10部著作。张大可先生是《史记》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在三国史领域也颇有建树,所以这部《张大可文集》是《史记》和三国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七十述怀》 将作者30年间的散论汇于一编,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所谓散论,多为因时感发的即兴之作,不是作者的治学主干,为何编入文集为*卷?因贯穿散论的红线始终带有读史论政的意味,这些散论串联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环境与治学的心路历程。 《史记研究》 总论司马迁其人其书,兼及司马谈作史研讨;研讨《史记》疑案,为
本书汇编太平天国财经资料,分20章,从太平天国革命理想到太平天国之政权架构,以及太平天国经济制度之运行、有关事件,太平天国及晚清工业、农业、商业、贸易、金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分类编排,条理清晰,汇集太平天国财经史料于一编,同时以 编者按 的形式加以评论,*程度地体现了作者对太平天国财经问题的研究成果。是书不仅有益于晚清政治、军事史及太平天国史之研究,同时有益于了解晚清社会之变迁。
中国*历史档案馆现存明清档案1000余万件,上起明朝洪武年间,止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期,跨越500余年,是迄今保存数量**为完整系统的古代王朝档案的集合,巨量的皇宫遗存档案具有独特的文献、文物和文化价值。适逢中国*历史档案馆建馆九十五年之际,该馆在近年档案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撷取经典档案100余件,其中包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及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珍贵档案在内,分为明朝档案、清帝诏令、清帝御笔、臣工奏章、清宫生活、文化典籍、民族档案、科举档案、外交档案、晚清档案、清宫藏图等11个类项,项下按编年进行梳理,每一类项及档案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全书高清拍摄,印制精美,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本丛刊为近现代一系列重要文献的汇编。所收文献作者久历清末民初政坛、学界、报界,或熟识时局娴熟掌故,或兼擅文坛及报界。亲历清末民初诸重大事件者,各有侧记与追述文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外交、政局、战事、文化思潮等重大事件靡不涉及。本丛刊务存史料全豹,正所谓正史未必有载,宬档未必有存,可为研究者和文史爱好者提供重要参考。
一、海瑞其人 海瑞(1514 1587),字汝贤,自号刚峯,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明朝著名清官。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中举,历任南平教谕、淳安知县、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使、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南京右都御史等职。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南京任所,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海瑞其人是一个生前和死后都充满争议的人物。这种争议在当时很尖鋭,一直延续到多年以后仍会是问题的焦点。他受百姓的爱戴,却被官僚所怨怼。在他的坎坷仕途中赞誉、优抚与攻击、排挤自始至终同时加诸其身。他一生傲骨,特立独行,刚介耿直,直言敢谏。任南平教谕时,因为不跪拜前来视察的上级官长,而得了个 海笔架 的绰号;他为人简朴,无视权势,任淳安县令时,痛打胡宗宪的儿子,不摆排场阿谀权贵
本书是jiaoyu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立项资助项目成果。收录了已公布的元代碑刻材料七五五通,新出材料时间下限至二〇二二年。所据原石或拓本以刊印清晰、图版完整爲原则。凡模糊不清,字迹辨识困难,或者只截取拓片局部者,不予采用。对于产生时间是否为元代尚有争议的碑刻,亦不予收录。每方碑刻简要说明出现的时间、地点,流传情况;碑刻的形制、尺寸、书体等,与该碑刻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广泛吸收前人已有的部分录文、题跋、碑刻文字汇编等研究成果,加以释文校勘,补充阙漏,辨正讹误。为便于读者利用本书,书后附有《元代碑刻文献目录提要》。
《全五代十国文》(全4册)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五代十国文献丛书 成果之一。全书以朝代和国别分别编排文章,收录五代十国时期17个政权、808位作者(小传可考, 不含阙名者)的文章近4000篇。所收文章,既有正史、别史、总集、别集、笔记、方志、政书等传世文字,又有敦煌文书、石刻墓志等的出土文献。引用文献达260余种,包括 古籍、碑志、论文及其他等门类。收文力求全面,作者小传力求精审,是迄今为止搜集五代十国时期较为完备的一代文章总集。
《史记》讲义 本书《〈史记〉讲义》共选《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四十二篇,其中六篇为节选,占《史记》总量的四分之一强。选文五体皆备,计本纪六篇,表四篇(只选序文,表略),书四篇,世家六篇,以上共二十篇为上册;列传选文二十二篇为下册。上、下两册总计约八十万字。解读内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每篇选文做 题解 注释 段意 三项,为传统的微观解读,着重在字面意义,疏解文字阻碍,以助读者欣赏原书韵味。书前 序论 与每篇 讲析 ,这两项则是宏观阐释思想内涵,系 解读 作者的一家之言,助读者思维。本书初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开设《史记》专书课讲义,积淀十年教学体悟,可作为高校开设《史记》专书课的参考书。 《史记》中的宴会 宴会是人生大舞台,是享受欢乐与角逐名利的场所,多姿多彩。《史记》
《钦定四书文》是清朝乾隆初年钦定颁行天下,为士人提供 制科之标准 的科举用书。明初至清初八股体式的变化观此书而可见,三百余年间的名篇佳作也多为此书网罗。此书因其特殊的地位及重要文献价值,成为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八股文选本。《钦定四书文校注》即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分五集三十九卷。除原书各项,各篇另加 题解 ,附出该题出处及朱熹集注;另加 作者简介 ,主要介绍作者的科名及经学、八股造诣等事项。《校注》的注释,特别用力于指明文章立论立言的依据,解释文中涉及的事典语典等。
本书是从6000余万字的《朝鲜王朝实录》中选取与北京有关的史料,以时间为序,汇编成册。主要包括14-20世纪中国和朝鲜间的使节往还,朝鲜对中国的岁贡,中国对朝鲜的赏赐训谕,朝鲜官民在北京的生活与交往,朝鲜使节回国后对国王汇报中有关北京的内容,朝鲜使节在北京居留期间的所见所闻,等等。为保证历史资料连贯性,还选取了《高丽史》恭愍王、恭让王世家中有关北京的内容。
本书为《中国科举文化通志》之一种,以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的《清实录》为底本,对其中有关清代科举制度的史料进行了系统汇编,全书内容不仅涵盖了清代科举制度,而且包含了学正的任命与调动、新式学堂与同文馆的发展情况及贡举问题等一系列与清代科举密切相关的内容。
《明代登科总录》从浩瀚的现存文献中辑录出明代276年89榜24000多名进士传记资料,撰写小传,包括字号、籍贯、登科年、初授官、所历官及终任官、谥号等信息,小传之下,详细罗列相关书证,注明文献出处。全书按89榜榜次顺序编排,各榜前三名列该榜之首,第四名起按姓名笔画顺序排列。书后附《姓名笔画索引》,以便查检。全书总字数1400余万,相较于现有的《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同类书稿有较大的修订、增补,其为每一位进士撰写小传、罗列详细书证,是作为基础性资料特色的价值,是对同类书稿学术信息容量的极大提升,为全面、深入研究明代科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但有助于推进明代科举史的深入研究,也将为明代政治史、教育史、文化史、人才学与区域经济的研究开拓新的视角,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时14分,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戴建国,男,195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师大人文
本书是民国年间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史料旬刊》《文献丛编》中清代档案史料的选编整理本,涉及有清一代各项制度、外交通商、司法行政、思想文化、科举教育、社会宗教、吏治状况及若干重要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凡已经其他专题资料(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清代文字狱档》)全部整理者,或该专题另经过更为全面深入整理者,本书不再选入,以省不必要的重复。入选史料均按朝代分辑,校正原先编辑过程中的错讹疏误,并根据原档的文件样式,对所有史料进行分段并加新式标点。由于这些档案原先的刊布方式是 随时发现,即行刊布,片鳞只爪,兼容并纳 ,所以某些专题的内容并不完整,为便于读者,本书在整理过程中,参考《清实录》及少数能接触到的其他档案史料进行了必要的增补。意在通过兼备资学助研和方便阅读的史料编纂体例,为广大
本书汇集了南京大学在初创时期的校史材料,包括初创时期的呈文、规章制度、发展概况和教学状况。作为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出版工程之一,是彰显南京大学发展轨迹,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近代学人生平、理念的重要资料,编选材料经过分类、核对,忠于原始史料,研究价值、学术价值较高。?本书是目前为止颇为全面的中国高等院校校史资料选编汇录之一。
在中国文坛,自鲁迅先生以来,同时以著名作家与著名编辑家的双重身份著称于世的并不多,而靳以就是其中之一。靳以是鲁迅先生的扶柩人之一,也是巴金、曹禺的好友。 【日记:原迹完整影印】 新中国成立后,靳以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他出席*届全国文代会、全国英雄模范大会,随作协代表团深入革命老区、各地的建设工程采风和到朝鲜慰问、到苏联访问。靳以外出时总是在上装口袋里放一叠64开的活页纸,装在裁成一半的信封里,随走随记。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靳以日记书信集》里的这些靳以的未刊日记系首次整理面世,时间跨度从1952年秋 赴朝 起,到1957年1月 访苏 止。为呈现日记原迹,此次上海辞书出版社将200多面靳以日记原迹全部影印。在每一部分日记后面,还附上若干靳以当年访问归来出版集子的选篇,让
《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上中下)》 书稿全面反映了自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的四川抗战历史,讴歌了四川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积极贡献,突出了四川作为战时大后方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对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四川、西康地区抗战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