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南京大学在初创时期的校史材料,包括初创时期的呈文、规章制度、发展概况和教学状况。作为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出版工程之一,是彰显南京大学发展轨迹,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近代学人生平、理念的重要资料,编选材料经过分类、核对,忠于原始史料,研究价值、学术价值较高。?本书是目前为止颇为全面的中国高等院校校史资料选编汇录之一。
《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3:物资局整风鸣放材料》是一套记录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的资料丛书,由本中心组织编辑。这套丛书收录的是流散于社会的各种民间文献,包括日记、笔记、记录、信函、小报、表格、账册、课本等等。与已经出版的许多中国当代史资料不同,这套丛书以反映社会底层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关系、个人境遇等为内容,为读者提供记录底层历史变迁的原始资料。
《盛京古城影像》立足古城盛京的原始风貌,从多方面入手展现沈阳旧时的古建古物,进一步展现古城底蕴与风华。全书主要以大幅影像结合文字的形式,从多方面诠释沈阳市于盛京时期的整体风貌。全书包括十四个部分,空间上由外至内,内容上由实物到文化,从城墙、皇室,到街巷胡同,从教育、交通到医疗、金融,在整体上描绘了一幅还原盛京古城的生动影像。作者从事沈阳文化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多年,立足于手边的大量一手资料,使《盛京古城影像》具有较大的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書的特點: 一是廣羅博收,在上述諸彙編本及新刊文獻的基礎上,增益集結,粹古今廿四史考證成果於一匱, 一冊在手,幾無漏眼之虞。以《史記考證文獻彙编》為例,蒐聚前賢《史記》考證研究成果一百餘種,數量之多,遠超幾部同類彙典(多者不過二十餘種》;洋洋數百萬言函於十冊,規模之鉅,尚無出其右者。二是依照目前的學術研究習慣,以各正史為中心,或一史為卷,或相鄰數史整合為集,皆相對獨立刊行,故學者得以各取所需,以最小的代價得其所哉。此外,諸史內容之编排,綜分有序,眉目清晰,便於逕閱,亦可對前賢成就之創襲學脈了然於胸。
《清代经世文选编》是一部从清代刊印的多种“清代经世文书”中按照一定标准遴选出来的清代经世文单篇作品集。本书选录清代经世文作品1100余篇。全书200万字。本书是收录最全的“选编”。本书以世传的已知清代经世文编专著为依据进行精选。据传本得知,清朝先后编印的《经世文》专著有近二十种。本书将世传的这些《经世文》专著全部网罗进来,故称“*全”的“选编”。本书内容相续,前后连接。本书选录的各类清代经世文编,最早的一部是贺长龄编的《皇朝经世文编》,最后一种是光绪时无名氏编的《*经世文编》。其中有续编、三编、四编等,内容相续,前后连接,比较全面反映出清朝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政事得失”情况。收录了未以“经世文”题名的经世文专著。有些书,其题名尽管没有使用“经世文”,但书的内容其实就是“经世文”。这类书包
在中国文坛,自鲁迅先生以来,同时以著名作家与著名编辑家的双重身份著称于世的并不多,而靳以就是其中之一。靳以是鲁迅先生的扶柩人之一,也是巴金、曹禺的好友。 日记:原迹完整影印 新中国成立后,靳以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他出席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全国英雄模范大会,随作协代表团深入革命老区、各地的建设工程采风和到朝鲜慰问、到苏联访问。靳以外出时总是在上装口袋里放一叠64开的活页纸,装在裁成一半的信封里,随走随记。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靳以日记书信集》里的这些靳以的未刊日记系首次整理面世,时间跨度从1952年秋“赴朝”起,到1957年1月“访苏”止。为呈现日记原迹,此次上海辞书出版社将200多面靳以日记原迹全部影印。在每一部分日记后面,还附上若干靳以当年访问归来出版集子的选篇,让
本书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繁就简地记载下来。本书的内容分别辑自《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书的整理者以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以其他一些刻本相互参校,同时对照其所据原书予以校正,书中凡干支纪年,均添注了公元纪年。
晚清名臣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一百余年来影响国人至深至巨。《曾文正公家书》自光绪五年付梓,坊间不知印行凡几,以迄于今日各家刊本遍天下。不过,各家刊本所依据的光绪五年刻本错漏、删节处颇多,因而使读者至今难窥全豹。 本书依据曾氏后人所藏家书手稿、抄录附件,一一比勘、参校刻本所夺、所讹。其中,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曾国藩及其家人亲笔家书墨迹1047件,湖南图书馆藏曾国藩亲笔家书墨迹25件,均据摄影或复印件整理。2)抄件 湖南图书馆藏曾国藩家书的 录副抄件 (照手迹誊录)和 发刻抄件 (再次誊录后,拟发刻的书信作出标识,拟删节的文字作了钩乙,并将信末所署月日移至信前题目之下)。手迹已经不存,只能据抄件收入本书者,计673件。3)刻本 光绪己卯(五年即公元18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和《家训》
《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共10册)》系桑兵教授主持的大型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编辑项目。20世纪80年代,《孙中山全集》、《孙中山集外集》等陆续出版,为孙中山及他那个时代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史料基础。然孙中山一生收到的各方来电来函难以计数,却一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的全面和深入。鉴于此,桑兵教授主持了这一项目,组织、指导青年学人,以“上穷碧落下黄泉”之态度,多方访寻、搜集相关资料,经数年数人之努力,终于集成这部400余万字的大型资料集。
徐家宁编*的《托马斯 查尔德(精)》是一本摄 影集,收录了100多幅托马斯 查尔德拍摄的旧北京 城的照片,为今天城市面貌处在巨大变革之中的北京 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视觉档案,对研究那个时代的中国 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自1837年 摄影术在巴黎公布以来,这种能将稍纵即逝的场景定 格下来的艺术深远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因为它提供了 比文字资料记载*准确、*生动的历史生活图景。摄 影术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传入中国的。因此中国摄影活动的*早参与者几乎 全部是外国人。托马斯 查尔德先生就是1870到1889 年生活在北京,留下了大量那一时期署名 T. Child 的风光人文照片,在中国早期摄影史上,他是存世 作品数量*多、对北京的历史古迹和皇家园林记录* 为全面的摄影师之一。